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節慶文化 推動旅遊資源多元化

有機構日前公佈二○一二年全球最佳旅遊城市報告,報告指出澳門未能躋身前二十名最受歡迎旅遊城市的名單。而在亞太地區最受國際旅客青睞的城市排名中,本澳排名也十甲不入。

在全球最佳旅遊城市排名中,本澳未能成功躋身前二十名,其中原因之一是旅客來源的相對單一,由於內地已成為澳門最主要的旅遊客源地,一直保持著第一大客源市場的地位。但無論如何,本澳旅遊和文化資源都有自身的特色,關鍵是如何發掘和進一步整合。就以澳門的節日文化而言,可以說具有中西融合的優勢,據旅遊局提供資料顯示,本澳的公共假期節日有16個,不在公眾假期的節日有近50個,例如澳門藝術節、佛誕節、魚行醉龍節、譚公誕、花地瑪聖母像巡遊、端午節/國際龍舟競渡、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美食節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等。由於本澳節慶文化內容豐富,故此,有不少人士提出應將本地節慶文化發揚光大,將其打造成知名品牌的文化旅遊,促進本澳旅遊資源的多元化。事實上,在推動節慶文化方面,其它一些國家和地區亦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例如瑞士,該國雖然面積較小,但舉辦節慶活動時卻總能吸引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參加,大大超過了舉辦地的人口數量。一年一度的「日內瓦節」吸引的遊客亦保持在200萬人左右,歐洲規模第二大的電子音樂街頭遊行──「蘇黎世街頭音樂遊行」參加者達80萬,歐洲最大的露天搖滾音樂節之一的「尼翁帕裏奧搖滾音樂節」觀眾達到數十萬。有學者經研究提出,成功的節慶活動將直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其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財富,可以為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營造出優良的環境和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好像巴西狂歡節、西班牙鬥牛節、法國葡萄酒節、德國啤酒節等之所以能聞名世界,為其所在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就是因為這些節慶活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取向。

日前,本澳的“媽祖信俗”、“哪吒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及“土生土語話劇”亦獲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本澳非遺項目增至十項。本澳的節慶文化在內容上是豐富多彩的,從性質上來說大體可分為政治、宗教、節令、習俗等幾大類。其中,更有一些節慶是本澳一直保持傳承下來,例如在農曆四月初八,這日亦是象徵魚行團結的節日,他們除醒獅外,並有特具獨具風格的舞醉龍巡遊,同時在街市派發龍船頭飯。據說,吃了龍船頭飯的人是會健康長壽、丁財兩旺的,因此,澳門市民很多都湧至領取龍船頭飯及看舞醉龍表演,非常熱鬧。可以說,本澳特有的節慶文化氛圍十足。同時亦有學者指出,本澳的節慶經濟模式還處在傳統與現代交替的變革過程中。但無論如何,本澳未來若結合文化、旅遊、娛樂和休閒產業的發展,節慶文化的經濟前景將是非常廣闊的,可借助特色節慶文化品牌,對人氣的凝聚力,拉動文化消費和產業發展,以此推動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在發展節慶文化方面,政府應在市民及旅客中加強宣傳力度,增加節慶活動及相關景點的資訊介紹,同時有關當局應以發展節慶文化為契機,加速對交通、出入境口岸設施、城市環境的全面規劃及改造,為旅客出入澳門提供方便,同時配合未來將出台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對一些節慶文化景點加強保育及維修等工作,使這些景點能散發活力,為本澳旅遊業增加新的動力與活力。

立法議員 梁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