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四成海歸人才有外國國籍 中國“海龜”或應是“海鷗”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歐美同學會建言獻策委員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3日在北京聯合發佈“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本重點研究海歸群體回國創業及在相關領域發展的藍皮書。

《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組織編寫,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旨在全面反映中國海歸創業發展的最新情況,梳理國家鼓勵海歸發展的最新政策。

該書總結了中國海歸創業的特點,分析了中國海歸創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基於大量調查研究、採訪、座談和第一手的調研資料,分析了海歸回國的原因和所面臨的障礙,海歸具有國際文化的優勢,海歸就業和創業需求分析,海歸創業成功因素與挑戰,海歸如何與民營企業結合的機遇等。

此外,藍皮書還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海歸回國與發展創業的政策建議,並系統歸納了中國海歸回國創業的政策,特別是國家“千人計畫”政策,其中包括“青年千人計畫”、“外專千人計畫”、“人才特區”等有關政策創新對中國海歸回國創業的推動。

藍皮書表示,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海歸國之一,現階段正面臨著海歸創業大潮。歸國留學人員創業不僅體現在創建高科技企業,直接推動經濟發展,更體現在通過創業促進技術創新,帶來新的管理模式、融資方式和發展理念,同時也帶動和提升了中國的創業文化。

藍皮書主編、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指出,在當代中國,日益增長的海歸群體正在成為教科文衛領域的棟樑,並在發揮日益重要的參政議政作用,正在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化的重要推手,正在幫助跨國公司成功地實現中國化,正在成為中國發展知識服務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重要力量,正在為中國傳統製造業的優化升級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然而,當代中國海歸最有活力的一面是他們正在成為創業大潮中高新技術與新經濟的主流,引領著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新方向。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和海歸的大量回流,海歸群體也開始出現不同層次並遭遇反向文化衝擊。”王輝耀表示,回國前,很多海歸已在國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國後對各方面情況不是很熟悉。此外,海歸回國創業還面臨集東西方雙元文化于一身的文化衝突、本土化劣勢和再本土化挑戰,以及獲取國內創業資源等方面的劣勢。

發佈會上,來自不同行業的海歸代表人士,積極評價了《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發佈的重要意義,並就海歸創業發展報告中提出的問題,以及當前海歸創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等,展開相關研討。

逾四成“海歸”有外國國籍或綠卡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23日在北京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從海歸人才在海外居住所持簽證情況看,中國海歸人才中,44%的為外籍公民或持有綠卡,其中20.8%為外國公民,23.2%擁有永久居留權;餘下56%的海歸中,24.4%的擁有長期居留簽證,31.6%擁有短期居留簽證。

23日,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在京發佈。藍皮書指出,上述資料說明,參與該項調查的海歸大多數有國外長期合法居留的證件,而這些高端海歸人才不一定是真正的“海龜”,而是“海鷗”。

藍皮書指出,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各行各業和國外的交流不斷增多,人才流動已成趨勢,有一批海外留學人才往返於國內外,其業務跨越東西方,這批高端人才被形象地稱為“海鷗”,一些地方為吸引“海鷗”來工作而出臺的各種優惠政策及具體措施,被相應地稱為“海鷗計畫”。

藍皮書認為,“海鷗”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出現,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環境。

藍皮書顯示,從海歸人才在國外工作學習的主要國家分佈看,調研樣本中的海歸人才平均在1.73個國家或地區學習或工作過至少一年以上,又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這些海歸人才主要在北美學習或工作的占35.5%,在歐洲的占31.9%,在大洋洲的占6.7%,在亞洲的占20.2%。

創業海歸呈現年輕化趨勢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23日在北京發佈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表示,中國海歸就業、創業開始呈現年輕化態勢;而且女性在創業過程中的優勢逐漸顯現,女性海歸創業者增多。

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完成的這本藍皮書表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自費留學規模越來越大,留學低齡化趨勢愈加明顯,由於他們走出校門後大部分選擇了回國就業、創業,因此海歸就業、創業也開始呈現年輕化態勢。

藍皮書指出,由於很多年輕海歸在高中或者大學階段就走出了國門,對國內的基本情況尤其是社會發展和經濟運行狀況瞭解得並不透徹和全面,所以創業過程中在規劃、判斷等方面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年輕海歸要提高自己創業成功的概率,要從以下方面下手:第一,要充分瞭解國情;第二,多與社會各方面交流;第三,加強與曾經留學的國家接觸;第四,建立一個優秀的團隊,要善於集聚國內人才。

“改革開放後,中國留學潮風起雲湧,在留學和歸國大軍中,有大批英姿颯爽的女留學生身影。”藍皮書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社會角色也愈加重要,國外的求學經歷也讓女海歸們擁有了更寬廣的眼界,同時也給了她們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因此,女性海歸創業者增多。

藍皮書認為,作為全球最大海歸國之一,中國現階段正面臨著海歸創業大潮。回國創業已成為新時期海歸人員的重要選擇之一,近幾年,中國留學生回國人數穩步上升,僅2011年中國留學回國人數就達到了18.62萬人,比2010年增長了38.08%,未來海歸創業人數還將不斷增多。

同時,藍皮書指出,由於具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與工作經驗,海歸對國內外的文化和市場都有相當瞭解,有效地起到橋樑和管道的作用,推動科技創新的迅猛發展,在中國的科技創新道路上發揮了催化劑作用。海歸回國創業將進一步催化科技創新,為中國的科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面臨“反向文化衝擊”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表示,海歸人才長期學習、生活在國外,回國創業發展往往遭遇“反向文化衝擊”,面臨“再本土化”挑戰,社會文化類障礙成為阻礙中國海歸人才回國的最重要的因素。

藍皮書通過對海歸人才的四大類、十餘種可能的回國障礙進行調查,並讓參與調查的海歸人才對回國的障礙因素進行打分。結果表明:社會文化類障礙是海歸人才回國的最重要的障礙,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礙,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礙,最後是職業發展方面的障礙。

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完成的這本藍皮書指出,國內的職業發展機會是吸引海歸回國的主要因素,也是海歸顧慮最少的方面;但社會文化障礙則是海歸回國的最大顧慮。政策對海歸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礙也是阻礙海歸回國的重要因素。

藍皮書指出,海歸人才的主要優勢在於:東西方雙元文化背景使他們能夠結合兩種文化的優勢,海歸人才能更容易地從海外獲得技術資訊,海歸在技術突破性創新方面有明顯優勢;同時,有海歸人才認為“海歸光環”對獲得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國內客戶或員工有幫助。

“水土不服,這是很多海歸回國創新創業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於海歸人才的劣勢,藍皮書認為,回國前,很多海歸已在國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國後對各方面情況不熟悉,包括市場情況、創業政策及社會軟環境等。除此之外,一些海歸對自身條件不是很瞭解,心理準備不足。

因此,藍皮書建議,政策要引導海歸“再本土化”,各地應該提供交流平臺,在引入人才後幫助海歸人才實現發展,助力國際化人才加快實現本土化;同時,除了政府部門搭建的平臺外,海歸自己也積極組織活動深入瞭解國情,加快自身再本土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