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衛國的“民族連”

我軍至今還保留著“民族部隊”的傳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部隊和少數民族數量多的部隊集中編了一些多民族組成的“民族連”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仍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部隊和少數民族數量多的部隊集中編了一些多民族組成的“民族連”,名氣最大的是新疆軍區某部民族六連。這個連隊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等13個民族的官兵組成,人們稱讚他們是“民族團結好六連”。

軍分區維吾爾族副司令員依明托乎提說,“民族連”是新疆駐軍的特色,少數民族青年在新疆參軍一般被編入“民族連”,因為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飲食、風俗和語言相近,又與漢族有很大不同。

“民族連”隸屬野戰軍,執行的任務、接受的訓練都與普通連隊相同。“民族連”由漢族軍官和少數民族軍官共同領導。軍隊要求少數民族軍官比例不得少於20%。

據瞭解,六連是我軍少數民族連隊中民族成分最廣、正式組建時間最長、獲得榮譽最多的先進連隊。六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新疆“三區革命”時的民族遊擊隊。新疆和平解放後,他們作為民族軍,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序列,成為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語言是溝通的橋樑。六連多年堅持“雙語”學習,少數民族官兵學習漢語,漢族幹部學習維吾爾語。每週半天“雙語”學習雷打不動。“日識一字、周練一歌、月習一文”成了傳統。“雙語”晚會、演講比賽,讓戰士們的“雙語”成績突飛猛進。現在,民族六連的戰士們每人都掌握了兩種以上語言。

在民族六連,無論你是哪個民族,在“經濟民主欄”的食譜上都能找到你想吃的特色飯菜。炊事班裏也聚集著各民族廚師。維吾爾族戰士能找到抓飯、烤包子,哈薩克族能找到那仁、手抓肉,回族戰士能找到粉湯、油果子。官兵們說,在一個民族連隊,筷子頭上有學問。

每月,民族六連的各族官兵還要開一次麥西來甫晚會,大家盡情展示自己民族的歌舞。這是戰士們最開心的一天。在六連,穆斯林的古爾邦節和漢族的春節都各有一周的假期。有一年的古爾邦節恰逢元旦,部隊的新年晚會上,來自各個民族的戰士們彈起冬不拉、熱瓦普,打起手鼓,跳起了舞。

“把戰友當兄弟待,把連隊當家愛。”是六連的傳統。從加入六連起,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傳統的分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士兵安置處介紹說,近年來,六連轉業退伍的二百多名官兵,大多成為地方各部門、各單位的骨幹,五十多名退伍士兵被地方企業錄用,一百多名退伍士兵成為維護南北疆社會穩定的骨幹。

從大部分人不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到幾乎100%的士兵考取了國家漢語資格考試證書;從大部分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到80%的士兵通過自學和函授學習拿到了大中專文憑;到13名士兵考上軍校、28名士兵光榮入黨、144人被評為優秀士兵。

近年來,六連參加上級組織的軍事比武考核,先後奪得25個第一,連續8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有16名士官被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湧現出22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連隊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六連自組建以來,先後18次被共青團中央、國家民委和總政治部等單位表彰為擁政愛民典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新長征突擊隊”、“學雷鋒標兵集體”、“民族團結好六連”……這些榮譽,印證著一代代六連官兵堅持不懈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光榮歷史。

在內蒙古軍區,像這樣的少數民族連隊也有不少。呼倫貝爾軍分區的吉拉林邊防連就是一個蒙族、滿族、朝鮮族、漢族4個民族組成的“民族連”。吉拉林目前居住著蒙族、滿族、俄羅斯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回族、漢族等7個民族,連隊與各族的邊民友好相處,共同為中華民族強邊固防。多民族軍警民聯防體制,是吉拉林邊境管理的一大特色。由邊防連隊、邊防派出所、邊防民兵等機構組成的聯防體制中,有蒙族、俄羅斯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還有漢族和滿族,他們共同巡邏、共同檢查邊境管理、共同處理邊境民事事件,為維護邊境安定和減少涉外事件的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吉拉林中俄邊境連續12年沒有發生涉外事件,邊防連6次被內蒙古軍區評為“邊境執勤先進單位。”連隊先後兩次被上級樹為“建設精神文明標兵連”,2次榮立集體二等功、8次榮立集體三等功,並被北京軍區授予“模範邊防連”榮譽稱號。

據本刊記者瞭解,僅內蒙古軍區就有4個民族以上的連隊二十多個。這些“民族連”為守衛祖國北疆、促進民族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

(陳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