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建交談判:全韓國只有3人知道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在國際上已經有將近一百個國家,和南北朝鮮同時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時承認南北朝鮮的存在。面對這樣的國際潮流,中國的半島政策要不轉變,這是張庭延(中國首任駐朝大使)當時經常思考的問題,那時張庭延是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

鄧小平定下基調

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1982年外交部給中央打了一個報告,建議松動和調整與韓國的關系,鄧小平看罷報告支持了外交部的這一建議。

鄧小平不止一次公開地或者內部地談到中國和朝鮮的關系、韓國的關系問題。他是堅決支持的。至於為什麼我們要松動和改善與韓國的關系。他講有這麼幾點,一個就是我們改革開放的需要,因為我們改革開放需要盡可能多的國家,到我們這來投資,或者我們和它開展各種形式的,多邊合作關系。這個是我們方面的需要,如果有一個特別臨近的國家,被封閉著,不跟它接觸不能交往,那對我們是不利的,特別是韓國。它經濟發展得比較快,上世紀80年代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國際上影響也比較大,所以和韓國的關系要發展。

金日成主席表了態

中韓建交,台灣問題成為韓國繞不開的障礙。而中國調整對韓政策,不能不顧及老朋友朝鮮的感受,中國歷來支持朝鮮,反對南北朝鮮同時加入聯合國。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政策面臨考驗,1991年5月中國總理李鵬在訪問朝鮮時,向朝方提出了這個問題。

中方跟朝方講的道理就是這樣,現在聯合國絕大多數的會員國都同意,因為建交,很多國家和南北朝鮮都有外交關系,他們也同意韓國或者南北朝鮮同時加入聯合國,如果你朝鮮不願意的話,韓國單獨加入這些國家也同意,如果這些國家都同意就我們中國不同意,那我們也阻止不了這個趨勢。而且韓國一旦加入,將來北朝鮮再想加入,你加入得了加入不了,美國會不會阻止你加入,這個也是難說的。所以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做了朝鮮的工作,李鵬總理跟金日成主席談過這個事,後來就決定了,還是同意了,他很快轉過彎了。金日成主席表示說,中國的事情,中國定了就可以了,你們就按你們定的做,我們自己走自己的路。需要的時侯,我們再請你們幫助吧,就這樣吧。

通過中國與朝鮮交換意見,朝鮮也意識到不能再拒絕南北朝鮮同時加入聯合國,1991年9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朝鮮和韓國同時加入聯合國,成為正式會員國。張庭延說這意味著南北朝鮮從此成為國際公認的兩個主權國家,中國與韓國建交的條件成熟了。

韓方只有3個人知道談判內幕

1992年4月,亞太經社理事會第48屆年會在北京舉行,韓國外務部長官李相玉前來出席。這正是中國等待的一個時機。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在釣魚台賓館會見了李相玉,並與他就改善雙邊關系進行接觸達成協議。這實際上就預示著建交談判的開始。

根據兩國外長達成的協議,雙方代表為副部級,副代表為大使級。中方代表由外交部副部長徐敦信擔任,韓方代表是外務部次官盧昌熹。有意思的是,主持談判的雙方副代表都是老大使。中方由張瑞傑擔任,他自新中國創建初期起,就參與主管朝鮮半島事務,精通朝鮮語,涪熟半島情況。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先後出任中國駐埃塞俄比亞、斯裏蘭卡大使,離開了一段時間,但對這個地區的瞭解仍功底深厚。韓方任命的副代表是權丙鉉,他曾歷任外務部亞洲局課長、局長,主管中國事務,後來出任韓國駐緬甸大使,但仍然沒有離開亞洲。兩位大使各帶六七名助手,參加談判工作。

兩國商定,考慮各方面因素,談判秘密進行。5月的第一次談判和6月的第二次談判均在北京釣魚台賓館14樓,客人也住在那裏。14樓在釣魚台的一個角落裏,比較安靜,與外界沒有什麼接觸。

韓方十分注意保密,據說與中國談判建交,只有總統、總統外交安保助理和外務部長官3人知道,並掌握全局。韓方參加談判班子的成員,去哪里連家人也不知道。而且來北京,權丙鉉一行分開走,有的經東京,有的走香港,以避開人們的視線。談判空隙,韓國人也不外出,最多到樓前活動一下。權丙鉉當年來北京,妻子問他去哪里,他搖搖頭。妻子問,是去熱的地方還是冷的地方,他說不知道。妻子於是准備了熱天和冷天的衣服。

第三次談判,出於外交禮貌,中方建議在漢城(現改名首爾)舉行,得到韓方同意。1992年8月24日,中韓正式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