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民族的子弟兵

中華民族是一個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人民解放軍是由多民族組成的人民軍隊。在人民軍隊82年的征程中,在解放祖國、保衛祖國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戰鬥中,各族指戰員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屢建功勳的“民族部隊”

“民族部隊”在我軍歷史上比比皆是,而且為新中國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翻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少數民族組成的建制部隊比比皆是,但最有名的有三支部隊,一支是抗日戰爭時期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第二支是解放戰爭中第四野戰軍中的朝鮮族師、團;第三支是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智勇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他的部隊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後的回民支隊很快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冀中平原一支能征善戰的主力野戰部隊。

原回民支隊政委、馬本齋的入黨介紹人、空軍原副政委劉世昌將軍,回憶起回民支隊抗擊日寇的幾件往事。

1940年麥收前,日軍強迫老百姓在衡水到康莊的公路兩邊挖戰壕。馬本齋得知後,悄悄動員老百姓把溝多挖了三五尺深。看著老百姓幹得賣力,日本人很高興。可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就栽在了這多挖的三五尺上。

5月30日拂曉,安家村據點的敵人被槍聲驚醒,以為回民支隊主力殺到,急忙打電話向衡水求援。敵人的求援電話一打通,回民支隊的戰士立即把電話線割斷。得到求援後的衡水據點立即派一個日軍小隊和一個偽軍中隊向安家村火速增援。在接近康莊時,日偽軍打了一陣炮後見無動靜,就放心地把部隊變成六路縱隊跑步前進。

見日偽軍進入伏擊圈,馬本齋一聲令下,密集的火力向敵軍傾瀉而去。敵軍急忙跳到戰壕裏躲避子彈,跳進溝裏才發現,站在溝裏就是踮起腳也無法看到溝外。敵軍只能盲目地舉著槍向外亂射擊,完全無法組織火力還擊。

戰士摸到戰壕邊,冷不丁伸手一拽,就能從溝裏敵人手中奪過一支槍來。只用了40分鐘,就殲滅敵軍80餘人,還繳獲一門平射炮。戰鬥結束後,馬本齋走上土丘,用馬鞭指著地上的屍體,讓劉世昌組織人把他們的衣服和鞋子弄下來帶回去。

劉世昌一時摸不清頭腦。馬本齋神秘一笑。7天后,六十多名戰士穿上這些繳獲來的服裝,40名扮成“皇軍”模樣,20名扮成偽軍模樣,這支“皇軍”和“偽軍”組成的掃蕩隊伍大搖大擺地出現在通往榆科日軍據點的公路上。一路上老百姓四散逃跑,還以為真是鬼子來了。榆科據點的偽軍還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偽軍隊長就被抓住了,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偽軍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在敵人大部隊到來之前,回民支隊的戰士早撤走了。假扮“皇軍”奇襲榆科據點也成了軍民津津樂道的事件。

康莊戰役、奇襲榆科兩仗,氣得日軍暴跳如雷。日軍的山本聯隊長差人給馬本齋帶信:“有你馬本齋就沒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沒有你馬本齋。”

談起這些往事,劉世昌仿佛還沉浸在當年的戰鬥中。1938年10月,劉世昌成為馬本齋的入黨介紹人,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不斷重創敵人。一時間,只要聽到馬本齋的名字,日偽軍就會不寒而慄。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回民支隊”榜樣作用下,河北的回、滿、蒙、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並肩戰鬥,建立了各種抗日武裝和群眾團體,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

1944年2月7日,馬本齋積勞成疾,突發急性肺炎,在山東省莘縣不幸病逝,終年43歲。黨中央在延安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主席敬獻挽聯“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副主席題詞“民族英雄,吾党戰士”,朱德總司令挽聯“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同年,獻縣抗日民主政府將東辛莊改為本齋村。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將馬本齋的故鄉命名為“本齋回族自治縣”。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駐防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68軍開赴朝鮮戰場。

威震敵膽的第四野戰軍“朝鮮族”師、團

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以朝鮮族官兵為主體,集中編了3個“朝鮮師”和一個“朝鮮團”。它們分別是第四野戰軍146師、156師、166師和141師的“朝鮮團”。這些朝鮮族師、團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功卓著,為新中國的創建和反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作出了突出貢獻。

驍勇善戰的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抗戰勝利後,烏蘭夫根據黨中央指示,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部隊,由騎一師、騎二師、騎三師、騎四師和騎五師組成,是以蒙古族為主,包括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漢各族指戰員組成的少數民族騎兵部隊。內蒙古騎兵部隊在解放戰爭中,配合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英勇奮戰,為解放全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光榮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檢閱。

抗日聯軍中也有不少民族部隊

“九一八事變”後,朝鮮族人民一馬當先,先後組織了以本民族為主體、受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磐石、延吉、和龍、汪清、琿春、珠河、密山、湯原、饒河等抗日遊擊隊。這些遊擊隊歷盡艱辛,由最初的十幾人、幾十人逐漸發展成為有上百人、幾百人的武裝隊伍。其間,中國共產黨先後派遣楊靖宇(回族)、周保中(白族)、楊林(朝鮮族)等黨員幹部到遊擊隊擔任主要領導或指導工作。1936年1月後,這些遊擊隊先後改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各軍。抗日聯軍各軍中,有大批朝鮮、滿、蒙古、回、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赫哲、白族等少數民族指戰員。連人口僅一兩千人的鄂倫春族,人口不足一千人的赫哲族,也有人參加了抗聯。少數民族指戰員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用血肉之軀同日寇展開殊死的搏鬥,數以萬計的將士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延邊抗日烈士就達2841名,其中朝鮮族占90%以上,朝鮮族抗日女烈士就有338名,而且大多數為党團員。

1936年2月,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步驟,妄圖肢解、侵略中國,在烏蘭夫等共產黨員的策動下,內蒙古百靈廟蒙政會保安隊愛國軍官雲繼先率領1100名官兵舉行起義,打響了蒙古族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被毛澤東譽為“可貴的草原第一槍”。起義部隊幾經挫折後,成立了以蒙古族為主的抗日部隊新三師,粉碎日偽的瘋狂進攻,牽制大量敵人兵力,保衛了陝甘寧邊區和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的前身是新疆民族軍。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縣烏拉斯臺地區人民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舉行武裝暴動,亦稱“三區革命”。不久,這支暴動隊伍改編為新疆民族軍。

1949年10月,民族軍為接應人民解放軍入疆,自瑪納斯河以西分別進至東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達迪化(即烏魯木齊),與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會師。根據中央軍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軍在伊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人民軍隊。

1950年國慶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特邀第五軍組織參觀團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1954年10月,第五軍軍部改編為新疆哈薩克自治區軍區(後改為伊犁軍區)。第五軍在創建和發展中,堅持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湧現出一大批英雄模範,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邊疆建設作出了貢獻。

(陳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