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澳門兩岸四地青年交流基地 繼續發揮澳門平臺作用

王希富

由中華青年進步協會主辦的“中華青年民族學習交流營二○一二”昨日下午舉行開營儀式。今屆以“共築民族緣”為主題,組織逾一百二十位澳門、香港、內地及台灣青年到訪貴州,考察當地苗寨發展,探訪民族學校等。主辦單位冀透過活動增強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共同推動國家民族共融發展,進一步提升兩岸關係。活動統籌樊子雯表示,營員在十二天的行程中,首先瞭解澳門經濟、世界遺產、文化保育、教育等實況,接著前往貴州瞭解當地社會的發展現況,並探訪民族學校、參觀民族博物館及苗寨等。其實近年來,類似的青年交流活動對本澳來說是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是蔚然成風。顯示出此類極具現實社會意義的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對澳門繼續在兩岸關係發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平臺作用至關重要。但是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在眾多涉及兩岸四地青年交流的活動中,由本澳組織和發起的活動規模一般不大、而且真正形成品牌、影響廣闊的也不多。這些都值得本澳思考。畢竟作為過往兩岸交往“澳門模式”的承載地,澳門有條件也有使命構建澳門為兩岸四地青年交流的基地,繼續發揮澳門應有的作用。

加強青年交流有助兩岸關係發展

現時兩岸關係穩定向好發展的背景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所發起或者合辦的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所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泛。標誌著兩岸青年人交流進入到規模化的新階段。有言論認為,兩岸青年昭示著兩岸未來,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兩岸青年人交流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幸事,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於增強兩岸青年人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知識的興趣感。

海峽兩岸的文化儘管都屬於中華文化的範疇,但彼此存在差異。兩岸青年人所處的文化環境、接觸的文化產品、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瞭解和掌握的文化知識也不同。兩岸青年人在交流中,能瞭解到對岸的文化知識,聯想到自己這一岸的文化知識,就會感覺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相容並蓄,奇妙有趣,產生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興趣。堅持不懈地學習、掌握和運用中華文化知識,增強文化創新意識,練就文化創新本領,創造文化產品,豐富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水準;與此同時,提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讓盡可能多的人學習、掌握和運用盡可能多的中華文化知識,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發揮中華文化知識在推動兩岸進步和發展中的應有作用。

其次,有利於增強兩岸青年人對兩岸共同家園的認同感。

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近在咫尺,隔海相望,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兩岸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家人。由於兩岸長期處於分離、對立和少來往狀態,加上“台獨”勢力的煽動、誤導、毒害,兩岸青年人尤其是臺灣一些青年人對大陸和臺灣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以及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產生了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有的認為臺灣是臺灣,大陸是大陸,只認自己是“臺灣人”,不認自己是中國人。兩岸青年人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管道的交流,共同回憶兩岸的演變和發展歷史,改變錯誤記憶,確立正確記憶,就容易產生兩岸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的認知;在交流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幫助對方克服和解決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困難與問題,就容易淡化隔膜感、對立感、疑慮感,強化親情、友情、愛情,進而產生兩岸人都是一家人的理念。

再次,有利於增強兩岸青年人合作的緊迫感。

兩岸青年人處在人生初始階段、上升階段、黃金階段,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個人和兩岸的未來充滿期待,對推動兩岸青年人的合作有的是勇氣和智慧。兩岸青年人在交流中,能看到兩岸青年人合作的機會、潛力和希望,樹立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的理念。就經貿合作而言,臺灣青年人在資本、工藝技術、管理水準、對外推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大陸青年人在科研水準、生產規模、資源、土地、勞力、消費市場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兩岸青年人在交流中,可以瞭解和根據對方的理念、性格、特長、優勢、需求等情況,聯繫自身的條件、能力、需求,很可能會發現一些急需要捕捉的商機,產生與對方進行合作的緊迫感,透過溝通和協商與對方先達合作的意向,再確定和實施合作的項目,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共創雙贏的目標。同時,可就雙方合作中遇到的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措施來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進行磋商達成共識,並向政府建言,以利於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營造更好的合作環境。

推動兩岸青年交流 澳門有條件有責任

在過往,兩岸關係緊張的環境下,澳門在實現兩岸溝通方面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既是人員往返的“中轉地”,還是兩岸對話、會談的“第三地”。兩岸關係中的“澳門模式”也受到兩岸學者的廣泛關注於研究。即使是在兩岸關係緩和、“三通”真正實現後對澳門中間平臺地位造成衝擊後,多數人仍認為澳門過往所承擔的獨特作用,及此所帶來的優勢仍然讓澳門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可以大有所為。筆者認為,這其中就包括推動兩岸青年交流。

的確,澳門與臺灣的交流至密切是內地,甚至香港所難比擬的。從民間看,兩地居民均視對方為重要的旅遊、求學,甚至是工作發展目的地。而從官方看,臺灣很早就在澳門設立“臺北經濟文化中心”,後來有升級為官方正式辦事處,澳門亦在澳門設立正式官方機構。更為值得一提是,澳門眾多的閩籍人士、社團,利用和發揮鄉情鄉誼,密切對台聯絡。

另外,從文化的角度上,澳門作為最早與西方文明進行交流和碰撞的亞洲地區之一,中西交融過程中所形成的澳門文化具有天然的開放和包容特質。這正符合青年人交流追求自由、開放的特性。而且前面所提到的社團,尤其是近年來澳門新興青年社團以及傳統社團中青年委員會的湧現,也為青年交流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組織基礎。

再者說,澳門回歸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國家給予的各種制度以及政策的優越性越來越體現出來。在“國家和平統一”這一重要歷史使命下,取得巨大發展的澳門也理應承擔起更大責任。

單就澳門而言,其實推進兩岸四地青年交流過程中,澳門所能獲得的“著數”也是不容忽視。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可以開拓澳門青年的眼界和思維,樹立大局意識。而且在實際參與交流中還將全方位培養本澳青年,為澳門未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儲備人才與合格接班人。

持續進行形式與內容的雙創新

曾有專家學者指出,為全面加強和推動兩岸四地青年交流,整合青年社團力量,擴大交流規模,拓展交流領域,構建交流機制,推動兩岸四地青年交流上新台階,建議增撥資源,支持有代表性的青年交流團體開展交流工作:第一,積極開展以弘揚中華文化、倡導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多領域、多層次的兩岸四地青年交流活動;第二,建立寒、暑兩個假期的兩岸四地學生定期交流機制,爭取擴大交流的規模;第三,舉辦「兩岸四地青年交流周」,交流周舉辦研討會、論壇、交流晚會、展覽等;第四,舉辦兩岸四地青年學者論壇、兩岸研究生校園論壇、兩岸四地大學生研習營。

如今,這些建議已經在兩岸四地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落實和推進。而澳門作為一個更具推進兩岸四地青年交流的基地,仍需繼續進行創新,無論是形式合適內容都需要。

首先是形式上的創新。現在提到交流,很多人想到的無非是拜訪參觀、研討展覽等等。而隨著科學技術等的發展,尤其是網路的發達,如何更好利用互聯網促進兩岸四地青年的交流值得研究和嘗試。而且其中涉及到的法律、管治等問題對本澳而言也較具優勢去化解。另一方面,目前內地進行兩岸四地青年交流的有關團體,往往帶有官方色彩,這種官方色彩常常限制了交流活動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就算是本澳社團所發起和組織的交流活動也多多少少離不開官方的參與,為了將交流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必要對官方參與方式作出改變,尤其是在資助上,考慮到民間青年交流團體資源有限,或許設立專門的“交流基金”甚是必要。可以很大程度上淡化官方色彩。

而最重要的內容創新上,筆者認為出於澳門特有優勢,澳門更具條件在兩岸四地青年交流上進行新嘗試。現在多數的交流活動注重文化的瞭解與交流,或者說經濟領域的合作與探索。但是其他的方面內,亦或者單就經濟領域的探索能否有擴展或者加入新元素?早前曾經有團體組織兩岸四地大學生進行政治制度方面的探討。筆者認為這應該算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而且經濟領域的合作方面,除了在兩岸四地現有經濟發展特色上進行優勢互補的探討之外,一些新興產業也應該作為重要內容。

另外,筆者亦建議有能力的本澳社團可以合作,整合力量,充分利用本澳優勢,打造本澳的青年交流品牌活動,擴大影響力。而且還應該注重活動的實際效果,積極總結,將交流活動所應發揮的效果做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