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在貴陽舉行 學者談深化政治互信“怎麼做”

【中新社貴陽8月6日電】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互信,夯實基礎”為主題的第21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6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

為期兩天的會議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共同舉辦。來自兩岸、港澳與海外的近100位學者專家將就“兩岸增進互信”、“深化合作的內涵、路徑和制約因素”以及“推動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代表主辦方致開幕詞,他就進一步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築牢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拓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提出4點看法:

第一,持續增進政治互信,增強兩岸再創新局的政治基礎;第二,持續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水準,增強兩岸互利合作關係;第三,持續擴大兩岸各界大交流,增強兩岸塑造共同價值的精神動力;第四,持續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宗旨,增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

在闡述“持續增進政治互信,增強兩岸再創新局的政治基礎”這一看法時,梁國揚指出,兩岸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

梁國揚說:“當前,兩岸要排除干擾因素,展現善意和誠意,尤其要在認同兩岸同屬一國、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為再創兩岸新局、逐步解決難題、增進臺胞福祉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當天上午,邵宗海、劉紅在內的兩岸6位學者,首先就“後‘九二共識’時期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建立之探討”、“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再創新局”等議題做主題演講。

兩岸學者談深化政治互信“怎麼做”

在6日于貴陽舉行的第21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在題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若干思考》的演講中表示,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由開創期轉入深化期,雙方需做好鞏固成果、建構框架等工作。

就兩岸如何深化互信,倪永傑提出,雙方在態度上需要傾聽、欣賞、理解、包容對方,需要善意溝通,積極溝通;在方法上則要尋找共識,縮小而非擴大分歧,透過求同存異進而強同弱異、聚同化異;策略上從小事做起、從實事做起,滴水穿石,以時間換空間。

具體做法上,倪永傑概括為:在“鞏固基礎,明確‘兩岸同屬一中’”等方面深化兩岸政治互信。以積極、開放的思維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建立兩岸各階層之間互信,特別要強化兩岸高層互信,培育兩岸行政、民間、基層以及媒體互信。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邵宗海當天探討“後‘九二共識’時期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建立”時指出,在2012年已進入佳境的兩岸和諧關係情況下,雙方都非常清楚,只有不斷鞏固和增強互信基礎,才能在文化、經貿上進入更深層次。

邵宗海教授認為,回顧兩岸自2008年6月以來已進行的協商,“政治性談判”在兩岸間早已存在,要展開政治關係的接觸,只需討論“什麼時間點最合適”,而非“可不可能進行”的問題。

他指出,兩岸當局並不排斥彼此可進入政治關係的接觸,但會面臨一些可能挑戰到彼此互信基礎的問題;而最理想的發展,是兩岸先行展開沒有“議題”設置的政治對話,像1998年的“汪辜會晤”,可先就必須在政治議題開展之前會面臨挑戰的問題,提出具體並積極的建議。

邵宗海說,經討論累積,久而久之,雙方會發現對方的善意與誠意,一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協商中看到北京“讓利”善意與臺北“配合”誠意,建立起政治互信基礎。因互信存在了,兩岸最終也才能走上政治議題的談判。

當天會議6位元做主題演講學者中,倪永傑、邵宗海及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紅都從不同角度談及兩岸政治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