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領導人的“忘年戀”

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一些中共領導人和他們的伴侶在年齡上相差甚遠,但他們仍勇敢地結合,打破世俗觀念,書寫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相差25歲,朱德對康克清說:“你不表示反對,就是同意”

朱德是四川儀隴人,1886年12月1日出生於一個佃農家庭。康克清1911年9月7日出生在江西省萬安縣羅塘灣的一個貧苦漁家。朱德的第一位妻子是雲南姑娘蕭菊芳。1912年秋天朱德與蕭菊芳結婚。1917年蕭患病不幸去世。朱德的第二位妻子是四川姑娘陳玉貞。1922年夏天,朱德離開了家鄉投身革命。直到他起義之後,才得知他的愛妻陳玉貞和年幼的兒子已被反動派所殺害。朱德的第三位妻子是四川姑娘賀治華。兩人因政見不同而分手。這段婚姻生活也就這樣結束了。朱德的第四位妻子是湖南姑娘伍若蘭,後來伍若蘭英勇就義,這成了朱德一生的痛。

1928年夏天,康克清和她的叔叔一起隨萬安遊擊隊上井岡山投奔紅軍,在部隊休整期間,婦女組的組長曾志找康克清談話,要把她介紹給朱德。

曾志對康克清說:“朱軍長十分喜歡你,組織上希望你能跟他結合。自從伍若蘭壯烈犧牲,他精神上很痛苦。你和他結婚後,可以從生活上幫助他,給他最大的安慰。”但康克清最初覺得她和朱德不管是年齡、文化水平,還是地位,差距實在太大了。一天下午,康克清想不到朱德會親自來找她,和藹地說:“我們現在都是革命同志。不論軍長還是戰士,都是一樣。我們幹革命反封建,有話就直說。我很喜歡你,覺得你好學上進,工作大膽潑辣,有許多優點,是很有前途的同志。雖說我們彼此有些差距,但這不會妨礙我們。結了婚,我會幫助你,你也可以給我許多幫助。我們會成為很好的革命伴侶,你能答應我嗎?”事情發展得太快了,面對自己尊敬的軍長掏出的一顆赤誠之心,年輕的康克清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曾志又來找她,硬拉著她來到朱德的房間裏,對朱德說:“軍長,我把她帶來了,交給你了。”說完,轉身離去,將康克清留在了軍長的房間裏。

朱德讓康克清坐在籐椅上,自己也在床沿坐下,慢慢講起了自己的家庭和經歷。康克清被朱德的話吸引住了。朱德瞭解年輕姑娘的心思,輕聲說:“看來你是不好意思回答我。能不能這樣,只要你不表示反對,就是同意,可以嗎?”康克清把頭扭向一邊,不說話。過了一會兒,朱德又重複了一遍。康克清臉上泛起紅暈,耳根熱乎乎的。許久,她終於還是沒有說話。朱德見狀,臉上漾起幸福的笑容:“這麼說,你是同意啦?”一樁美滿的姻緣就這樣定了下來。這一次婚姻延續了四十餘載。婚後,朱德和康克清相濡以沫,風雨同舟。

相差23歲.王光美被劉少奇幾個“黑不溜秋”的梨子打動

劉少奇於1898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王光美1921年出生在北京。劉少奇的第一次婚姻是由於母親想用包辦婚姻拴住他,他卻在大喜日子對新娘講了一夜自由。第二任妻子何葆貞,與楊開慧的命運極其相似,犧牲在國民黨的監獄裏。漁工的女兒謝飛,是劉少奇的第三任妻子。不久,因為性格問題,謝飛離開了劉少奇。第四任妻子王前,嫁給劉少奇後,因為與其他男人同時有著“說不清”的關系,劉少奇很快就同她離婚了。“文革”中,第四任妻子曾發動子女揭發他,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第五任妻子王健,是朱德點的“鴛鴦譜”,因為某些健康原因,這段關系沒過幾天就結束了。為此,朱德夫婦深感對不住劉少奇。這才有了一兩年後,他們與其他同志,共同撮合王光美與劉少奇的姻緣。

1946年11月1日,王光美到達安安,被分配在朱德、楊尚昆領導下的牛央軍委外事組工作。在這裏,她與劉少奇第一次見面。王光美第一次到棗園劉少奇的窯洞,是在當年春節之前。1947年3月5日,擔任朱德秘書的黃華同志通知王光美去劉少奇那裏談話。從王家坪到棗園相隔十幾裏,黃華給王光美備了匹老馬。老馬沿著延河把王光美送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地。劉少奇為了款待這位北平來的學生,特意從抽屜裏拿出幾個“黑不溜秋”的梨子。“怎麼中央領導吃的就是這樣的梨?”這是初到延安的城市進步女青年心中的疑問,多年之後,她說就因為這幾個梨,讓她“覺得很難受,有點動感情”。

1947年3月12日,胡宗南部進攻延安,劉少奇、朱德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晉西北或其他適當地點,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月底,劉少奇、朱德一行東渡黃河,到達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興縣蔡家崖。劉少奇與先期到達這裏的王光美再度相遇。

1948年4月中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在西柏坡會齊,中央直屬機關、中央軍委直屬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陸續遷到這個不到百戶人家的山村。劉少奇在這裏對王光美坦露心跡。他表示願意跟王光美好,但是又說,他年紀比較大,工作很忙,又有孩子,要王光美先好好考慮。1948年8月21日。王光美和劉少奇正式結婚。婚後,無論劉少奇的處境多麼險惡,她從來沒有背叛過自己的丈夫,從來沒有背叛過自己的感情。她恪盡職守,不逾規定地輔佐丈夫的事業,並把丈夫兩個前妻的子女與自己的孩子,維系成一個和睦的家庭,堅如磐石,忠貞不渝地愛著自己的丈夫。

相差21歲。陳毅和張茜用書信、情詩往來促進感情升溫

陳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於四川樂至縣。張茜1922年生於湖北武漢。陳毅早年出國赴法勤工儉學,走南闖北。其間,他並非完全沒有談情說愛的機緣和對愛情的嚮往,只是因為險惡的客觀環境使他在投身革命時不得不作出犧牲。同時,他在選擇終身伴侶時的審慎態度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1938年春,張茜響應正在武漢的周恩來和鄧穎超的號召,參加新四軍,在軍部戰地服務團工作,是演出隊和歌詠組的成員。陳毅任第一支隊司令員,經常到軍部開會並觀看她們的演出。相貌端莊的張茜以高超的演技和對革命的熱忱贏得了陳毅的好感,而陳毅作為新四軍中文武雙全的儒將,也深為張茜所欽敬和仰慕。就這樣,他們開始了書信往來。為了使兩人的感情能順利地發展下去,結成甜蜜的愛情之果,陳毅苦心構思了一首《贊吞蘭》的詩送給了張茜(那時張茜名子叫春蘭)。詩中寫道: “小箭含胎初生崗,似是欲綻蕊吐黃。嬌艷高雅世難受,萬紫千紅妒幽香。”張茜從這首詩中領悟到了陳毅的深情,從此兩人確定了戀愛關系。張茜對朋友說:牛齡差距不是主要的,我感覺我的學問和政治水平遠不及他。我要和他相稱,成為他的伴侶和助手,只有發奮學習,才能縮小距離。”

1943年秋天,陳毅在饒漱石策動的“黃花塘事件”中受到不應有的打擊和誤解,離開了親手開創的根據地,奉命前往延安。由於路途遙遠,加之張茜生下次子才兩個月,她未能同行。1945年秋,陳毅返回華中,張茜翹首盼望分別兩年的親人。可是陳毅在途中接到中央的指示,轉赴山東。張茜賦詩寄懷,其中有幾句是: “空向行雲凝眸處,望穿秋水人不至。幾番報歸盼歡聚,幾番又傳歸期誤。歸期誤,一別春夏已兩度,幼兒長成雙詢父。”

1949年夏,陳毅勝利地指揮了上海戰役後,張茜帶著3個孩子從山東解放區來到上海,與陳毅共享勝利的喜悅。在十年內亂中,陳毅無論是挨批,還是遭貶,都得到張茜精神上的慰藉;無論是流放,還是身患絕症,都得到張茜的陪伴和照料。

相差25歲,劉伯承和汪榮華長征勝利後結成革命伴侶

劉伯承1892年出生於四川開縣張家壩。汪榮華1917年2月4日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郝家集。14歲時,汪榮華毅然報名參加了紅軍。

1911年,劉伯承從戎,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母親便作主在家鄉為他選定了一門親事。由於軍務繁忙,夫妻很少在一起。1921年,劉伯承駐防奉節時,為了孝敬母親,便把母親和妻子從開縣老家接到奉節同住。但由於母親過不慣遠離故土的日子,沒多久便又帶著兒媳回到了開縣的鄉下老家。1924年,劉伯承在重慶養傷期間,結識了吳玉章等革命家,並在他們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從此南北征戰,與家中失去了聯系。

1935年6月中旬,紅一、四方面軍在懋功勝利會師。劉伯承與汪榮華就是在會師中相識的。不久.汪榮華調到了總參謀部四局工作,與劉伯承在一起的機會多了。這段時間,他們在一起加深了相互之間的瞭解。 劉伯承幫助汪榮華學政治、學文化,給她講歷史,在行軍過程中鼓勵她前進。劉伯承的誠實樸素、平易近人、辦事嚴謹、知識淵博以及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使汪榮華更加敬重他,並由此產生了感情。一天晚上部隊宿營後,劉伯承處理完公事,工工整整寫起蠅頭小楷來。他一連寫了好幾篇,疊起來裝在信封裏,讓通訊員交給汪榮華。汪榮華看過信後,又是激動,又是害羞。與劉伯承相識後,她的確欽佩劉伯承的才華學識和高尚品德。然而,她也有些顧慮。自己是一個普通農家的女兒,只讀過一年私塾、兩年洋學堂。參加紅軍後,經過實際工作和鬥爭的鍛煉,自己的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比起劉伯承來,不論資歷和學識都相差很遠。和他結成伴侶合適嗎?因此,他倆第一次相約在河邊散步時。她就把心裏話掏了出來。劉伯承聽了以後,爽朗地笑著說:“這有啥子關系嘛!我家也是貧窮農民,祖父還當過吹鼓手。只要我們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結成革命伴侶,永遠戰鬥在一起,白頭到老!至於文化知識水平低一點,可以學習嘛。你自己努力,我盡力幫助你。”聽了這樣推心置腹的話,汪榮華心頭的疑慮頓時煙消雲散了。從河邊散步回來時,汪榮華對劉伯承關切地說:“你眼睛不好,給我寫信還用毛筆寫那麼工整的小楷,多費眼睛呀!”劉伯承誠懇地說: “生平第一次寫這樣的信,當然要認真啊!”1936年,劉伯承與汪榮華喜結良緣,並相伴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