勇敢築夢 展翅飛翔——專訪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

為海基會找個永久的家

他就在海基會窩居了快二十年的舊樓裡,接受訪問。這方侷促的接待室算是十分羞澀的,可是大小賓客,不論是名流貴冑,還是市井小民,都得在這兒完成賓主間的酣談或淺吟,訪問亦不例外。

應該說就是這種幾近於寒傖的況味,讓江丙坤起了一個念頭,為海基會找個永久的家吧。

怎麼動念的呢?他幽幽地憶起了四年前,「我來的時候,海基會預算每年都短缺了一億,於是就吃到老本了。當年的老本是政府出資十六億,民間捐助五億多,原本以基金利息支應全會開支,多年前利率太低,如今就在吃這些老本。」財經出身的他,說起一些財帳的事情,就像是本能地究察到細微處。他說,缺口當時就向馬英九總統與劉兆玄院長陳述,政府當即補了一億元。但是,「我看了預算內容,租金很龐大,每年要三千三百萬。加上管理費,總共要三千六百萬。我想,這些錢累積二十年就可以自己蓋一棟了。」他撥了算盤,就用未來二十年租金來蓋房子吧。海基會成立了二十年,二十年過去,竟然一個資產都沒有。他帶著感慨地說,「這是很單純的動機。」

不只如此,他說,海基會的業務量大量增加,「據說以前辜先生是每週五來個半天,而我現在是每天來,有時候週末也跑來」,他的意思是連他作為董事長都忙到這個地步,遑論底下的同仁,當年辜振甫那種羽扇綸巾的日子早不復存。他說,現在每年有十萬件以上的公證書驗證,堆積如山,辦公的環境是每下愈況。

錢、辦公空間都是原因,但比不上第三個理由。他說,「大陸客人常常來,接待第一批,第二、三批就得在別間小房間裡等。」這種情況跟他到大陸時,人家會見的場地比起來,他是很有感觸的。這話說得豈不淒涼?江丙坤在大陸走動,連一些地級市的書記,都是在那種雕闌玉砌的大敞廳裡頭接見他的。兩相對照,江丙坤恐怕不只是感觸,甚至是傷懷了。

熱絡的兩岸互動,讓江丙坤幾乎平均每天都要接見一個以上的訪問團,每年多達三、四百個團。於是他說,「我想在任內給同仁留下一個好的環境。」既可擁有自己的資產,又不必再付那麼多的租金。

政府大力協助 新家浮出水面

接下來是一段江丙坤自己也難以逆料的變遷過程。既然不想再寄人籬下,剩下的就是兩條路,一條是在臺北盆地裡幾千棟大樓中挑一棟,然後買下,另一條路是自己蓋。

一開始他想用買的,也就是第一條路。尋覓的過程歷經年餘,秘書處長萬英豪擔任先行篩選工作,他一人就看了幾十幢大樓。萬英豪說,像是信義區的克緹大樓、松江路佳佳保齡球館對面的大樓,也看過重慶北路上原住民委員會落戶的大稻埕大樓等等。江丙坤說,大部分都是舊大樓,看來看去都不理想。更重要的是錢,每個單位都超出想像,價錢多在十幾億到二十億之間,令人咋舌。克緹大樓雖是新的,但位居信義計畫區,他擔心給人豪奢的印象。多數的案件環境並不太好,他希望單純一些。

思考轉個彎往往就是出路,江丙坤想起,或許可以請政府幫忙,找找看有沒有國有財產可買。萬英豪出身軍旅,找軍方的建物是個方向。準備搬到大直的國防部,留下來的博愛大樓或可一用,但國防部搬遷進度卻難以預期。目光轉到仁愛路上的空軍官兵活動中心,江丙坤覺得地點不錯,結構也可以,但國防部甚感為難,因空軍把這裡當祖靈所在,絲毫不肯鬆動。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國防部捨不得空官活動中心,卻拋出了讓江丙坤竊喜的提案。大直捷運站出口,隱於街角的宋長志舊官邸,國防部拿它作為替代方案。海基會的家浮上水面,有了真實的依託了。用這一塊地自己蓋,確是個好主意。江丙坤自此從第一條路,轉入了第二條路。

他說,「這裡反而是非常理想,我一看就很中意。」這地不大,可以建成獨立一棟大樓,又剛好是捷運旁邊,海基會的「客人」最多的就是來辦理公證書驗證的民眾,一年超過十萬件。江丙坤可謂如獲至寶。

這時已是吳敦義任閣揆了,同是南投鄉親,他商請吳敦義協調土地問題,並委由高孔廉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向行政院秘書長林中森報告後召開協調會。幾經折衝,為了兩岸業務的推展,原則可行,但海基會是財團法人,土地不能撥用,只能租,於是國防部把地歸還國有財產局,由財產局租給海基會。

出錢捐物 一呼百諾

不論是用買用蓋,他上任的那年就開始遊說海基會的捐助人、董監事,並且利用那一年換屆,再多增添董事名額,邀請一些民間大企業主當捐助人及董事。於是他拜訪了台積電、潤泰等,一個一個登門去遊說。

到了去年年底再次換屆,他又把中華電信、中鋼、耐斯與台玻都邀請進來,至此七億的經費已募得了五億有餘。雖仍不足兩億,江丙坤說,「我很放心,這可以用貸款的,另一個辦法就是繼續募款。」

怎不找政府出錢呢?江丙坤說,那得要一次編足,很不容易,而且增加國庫負擔,「我覺得用捐助可能比較單純。」

於是建案就像奇蹟似的水到渠成,問他有沒有碰過什麼難題,江丙坤想不出來,笑說他算是坐享其成,但他卻說得出他的感動。他說,「有些人一聽,是為了兩岸關係,一諾就是幾千萬。」但他自己也有些功勞,因為他運用了競爭心理的技巧,總是跟拜訪對象說,「某某已承諾要捐多少」,暗示對方可不要輸了面子。

有人倒是不捐錢,他們捐東西。蓋房子嘛,要用水泥,結構做好了,得裝上玻璃,台泥、台玻與台達電都說,他們捐東西比較方便,與其捐了錢後,海基會再拿這些錢去買水泥、玻璃,倒不如直接捐物。承包工程的是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總是很有使命感的說:「這是國家的體面」,向江丙坤答應「不計成本」,海基會有什麼要求都會盡量配合。江丙坤說,譬如他去看過後,說「這個不好,要換」,馬玉山都答應。

臺北大直新地標

談到這幢樓的設計,萬英豪說,江董事長要的是「低調、極簡風」,大方但不要奢華。江丙坤說,這房子像一條船,表示先民從唐山過海到台灣。外部則展現環保綠能概念,牆面甚至以樹形為造型。他說,「當初一看設計很高興」,他覺得這個家在大直,可以變成地標性建築。他希望它不只是代表海基會,也代表整體台灣,讓人覺得台灣是有文化、藝術的眼光,還有美感的內涵。

江丙坤最介意的就是大陸客人,他覺得以後就有足夠的空間與良好的環境接待大陸訪客,展現雍容大度的台灣特色。他說,現在受限於接待空間不足,常常得跑去斜對面的西華飯店接見,未來就可以直接在會裡接見客人。

江丙坤思緒似乎掉入遠方,帶著一種神往地說,這是他人生的願望,希望留給海基會一個很好的資產,後人一定感謝前人種樹。

可是,他又把自己從那悵然的思緒裡抓回來,津津地說起他是買房子的專家,一輩子都在買房子。他說,報上說,外交部替我們在世界貿易組織的代表買了官舍,「我一九八○年在南非就買了官舍,當時是十三萬美金,現在起碼價值一百萬美金」,而且房租都省下。他又說,在貿協擔任秘書長的時候,雖然只有幾個月,但貿協蓋國際貿易大樓,也在他的任內完成。「我是到處都在蓋房子,但對這棟是最高興的。」

文化與科技的結合

他先替大樓做個簡單導覽。他說,一樓是辦文書驗證的地方,從捷運上來「走二十步」就到了,「我們在這裡弄個橋,過橋就到。」二、三樓有很大的會議廳,以後不管是辦研討會、大型活動,都可以用這個地方。會議廳內使用電動可移動的座椅,收起來可以辦茶會,放下可以開會,甚至可以開研討會。還設了許多接待室,以後每一個處都有獨立的接待空間。

七樓將會設立會史館。海基會創設二十年了,至今沒有一個會史的空間。他說,以後像歷次會談陸方送的紀念品,還有大陸各省書記、省長送的禮物,簽署各項協議文本等,都可以在這裡存放與陳列。

大樓結合現代科技,還有特別的視訊會議室。江丙坤說,以後大陸台商可以透過視訊跟海基會討論他們關心的議題,或向海基會反映意見,節省很多時間。當然,海基會也會跟中央各部會連線。

像是急切地想要讓它與世人見面,江丙坤說,這個房子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大廳有公共藝術,是雕塑大師楊英風之子楊奉琛的作品。有了這棟大樓,他真的很高興。

全案召集人也是海基會副秘書長馬紹章曾為文說,江丙坤是築夢者,這棟樓是江丙坤的代表作,也是結合了台灣各行各業對兩岸關係的期待,江丙坤接受並認可這樣的描述與定位。

(黃國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