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百億投入期待“五年崛起”

目前,湛江為了這個鋼鐵項目,前後投入已超過100億元人民幣。而該市2010年財政總收入341.1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66.23億元。“要是這次機遇再抓不好,湛江不知道又要沉默多少年了。”

湛江市長王中丙的深情一“吻”引發外界對湛江鋼鐵項目獲批的熱議。

早在4年前拿到國家“路條”之時,湛江市就用半年時間,完成了8個村,共計村民3016戶、9275人的征地拆遷工作。

隱藏在“吻”之後的,還有大項目建設的邏輯,以及大項目對於地方經濟不言而喻的意義。

一位參與湛江鋼鐵項目申報工作的專家還清楚地記得那句話,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官員對他們申報小組一行人說,“對地方政府官員來說,有些大項目一輩子都不一定能拿下來。”

“高興”和“淡定”

5月31日,東海島,湛江市長王中丙再次“高興”。

這天,從市區的疏港大道南段,經過跨海大橋,一直到開工儀式現場,長達30多公里的道路兩旁,紅旗招展,“推動湛江跨越發展,打造鋼鐵精品基地”的廣告牌不斷映入眼簾。

在這個面積達286平方公里、位列中國第五的海島,上午剛下完雨,下午又是一片晴天。

儀式還沒開始,不少村民就聚集在4公里外的調東村路口,有些走到“廣州(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規劃圖”的大幅展板前,若有所思地看起來。旁邊寬廣的土地已基本平整,工業園區初具雛形。

在儀式現場,“呈現一個奇跡”吸引了眾人的眼光。王中丙再次向媒體表示其心情,“高興,高興”。寶鋼方面,也在其新聞稿中將湛江項目表述為“第二次創業”最主要的基地。

由於也有媒體表示質疑,湛江市在開工儀式前三天決定,不搞大型慶典活動,原定的媒體採訪活動計劃也臨時取消。

即便如此,湛江市委宣傳部新聞宣傳科張科長對本刊記者表示,還是有很多媒體過來採訪,自己“剛送走一批”。

湛江市區的國貿大廈、中南酒店、東興大廈、京基等主要商住區,也掛起了“熱烈慶祝寶鋼項目開工”的橫幅。

投入已超百億元

遠離熱鬧,葉何生(化名)此時正在養蝦場幹活。

原來家住在東簡鎮蔚律村的葉何生對本刊記者說,4年前,自己和島上近一萬名村民一樣,成為鋼鐵項目拆遷安置對象。

2008年3月18日,湛江鋼鐵項目拿到國家發改委的“路條”,同意前期開工。

公開資料顯示,湛江鋼鐵項目一期,涉及搬遷安置8個村,共計村民3016戶、9275人。

“必須在明年3月份交地”,時任湛江市委書記陳耀光提出,全市上下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按計劃、高質量地完成征地拆遷任務”,“如果我們在3月底前交不出土地,就會失去市場先機,寶鋼集團的資金就有可能先調往別處,鋼鐵基地的建設就可能要推遲一兩年。”

隨後,湛江市組成的8支工作隊共158人,於2008年6月開始進駐東海島8個村開展征地拆遷工作,目標是確保半年內完成項目征地拆遷任務。與此同時,湛江鋼球廠等配套項目也進入建設中。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鋼鐵項目一直未有進展。”廣東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甯淩告訴本刊記者。

與工期同樣延誤的是搬遷居民的安置房屋投入。據葉何生反映,到現在為止,自己還在外面租房,而父母還住在十來平米的臨時房裏。2008年政府許諾,兩年內拆遷戶將全部搬進安置小區。

目前,湛江為了這個鋼鐵項目,前後投入已超過100億元人民幣。而該市2010年財政總收入341.1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66.23億元。

湛江市發改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幹部表示,前期工作包括幾萬畝的土地平整、近萬人的拆遷安置、鑒江供水工程、配套碼頭、疏港公路二期等配套建設。由於財力吃緊,包括安置房在內的不少配套設施建設,採用BT和BOT模式進行。

與拆遷征地同樣讓地方政府頭疼的是,如何保證鋼鐵項目所需的填海面積。

“拿到國家正式批復之前,湛江鋼鐵項目是作為廣東省產業轉移項目來做的,是省級工程,能批下來的填海範圍只有50公頃。”甯淩告訴本刊記者。

不過,2008年湛江鋼鐵項目拿到國家發改委“路條”後,涉及填海用海的問題,一下子得到解決。

“招商和項目建設在程序上會存在矛盾,這在全國比較普遍,說到底是體制原因。”對於大項目的推進,一位參與湛江鋼鐵項目申報工作的專家道出了其中的微妙關係:招商工作一般有規劃就開始進行,而項目建設需要一系列複雜的流程。現實情況是,“如果嚴格按先後流程走,往往什麼也幹不了。”

三十年“愈敗愈勇”?

“三十年好事多磨,三十年夢想成真。”王中丙在其《湛江鋼鐵湛江夢》一文中,如是感歎。

1978年,冶金部把湛江作為大型鋼鐵廠選址的主要對象,並進行多項勘察工作。1990年9月,湛江成為全國新建大廠六個備選廠址。

兩年後,廣東省與寶鋼集團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初定鋼鐵廠選址湛江東海島。也就是在這一年,連接東海島和湛江市區的東海大道和東海大壩等配套工程開工建設。

甯淩還對本刊記者回憶,那年他正應聘現在任職的廣東海洋大學,負責招聘的校方人員說,湛江要建大鋼鐵項目,城市會快速發展起來。

甯淩選擇了湛江。這年年底,學校還特意帶他們到學校對面的東海島,看當時的建設情況。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在甯淩看來幾乎“觸手可得”的項目,隨著後來國家宏觀調控和銀根縮緊,一下子沉寂下來。

關於湛江鋼鐵項目的歷史,從1993年後空缺了10年。

“湛江在1992年到1993年,又一次錯失了很大的機遇。”甯淩說。

直到2003年,廣東省委一位領導明確批示:韶鋼如果在沿海城市選點,湛江是理想之地。

“漫長曲折的湛鋼之路”由此重啟。

2008年3月17日,湛江鋼鐵終於拿到“路條”,國家發改委正式同意湛江鋼鐵基地項目開展前期工作。

隨後,國際金融危機襲來。儘管如此,湛江還是傾注全市財力進行拆遷安置,以及配套設施建設。

上述發改局人士認為,這些基礎項目投資,並不是完全為了鋼鐵項目而投,同時也是在改善交通,建設城市。

“我每次去市政府,都看到他們焦頭爛額的樣子。”甯淩告訴本刊記者,就在2011年底,湛江市有關部門還處在很焦慮的狀態,也有人開始說起風涼話:“又沒戲了”。

“要是三番五次失敗之後,還會愈敗愈勇嗎?”甯淩說,拿不到這個項目,湛江失去的不僅是鋼鐵夢,整個湛江市政府部門的士氣也可能受到重挫。

押寶“五年崛起”

在湛江市主城區,不難看到外牆發黃、有些破敗的低層樓房。這些,較難讓人將之與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十大深水港,以及“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聯繫起來。

“北有青島,南有湛江”,反倒成為湛江人心中至今沒有抹去的痛。

資料顯示,2010年,湛江市生產總值1402.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0048元,在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分別排名倒數第四和倒數第一。人均生產總值甚至低於湛江鄰近的茂名、陽江、北海、欽州、防城等市。

“湛江這麼好的地方,有這麼好的條件,發展不上去,講不過去,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早在2003年,廣東省委一位領導到湛江市調研時就如是指出。

上述發改局人士還告訴本刊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湛江一直重點發展“兩水一牧”。後來證明,農漁業的附加值不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發展戰略約束了工業的發展。1998年發生走私大案,湛江的經濟更是一蹶不振。

“1998年到2003年,湛江的經濟發展進入‘晃悠’階段,處在休眠復蘇期。”甯淩說。

2006年廣東省兩會之後,工業重型化成為廣東省產業升級的重要戰略方向之一,湛江潛在的發展重化工業的優勢再次被喚醒。

“圍繞鋼鐵做好文章”,首先發展工業,成為近兩屆政府班子的共同思路。此外,石化、造紙也屬規劃的龍頭產業。

2011年5月,湛江市委書記劉小華對媒體如此描繪:圍繞廣鋼環保遷建和中科煉化項目兩個“頭號工程”,湛江將打造年產值超千億元企業2家,超百億元企業10家,超十億元企業30家;形成超1000億元產值的現代化石化基地、超1000億元產值的現代化鋼鐵基地和超500億元產值的國家級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基地。

而王中丙也在多個場合表示,面對大項目建設、大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全力做大做優經濟“蛋糕”,5年後在廣東“坐六爭五”,最後爭取成為廣東第三大城市。

此次鋼鐵項目正式開工,湛江似乎吃下了“五年崛起”的定心丸:到2015年末,將建成以鋼鐵、石化及造紙為龍頭的現代產業體系,使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000億元。2011年,該市的生產總值為1758億元。

而甯淩對本刊記者道出自己的兩個擔心,一是鋼鐵項目建成以後,中下游的配套項目環保能否得到保障。二是,湛江鋼鐵項目和廣西防城港鋼鐵相距僅200多公里,而且都在北部灣經濟圈內,同質競爭恐怕在所難免。

但末了,甯淩說,“要是這次機遇再抓不好,湛江不知道又要沉默多少年了。”

(謝正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