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求真探討難點在戰略上重視困難

由俗稱為「三台」的台灣研究會、全國台聯和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聯合舉辦的「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除一九九五年的那一屆因為李登輝訪問美國發表含有「台獨」元素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引爆第三次台海危機而一年之外,到今年已是第二十一屆,將於今、明兩日貴州省貴陽市舉行。本屆研討會邀請了海峽兩岸四地一百餘名學者專家,將圍繞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強化互信、夯實基礎」的主題,及「兩岸增強互信的內涵、路徑和制約因素;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的思考;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創新」等三個子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這次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 是在今年一月中旬台灣地區「總統」和「立委」選舉,標誌著「九二共識」的勝利,及人心嚮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的,因而有著「總結經驗,繼續向縱深發展」的意涵。但因為馬英九已經背離了其在四年前的就職演說中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承諾,並拋出「一國兩區」來作為阻延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障礙,而民進黨又在國民黨勢弱之下,更是回到了「一邊一國」的老路上來,嘎然停止了爭取縮短「最後一裏路」的「轉型」,新任黨主席蘇貞昌還發出了「堅持台獨」的信號。因此,出席這次研討會的不少學者專家,也以在戰略上藐視困難,在戰術上重視困難的態度,務實求真地探討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破解這些阻力的方法。

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原因,在北京尤其是在「三台」工作的學者專家,無論是「久戰沙場」的老將,還是初露頭角的新兵,對中央對台政策方針的最新精神, 往往能最先知悉,甚至還直接參贊。因而他們提交後發表的論文,應是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北京目前的一些看法,尤其是對妨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約因素的評估分析及破解方法。如全國台聯研考室幹部魯洪柯在題為《淺析影響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因素》的論文就在分析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之後指出,未來四年還將會遇到若干雙重因素,包括馬英九將會繼續實施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陸政策,但其中的保守性和消極面日漸凸顯;島內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持續強化,但「台灣主體意識」也在增強;美國樂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降低台海緊張,但同時不願看到兩岸走得「過快過近。與此同時,民進黨堅持「台獨」立場,繼續阻撓和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絆腳石。由於從歷年選舉結果看,民進黨都有四成左右的支持者,這是民進黨賴以生存的基本盤,如果徹底摒棄「台獨」立場,還沒爭取到更多支持者前,原來的基本盤就可能動搖甚至崩解。受到深綠勢力的牽制,蘇貞昌在兩岸關係上,最多只能是作些策略性調整,不會碰觸實質問題,避免引發他們的反彈,影響其政治前途。同是全國台聯研究室幹部的李佳在《政治互信:決定「後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詞》論文中也指出,兩岸之間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存在著四點差異:一是對「一中」的認知存在差異,二是對和平的追求存在差異,三是對和平協調的議題存在著差異,四是在兩岸關係定位上存在著差異。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桂清在《淺析「一中框架化」的內涵、有利條件及制約因素》論文中更是分析指出,就當前局勢而言,「一中框架化」的推動雖然具備一定的有利條件,但仍存在不少政治障礙。其中,馬當局對於「一中框架化」的畏難,民進黨對於「一中框架化」的抵制,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兩岸關係發展過快的擔憂,是三大制約因素。他指出,馬英九的「一國兩區」,雖然對於「一中」的堅持沒有改變,但過於強調「中華民國」,減少了兩岸在「一中」政治內涵上的模糊空間,不利於未來擱置爭議處理政治分歧。究其原因,馬英九一方面是考慮到目前以處理內政問題優先,另一方面上是擔心引起島內過多紛爭,因而不敢在「一中」問題上做出更明確的表述,對於「一中框架化」的推動也存在畏難情緒。

據傳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與孫亞夫等人一道,受中央召集研究《國統綱領》、《「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等文件並提供參贊建議的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楊立憲,在《「九二共識」廿周年的回顧與反思》論文中,有相當比例的段落進行了「反思」。她指出,在「九二共識」形成的過程中,國共兩個執政黨都沒有從內戰和冷戰的窠臼中走出來,加之相互不瞭解,彼此敵意重、心防深、成見大,習慣於用「陰謀論」來檢視對方,用放大鏡來檢視問題和爭議,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會糾纏於「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堅持一中原則」究竟是「一中各表」還是「一中不表」等,齟齬摩擦不斷,而忽視了最重要的「兩岸同屬一中」的共識,以致影響了兩岸兩會的良性互動。但她又指出,兩岸對「九二共識」和兩岸關係性質的認識都經歷了一個反復的過程,這是符合認識發展規律的;而「九二共識」兼顧了兩岸的立場,是當時背景下兩岸最大的交集點;「九二共識」的實質是「兩岸一中」,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入,兩岸應從「各表一中」向「共表一中」靠近,從而為兩岸關係良性互動注入更大的動力。

對於推動兩岸洽簽和平協議的問題,也有不少論文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褚靜濤在《兩岸和平協議的發展前景》論文中認為,由於兩岸在政治上的分歧、軍事上的對立,屬於結構性的矛盾,因而在可預見的四年,大陸有關方面難以做出歷史性的突破,台灣領導人也不會自動取下「中華民國」的招牌,民進黨人也不會自動放棄「台獨」主張。大陸涉台部門應該認真總結對台工作的經驗教訓,切記欲速則不達,兩岸關係行的穩比行得快更重要。在尊重台灣人民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大陸可以釋放出更多的善意,繼續緩和台海對峙狀態,為結束兩岸戰爭狀態做出努力。

全國台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嚴峻也在《三方博奕下兩岸和平協議難點探析》論文中,提出了洽簽兩岸和平協議將會遇到的難點和技術問題,包括是否應以「一中原則」,及以大陸撤除「指向台灣」的飛彈為前提?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批准程序,是否需要經過「公民投票」?簽訂後是否需要有第三者「監督」執行?這些,確均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發自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