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四屆海峽論壇看新一波軟性攻勢

二零一二年「總統」選舉尤其是馬英九的「五‧二零」就職演說發表後,兩岸關係發展受島內政治態勢的制約,出現了某些微妙但卻至關重要的變化。一方面,馬英九背棄了其在第一個「五‧二零」就職演說中「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的諾言,在其發表第二個「五二零」就職演說時,並沒有充分利用其已經沒有選票壓力的有利條件,但卻為了應對「歷史定位」壓力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領域必須有所突破之下,竟然刪掉了「兩岸和平協議協商」這一部份,而且強化了「國際空間」。實際上,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地要強闖「美牛關」,為的就是要為美台「TIFA」協商,以至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磋商,再加上美國宣佈向台灣「護照」給予免簽待遇掃清障礙,這就可窺見其對「爭取國際空間」政策的重大調整。與此同時,馬英九的第二個「五二零」講話,一字不提胡錦濤在他作此講話之前的三月二十二日「胡吳會」所強調的「兩岸共屬一個中國」,而是大談特談「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這與四年前的「五二零」講話,誠意虔虔地表示「我們注意到胡錦濤先生最近三次有關兩岸關係的講話」,並列舉出具體內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一方面,民進黨的蔡英文在「總統」大選中應贏未贏之下,終於認識到其輸就輸在民進黨兩岸關係政策的「最後一哩路」,因而有意調整黨的兩岸政策。新當選的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沒有蔡英文創制「兩國論」包袱的較為有利條件之下,當然也有意調整黨的兩岸政策,因而有意恢復「中國事務部」,及成立更高層級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並委託主張「憲法一中」的謝長廷主持其事。但的這個構思卻遭到黨內外「獨派」勢力的反彈,因而猶豫不決。

這一切,顯然都看在北京的眼中,因而在這幾天舉行的第四屆「海峽論壇」上,有的放矢地展開了新一波「軟性攻勢」,並分別由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及中台辦主任王毅唱起了「雙簧」。其中,賈慶林在民進黨「新潮流系」幹將劉世芳以高雄市副市長身份前往北京推銷旅遊觀光業,及民進黨當政的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副局長林國華首次率團前往「海峽論壇」介紹旅遊資源、文化產業和特色小吃,向大陸民眾推薦台南歷史、自然資源、文化古蹟、美食特色,並代表「新潮流系」另一干將賴清德市長向與會人士致意,邀請陸客到台南走走,還有兩名前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與兩名前民進黨「立委」出席這次論壇的背景之下,就民進黨人「登陸」提出了新的政策,指出「我們也歡迎民進党人士以適當身份到大陸走走看看,多瞭解大陸的發展情況和對台政策。即使是那些曾經主張、追隨和從事『台獨』的人,我們也鼓勵和歡迎他們回到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不再提到那個「經典」的「必須拋棄台獨黨綱」的前提。

而王毅則進行新一輪的「送大禮」,推出八項新的惠台措施,增加六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其中最觸目的包括臺胞在大陸就業和大陸居民赴台游、便利臺胞來往大陸、進口臺灣大米以及促進兩岸教育、科技合作,對台資企業再提供六千億人民幣的貸款額度等內容。

其實,賈慶林關於「歡迎民進党人士以適當身份到大陸走走看看」的喊話,已在默默實行中。實際上,劉世芳等人的登陸,是在他們並未宣佈放棄「台獨黨綱」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他們的登陸並非是「黨際交流」的層次,但量變總能促成質變。尤其是思考到民進黨內有各種派系、流派,他們對「台獨黨綱」的態度並不一致,不能「一刀切」地對待;民進黨內的精英即使是「台獨」意識較為淡薄,但必須面對黨內黨職及黨外公職選舉,也不宜勉為其難地要求其公開表態「放棄台獨黨綱」。因此,賈慶林今次的談話內容,就是實事求是之舉,頗有當年在「國共內戰」時,毛澤東、周恩來的「具體區分,逐個擊破」手法的影子。

倘此確實是北京對民進黨的最新政策的話,首先就應正式地、誠摯地邀請曾任民進黨主席,現是民進黨「第一高票中常委」,並已獲蘇貞昌授權籌組「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謝長廷訪問大陸。這具有較多的有利條件,其一、是他主張「一中憲法」,並將高雄市和廈門市的關係定位為「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其二、他曾有訪問大陸的強烈意願,可惜被擔心「搶飲頭啖湯」的陳水扁壓住,為此最近還有民進黨人慨嘆,如果當時讓謝長廷訪問大陸,民進黨的發展前景就不是這樣;其三、在謝長廷正式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之前訪問大陸,有利於民進黨未來調整兩岸政策。

王毅公佈的新一輪惠台政策中,有一項是開放台灣大米輸往大陸。其實在二零零五年謝長廷出任「行政院長」時,為了反制「胡連會」後大陸的「台果零關稅輸陸」政策,就已構思將台灣大米輸往大陸,並已獲陳水扁批准。可惜不久他就因「桃園水災」和「高捷暴動」而下臺。

必須注意的是,以台灣地區藍綠基本盤越來越接近的前景下,政黨輪替有可能會成為常態;而且更因馬政府行政執行力欠佳,管治權威嚴重受損的情況下,二零一六年鹿死誰手尚難以預料。因此,及早向民進黨人伸手,即使是那些曾經主張、追隨和從事「台獨」的人,也鼓勵和歡迎他們訪問大陸,從而潛移默化地促使他們回到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並形成一個「勢頭」,即使民進黨再次上臺,也將會受到諸多制約,不能再像陳水扁那樣胡作非為。

繼續向台灣人民「送大禮」,固然是有利於台灣人民的生計。實際上,這已從「二零一二」大戰中體現出來。尤其是在台灣經濟振興前景並不樂觀的情況下,這就如一劑強心針。但是,由於台灣經濟實在欠佳,加上馬政府的行政能力不彰,盡管大陸不斷向台灣人民「送大禮」,仍然難以使到全體台灣人民都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由此,必須調整做法,實際上也已開始調整,如廣東省等地直接到台灣南中部農漁產區落單訂購,減少中盤商的層層剝削,讓生產者直接得益。

這是另一形態的「地方包圍中央」,以地方尤其是基層民眾在得益後,對馬政府某些保守政策進行「擊其猛掌」。既沒有直接刺激馬政府,就象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回應馬英九「五二零」講話的談話內容那樣,只是肯定馬英九「五‧二零」講話中的一些積極成分,如「兩岸非屬國與國關係」等,而不批評其明顯後退的內容。但在民主社會中「由下而上」民意共識形成規律,「民意」是「既可載舟,也可覆舟」的關鍵力量。馬英九是依靠渴望兩岸和平發展的強大民意而得以當選及連任的,倘其在兩岸發展方面的政策與民意相悖時,就必然會受到民意的拋棄,盡管其本人的任期受到「憲法」保障,但他總不能不為其國民黨的同僚在二零一六年爭取繼續執政而創造條件。因此,這個「借助民意攻勢」,就是來得是時候的。

但還須考慮到日後可能會遇到的某些後遺症,如韓國的平板玻璃業者可能會以「WTO」規例為由,提出「補貼」指控,因而必須及早作好回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