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南海就相當於失去中國油氣總資源的三分之一

海域被瓜分,島礁被侵佔,資源被掠奪,安全受威脅–這是中國海洋權益形勢面臨的四大問題。

海洋重要,早在2500年前,希臘海洋學者狄米斯托克利就曾預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時至今日,人口爆炸、能源短缺,“饑餓”的人類越來越依賴海洋。1960年,世界上只有12個國家在海上採油,產油量1.9億噸,占石油總產量的9.2%。而現在,幾乎所有的瀕海國都行動起來了,海上鑽井數量達3萬多口,產量已占石油總產量的1/5強,產值超過2000億美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70%以上。

然而近現代以來,中國對海疆權益不甚重視。海洋國土一直沒有納入國家的經濟區劃版圖。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共做過3次大的經濟區劃,3次都沒有把海洋國土納入到經濟區劃中去。國務院2010年底下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提出,鑒於海洋國土空間在全國主體功能區建設中的特殊性,將另行頒佈實施《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但該規劃至今尚未頒佈。

南海是中國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但自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海的資源戰略意義被肯定以來,這片空虛的戰略要地迅速被周邊其他國家搶奪。

中國一直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但中國的“高度克制”並未換來周邊國家同樣的態度。迄今為止,南海周邊國家已經在南海開了1380口油井,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從中分得一杯羹。

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海洋能源安全。新華社披露的數據顯示,失去南海資源,相當於失去中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

南海,不該成為“冒險家的樂園”。強化海權,制定科學的南海能源安全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緊迫性。陸海統籌,應該成為未來中國追求的方向。

美國能源信息署的遠期分析認為,從現在起到2025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石油消費預計將平均每年增長3%。如果照這種趨勢延續,這些國家的石油需求將從2002年的1510萬桶/天上升到2025年的近3360萬桶/天。

周邊國家對能源的渴求,使得近在咫尺的南海炙手可熱–這片海域的石油儲量高達418億噸,天然氣儲量75539億立方米,還有豐富的海底可燃冰儲量,有“第二波斯灣”之稱。

近30年來,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加強對南海的開發和利用,開發步伐也從近海大陸架向深海持續推進。一份西方知名石油公司提供的報告顯示,上述五國已經與西方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鑽探了約1380口鑽井,年石油產量達5000萬噸。這個數字相當於中國大慶油田最輝煌時期的年開採量。

南海不但資源豐富,還是亞太地區海運的“咽喉要道”,這裏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如果按噸位計算,每年有超過一半的各國商船隊需要通過南海,通行量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是巴拿馬運河的15倍。數據顯示,在國際貿易的航運中,原料和糧食的運量占總運量的90%以上,其中,石油和石油產品約占55%,鐵礦石約占10%。

具體來看,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從中東、非洲、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進口的原油,80%以上需要經由南海運輸;從南非、越南等地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和煤,也絕大多數需要走這條線路。可以說,韓國2/3以上的能源供給、日本和臺灣地區60%以上的能源供給都依賴南海的“生命航線”。中國也有80%的原油進口是經由南海運到國內的。

因此,無論是從能源、航線,還是地緣政治出發,南海都被視作“重中之重”。不僅周邊國家把這裏當作“冒險家的樂園”,即便是美國、俄羅斯這樣“遙遠”的國度,也想在南海海域爭取“泊位”。

“中國對海域主權主張30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渤海有3萬、東海有30萬、南海有120萬,超過一半與周邊國家有爭議。”中國海監總隊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中國陸地劃界基本劃定了,但是海上疆域,只劃定了北部灣灣口以內部分海域,相當於應劃定界限的7%。有大量的海域沒有劃定,是造成海上糾紛的重要因素。”

南海資源的既得利益者

如今,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國已同西方國家合作,從油氣開發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越南依靠白虎油田等,已經成功從原油淨進口國變為淨出口國。

南沙海域被周邊國家各自劃分了彼此重疊的招標區,不斷擴大勘探範圍,且大部分區域在中國傳統海疆線即“9段線”之內。

在上述五國中,越南與中國在南海的權益爭奪也最為激烈。越南1977年公佈的其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進入中國傳統海疆線內達100多萬平方公里。

目前,越南已經在南海劃定185個區塊,很大一部分區塊屬於中國的西沙、南沙海域。憑藉這些招標區塊,越南與50多個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石油勘探和開發合同。“越南在南海開採的油氣資源產值,保守說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9%以上,也有數據說占30%。”上述海監官員說。

截至2008年,越南已從南沙共開採了逾1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越南也因此成為南海爭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馬來西亞近年來也劃出多個深海油氣區塊進行招標,是在南海開採油氣資源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其在南海石油年產量超過3000萬噸,天然氣近1.5億立方米。“馬來西亞在南海開採的石油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以上,擁有油氣鑽井最多。”上述海監官員對記者說。而且,馬來西亞出口石油的70%來自於中國南海傳統海疆線內。

菲律賓是在南海“動手”最早的國家,1946年便盯上南沙群島。普遍認為,菲律賓就是為了石油才顯得如此迫不及待。因為,在南海周邊國家中,菲律賓面臨的能源供應問題最為嚴重,其石油總需求量的95%依靠進口。1976年,菲律賓開始對外進行南海油氣勘探開發招標。據上述海監官員介紹,目前,菲律賓在南海開採的油氣,可以滿足國內40%的使用。

文萊宣稱的專屬經濟區,與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專屬經濟區要求均有重疊,屢有爭端,但文萊也從未放鬆在南海的油氣開發。該國僅與殼牌公司合資建設的海上石油平臺就超過240座。得益于近海石油的生產,文萊人均GDP位列全球第五位。

印度尼西亞的油氣生產也有20%來自南海海域,其開發的納土納氣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氣田之一。據報道,從1990年起,納土納群島每年可生產大約800萬噸液化天然氣。從2001年開始,印度尼西亞已經通過海下400英里管線將納土納島生產的天然氣運輸到新加坡。

“相比之下,中國對南海油氣資源的開發進展緩慢,甚至在南沙群島沒有一口中國油井,沒有開採一滴石油。”上述海監官員對記者說,這是由於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技術能力開採,有了技術之後,中國考慮到嚴峻的國際形勢,採取了克制的態度。周邊各國在南海開採資源的背後,實質是通過開發控制海域,“中國海洋權益形勢面臨四個問題:海域被瓜分,島礁被侵佔,資源被掠奪,安全受威脅。”

業內人士認為,在中國海域油氣總資源中,南海中南部油氣當量地質資源量占53%,可采資源量占66%,若被他國掠奪,中國海域將失去約2/3的可採油氣資源。

外國公司搶“泊位”

實際上,中國南海周邊的五國,都是通過利用外資方式對南海油氣資源進行開發的。世界權威能源咨詢機構HIS公司2002年的數據便顯示,上述國家對外售出的合同區塊共143個,區塊總面積達26萬平方公里,共發現約240個油氣田,已探明石油可采量14.7億噸,天然氣4.1萬億立方米。

在南海海域,不僅可以看到上述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還可以看到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的石油跨國公司,比如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道達爾公司、埃尼石油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日本帝國石油公司、三菱石油公司等。

“這體現了南海問題的複雜性。發達國家石油公司介入南海,形成了利益捆綁。”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經濟研究所所長征庚聖說。投資南海,被認為給發達國家介入南海爭端提供了跳板。

比如,日本的一家企業擁有越南東方油田64.5%的股權。日本前外相岡田克就曾公開表示,“日本對南海問題不能毫不關心。”

除了日、美、俄等傳統在南海活動的國家,印度也試圖加入,在南海建立自己的“泊位”。一個發人深省的外交事件是,2011年10月11日,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和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分別出訪中國和印度。中越兩國簽署了一份“妥善解決中越海上問題”的協議。然而就在一天后,越南就和印度簽署了兩國海上油氣開發的相關協議。

這種外交安排頗費心思。印度為何不顧中國反對,執意捲入南海爭端?

在軍事專家張召忠看來,首先因為印度缺石油;其次,越南也是印度東進戰略中的一個支點。“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張召忠說,印度跟越南簽協議,繞開中國,無視中國與越南在南海的爭端,如果這個遊戲成功了,有可能會成為一種模式引入到南海,別的國家可能也會跟進。

事實上,5月12日,印度多家媒體報道稱,由於“技術原因”,印度國有石油公司已決定退出和越南在遭中國反對的南海128號油氣區塊的合作勘探。印度媒體對此表現出非常遺憾,印度報業托拉斯聲稱,這將影響到印度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存在,“新德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

主權問題不動搖,經濟開發不放鬆

專家認為,中國在南海的被動局面很大程度上與開發進程的緩慢有關。如果等到南海爭議解決了再去開發油氣資源,中國可能就拿不到油氣資源了。

“我們在南海問題上,不僅要盯住主權,還要盯住產權。既要國家利益,也要實際的經濟利益。”征庚聖向《中國經濟週刊》指出,絕不應該拿主權換經濟利益,但在主權爭議可以暫時擱置的情況下,一定要追求經濟利益。“也就是,主權問題不動搖,經濟開發不放鬆,小動作不折騰。”

征庚聖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