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樂成旅遊品牌需另闢蹊徑

陳觀生

已連續兩年舉辦的“休漁漁家樂”活動,居民參與踴躍,船票難求,坊間普遍希望有關活動能恆常舉辦,以宣揚和傳承本地漁業傳統文化。立法會議員關翠杏亦就此提出書面質詢,認為“漁家樂”值得當局加以重視和規劃,完善相關配套,將活動恆常化,並加以優化,繼而向遊客推廣,為本澳的漁業及旅遊發展,探索新的出路。關翠杏亦在facebook上徵求意見,探討漁家樂活動能否具條件發展成本澳的旅遊品牌。筆者認為,本澳“休漁漁家樂”活動現時仍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欲發展成為旅遊品牌,需另闢蹊徑,除了當局要加以重視和規劃,本澳文化界也應有所行動,積極參與,令“漁家樂”既成為本澳旅遊也成文化品牌。

本澳漁家樂受市民歡迎

傳媒報導,“休漁漁家樂”海上暢遊活動,市民可登上漁船出海遊覽內港一帶景色,亦可參觀漁船上的各種設備,體驗傳統漁業文化。活動航程約90分鐘,從青洲塘出發,經過內港、西灣大橋及嘉諾庇總督大橋到達觀音像對開海面後回程。船上有專人講解漁民生活及作業形式。

今年5月開始舉辦的休漁漁家樂活動有超過2千人次參加,有市民期望可以將活動恆常化。出海捕漁40多年的漁船船主陳生稱,去年漁家樂以開創及摸索形式下開展,今年將活動深化。參與合辦活動的漁民和漁船增加,接載市民參觀的漁船班次比去年增加超過1倍,反映活動受市民歡迎。有市民認為,接收漁業文化資訊較少,建議增加漁家樂活動次數。有漁民表示活動自上月中舉辦以來,每個周未的120多張船票均告售清,參與人數相當踴躍,當中不乏外地旅客,特意乘船感受本澳特色,相信可推動旅遊業。有乘坐漁船遊覽的市民表示,活動有助認識漁民生活和漁業文化,希望當局繼續贊助支持再舉辦活動。

今年“休漁漁家樂”於5月26日至7月29日期間的週六、日舉辦,每日共有四個航班出海,每班船的乘客人數為25人,即整個活動合共發售2,000張船票。參與“休漁漁家樂”活動的船主希望本澳大力發展漁船觀光業,助漁民轉型。連續2年參與活動的船主陳明金稱,去年試辦錄得虧損,今年會汲取經驗。他又稱本澳只剩百餘艘漁船,多數漁民隨著年齡增大不願出遠海,他期望藉漁家樂活動摸索新的謀生路向。

立法會議員關翠杏在書面質詢中指,“休漁漁家樂”海上暢遊活動獲公眾一致好評,期間面向居民的八十個航班,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坊間普遍希望有關活動能恆常舉辦,以宣揚和傳承本地漁業傳統文化。澳門本來就是一個漁港,早在數百年前就有漁民出海捕魚,歷史上澳門漁業頗為興盛,每日漁船雲集,魚欄林立,是漁獲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高峰期水上人口佔全澳人口的三分之一,達五萬多人,時至今日,出海的漁民已減少至不足千人。隨著船齡及漁民年紀漸長,又鮮有下一代入行,加上漁工難求、油價高企、海洋資源日漸枯竭、海洋生態備受破壞等因素影響,現時僅百多艘漁船仍有出海作業,預期澳門漁業將會逐步走向式微。致力推廣漁業歷史、文化及捕撈技巧的“漁家樂”活動,既有助傳承本澳海島城市的地方文化和特色,又能配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定位,豐富本澳的旅遊資源,實值得當局加以重視和規劃,完善相關配套,將活動恆常化,並加以優化,繼而向遊客推廣,為本澳的漁業及旅遊發展,探索新的出路。

關翠杏亦在facebook上徵求意見,有網友認同推廣“漁家樂”活動,認為可提醒人們,澳門也是一個小魚港,應飲水思源;但亦有網友則認為,在本地居民還沒知曉漁家生活作息,就貿然的「恆常舉辦」以招覽外地旅客的話,可能打擾到漁民的出海作業(休漁漁家樂是在休魚期期間進行,而出海作業少說也不是一頭半個月的短時間啊),如果要硬性實行「恆常舉辦」,只怕會本末倒置。

“漁家樂”休閒漁業市場價值大

“漁家樂”活動其實是休閒漁業其中一個早期形式,20世紀90年代初,休閒漁業在西方迅速興起,並形成產業,如日本、西歐和美國,休閒漁業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

以美國為例,根據最新的研究資料表明,休閒漁業已成為現代漁業的支柱性產業。美國的游釣愛好者從1982年的2000萬人猛增到1988年的6000萬人,估計目前已超過8000萬人;美國全國現有遊釣船(艇)1500萬艘,遊釣漁業的經濟收入從1984年的180億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87億美元;在海上游釣區,餐飲、旅館、商場、娛樂場所等各種服務設施應有盡有,充分滿足了游釣愛好者的休閒需求。該國每年有約3520萬成年人釣客,在休閒漁業上花費達378億美元。休閒漁業產值為常規漁業產值3倍以上。英國有14%的家庭飼養觀賞魚,每年需要1.4億尾以上。在加拿大和歐洲各國,以遊釣為主體的休閒漁業都十分盛行和發達。

在日本,70年代就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的發展戰略。實施了沿岸和近海漁場的整治和“漁港漁村綜合整備事業”。在沿海投放人工魚礁,建造人工漁場,大力發展栽培漁業和“魚類牧場”,並採取各種措施,改善漁村漁港環境,發展休閒漁業。特別是1975年以後,隨著日本國民收入和業餘時間的增加,利用漁港周圍的沿海作為遊樂場所的人數逐年增加,游釣作為健康的遊樂活動之一,發展更快。1993年日本遊釣人數已達 372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30%,其中利用導遊進行游釣的達111萬人。從事游釣導遊導遊業者2.4萬名,其中的90%是與漁業有關的兼業人員。遊釣事業的發展,使漁業人員的收入提高和漁村的生活多樣化,並以此來推動漁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優化,穩定漁村年輕人向城市外流,緩解漁業勞力的不足。日本每年僅是出口金魚一項就獲利上億美元。韓國也採取了相似的措施,穩定和促進了魚區經濟的發展。

臺灣地區近十多年來由於近海資源逐漸衰退,遠洋漁業也日益受到四面排擠,加上船員勞力不足價格高,使漁業發展面臨各種困境。為了擺脫困境,自1990年開始實施減船政策。為進一步引導漁業轉型,適應隔周休二日制實施後公民休假時間增加的需求,在沿海港口漁區大力興辦休閒漁業。臺灣漁業局從1998年起在基隆梧棲等6個漁港,強化休閒設施投資,發展海陸休閒中心,促進漁民走向多元化經營。休閒漁業中心的設施,包括從事海上觀光釣魚的遊艇碼頭、漁人碼頭、海鮮美食廣場、海釣俱樂部、海景公園、兒童娛樂場及相應的旅館和旅遊服務設施。同年下半年全島有99處海港陸續開放休閒漁業,批准開放從事遊樂的漁船達700多艘。為推進休閒漁業政策的實施,吸引更多的遊客和城市居民到漁港漁區觀光休閒,活躍漁區經濟,還在梧棲等8處重點漁港開設了魚貨直銷中心,遊人在欣賞漁港風光﹑觀賞漁村風情的同時可品嘗和採購各種鮮美水產品,適應遊人和消費者的多樣化要求。這種集生產﹑銷售﹑休閒﹑觀光於一體的漁港漁區,幫助了“已近黃昏”的臺灣沿岸和近海漁業“起死回生”,被稱為“建設現代化漁村和增強漁業活力的改革”。

在內地,漁家樂是當前新興的一種旅遊項目,是沿海或海島漁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鬆、愉悅精神,瞭解漁家民俗的休閒旅遊方式。漁家樂一般內容是欣賞海島風光,吃當地特色海鮮,游泳、釣魚、趕海、沙灘遊戲(排球、足球等體育活動),卡拉OK篝火晚會。住漁家體驗漁家風情。漁家樂的發展依託自身的自然和資源優勢,置身於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來尋求自己的定位、放大自己的優勢、培植自己的強勢,做大做強海島漁業特色經濟,實現了海洋經濟發展新目標。目前蓬萊、長山群島、舟山群島、大長山島、長島、廣鹿島等海島漁家樂發展較好,自然條件優越。日照漁家樂,是中國最大的漁家民俗旅遊基地,開始於1999年,目前擁有8萬多張床位,有16個民俗村參與,每年有1000多萬遊客到日照漁家樂體驗漁家風情。住漁家屋,吃漁家飯,做漁家活,已成為日照漁家樂的鮮明特點。

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漳州,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海岸線長達680 km,島嶼星羅棋佈。近十年來,漳州市在充分發揮旅遊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閒漁業。現已開闢了東山灣南太武等風景區,其中東山縣形成了“一線五區”的旅遊經濟開發區;南太武風景區設有高爾夫球場和休閒度假區。此外,正在開闢海濱尋根偈祖旅遊和海鮮品嘗旅遊等特色觀光路線。這些具有海洋特色的休閒漁業項目,設計中充分利用海濱的“陽光沙灘海水空氣綠色”五大要素,使之與山水風光人文景觀相配套,建立起富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的休閒漁業開發示範區。那裏的開發方向是:海邊度假休養﹑海濱沐浴健身﹑海灣遊弋觀光﹑海上競技遊樂﹑海底奇景攬勝﹑海貝工藝品製作﹑海珍品展示以及海岸古跡朝勝﹑海外遊子尋根等。

本澳漁家樂旅遊發展受限

休閒漁業是指人們勞逸結合的漁業活動方式。休閒漁業就是利用漁村設備、漁村空間、漁業生產的場地、漁法漁具、漁業產品、漁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漁業自然環境及漁村人文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漁業於漁村休閒旅遊功能,增進遊客對漁村與漁業之體驗,提升旅遊品質,並提高漁民收益,促進漁村發展。換句話說,休閒漁業就是利用人們的休閒時間、空間來充實漁業的內容和發展空間的產業。

休閒漁業也是一項新興的旅遊資源,其目的是吸引人們在閒暇時前來度假娛樂和消費。這與本澳打造世界休閒中心的目標有一定相符合之處,旅遊局旅遊產品及活動廳代廳長馬丁雄稱,漁業觀光活動具市場價值,將加大向外宣傳推廣。但本澳要發展漁家樂旅遊以致下一步發展休閒漁業,受到較大的條件限制。如傳媒報導,海事博物館館長胡柱鵬稱,由於活動上船地點為港務局辦公地點,恆常舉辦不太適合,當局將視乎售票反應等,研究可否作為短中以至長期活動。

筆者認為,本澳漁家樂處於起步,面對的限制及問題較多。如存在設施不配套、相關服務跟不上等問題。一是由於受土地限制,本澳要建設集觀賞、垂釣(捕撈)、住宿、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大規模休閒場所,目前看來是不可能。二是本澳基本沒有可利用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