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的“75.8”記憶

潰壩後的板橋水庫

人類不會停下改造自然的步伐,但如何合理地改造依然是全人類的課題

2012年8月1日,正在河南考察黃河防汛工作的溫家寶總理在要求各地、各部門做好颱風應對工作時重提1975年8月板橋潰壩事故,他要求吸取板橋事故沉痛教訓,“把困難想得更充分,把工作做得更紮實,把各項防範措施落實得更超前,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75.8”板橋事故究竟留下了怎樣的痕跡?近日,本刊記者走訪了當年的受災地區,尋找事故親歷者,聆聽他們在多年之後對往事的記憶與審視。

世界罕見的暴雨洪水

受當年3號颱風影響,1975年8月5日至8日駐馬店地區普降暴雨,暴雨中心就在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附近的林莊,3天降雨量達1605.3毫米,6小時降雨量更達到830.1毫米,創世界紀錄。板橋水庫最大入庫流量為13000立方米每秒,短短3天時間就有近7億立方米的水流進板橋水庫。

7日夜,板橋水庫水位迅速上漲並漫過防浪堤,8日淩晨1時30分大壩被衝垮,7億立方米的水如千軍萬馬掃蕩下游地區,河南省受災耕地面積1780萬畝。衝垮大、中型水庫各一座,小型水庫24座,大小河道決口842處。

6個小時降雨量世界第一,垮壩水庫規模(當時)世界第一,在同一時間水庫垮壩數量世界第一,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也是破紀錄的。

“75.8”災難的原因當時被歸結為不可抗拒的暴雨洪水。

據《汝陽縣誌》記載,1593年(明萬曆21年)當地爆發特大洪水,“雨若懸盆,魚遊城關,舟行樹梢,連發十又三次”。不到400年後,人們再次見到了這樣的景象。

水庫下游百姓曾深受其利

駐馬店地區位於河南中南部,自古以來一直是旱澇災害多發地,地勢西高東低,是山區向平原的過渡區,汛期東南水汽進入駐馬店地區,受西部山脈影響急劇上升,氣流運動劇烈,極易產生暴雨。由於從山區向平原地區的過渡帶很短,每遇暴雨,匯流速度極快,洪峰流量大,來勢猛,突發性強,常常造成大面積洪水氾濫。

1950年夏,淮河大水,造成嚴重損失。當年10月,政務院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確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制定了“上游應籌建水庫,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攔蓄洪水、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和“低窪地區舉辦臨時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戰略部署。

板橋水庫就是在淮河治理初期的1951年修成的,在“大躍進”的推動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駐馬店地區新建了大中小型水庫共200多座。

四面環河的“孤島”

在暴雨來臨前的1975年7月,駐馬店地區的人們正在和嚴峻的旱情作鬥爭。

當年8月4日,3號颱風深入內陸,在駐馬店上空和南下的冷空氣交流,形成特大暴雨。這次歷時5天的降雨過程,在時程分配上呈瘦高的“雙峰型”,先大後小,山丘區5日、7日降雨集中,6日稍小。

暴雨連下3天3夜,當地親歷者回憶,雷聲始終在頭頂打轉,“臉盆拿到外面接水,一伸出去馬上縮回來就是滿滿一盆,麻雀大小的鳥都被雨水活活砸死了。”魏灣村村民肖慶明告訴《望東方週刊》。

隨著水位急劇上漲,板橋水庫有兩次洪峰入庫,一次在8月5至6日,最大入庫流量7500立方米每秒,第二次在8月7至8日,最大入庫流量為13000立方米每秒。

8月5日19時30分,板橋水庫水位為107.90米,相應庫容為1.50億立方米。水位越來越高,北幹渠被沖壞。6日,水庫管理局安排家屬轉移到溢洪道北邊山頭的泌陽縣療養院。

沙河店緊挨板橋鎮,在通訊中斷以前聽到水庫危險的隻言片語,當地幹部立刻組織村民分南北兩路撤離,所以沙河店的損失降到了最小。

滅頂之災發生在與沙河店隔河相望的遂平縣文城公社魏灣村,魏灣村四周被沙河環繞,一旦出現大暴雨,它就成了四面環河的“孤島”,無處可逃。

1975年魏灣村共有村民2000人左右,大水沖走了1100人,25戶人家從此絕戶。

7日下午恢復的對外通訊在晚上20時又中斷了。水庫管理人員被迫向解放軍某部駐板橋留守處求救,部隊多次在大壩南北發射紅色信號彈,鳴槍向下游群眾發出撤離信號,可由於雨大風大,事先也沒有信號約定,下游百姓基本不知曉撤離通知。

8日1時水庫水位達到117.94米,超過防浪牆0.3米,大壩開始垮壩,7億立方米的洪水傾瀉而下,沿途吞噬所有障礙物,洪水最大流量達78100立方米每秒。

洪水沖到遂平縣京廣鐵路,將鐵路擰成麻花,由於鐵路地勢高,許多在上游被沖下來的百姓在過鐵路時被洪水打翻。“鐵路成了鬼門關。”張書林說。

通過遂平的洪水因受高地影響,一部分順汝河幹流和汝河右岸坡窪地進入宿鴨湖水庫,一部分沿奎旺河及汝河左岸進入上蔡境內。“如果垮壩的洪水加上期間下雨積累的洪水都進入宿鴨湖,宿鴨湖水庫也必垮無疑。”在範世德看來,遂平車站附近的高地把洪水分流,大大減輕了對宿鴨湖水庫的衝擊。

宿鴨湖水庫在1975年5月初就曾由孔繁斌等人組織重修加固,原來的五孔閘門擴建到了七孔,因此其抵禦洪水壓力的能力也強了很多。但是到了8日9時50分,宿鴨湖水庫的進庫流量已達24500立方米每秒,水庫水位達56.68米。為了不出現第二次水庫垮壩事故,駐馬店地區防汛指揮部決定炸掉部分壩體,保主壩安全。孔繁斌隨即帶人挖炸藥坑,經過3次爆破,宿鴨湖水庫水位終於慢慢下降,洪水逐漸泄出。

但是卡到洪河、汝河交匯處的班台閘,洪水還是下泄緩慢。據當時的駐馬店地區防汛指揮部《防汛急報》載:8月11日,洪河、汝河上游水位繼續下降,中游緩慢下降,下游新蔡水位繼續上漲,班台站水位37.15米,對下游壓力很大。

多個縣城來電向指揮部彙報當地村民情況,多數人泡在水中,沒有食物,浮腫、腹瀉嚴重。為減少二次傷亡,8月14日,中央慰問團排水指揮小組的沙風、蓋國英等乘飛機到達班台閘,與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孔慶德匯合。當日12時30分至19時,用9噸半炸藥把班台閘所有閘門、胸牆、橋面和部分橋墩炸毀,洪水得以分洪下泄。

大水過後

老天爺似乎在跟駐馬店人較勁,大壩垮了以後,雷聲漸漸停息,快天亮時半邊已是晴天。

大水過後,據肖慶明等回憶,天亮後只見一片汪洋,一片寂靜,“都嚇傻了,高處站滿了人,樹上房上麥秸垛上都是”。據河南省水利廳原副廳長陳惺描述,“5個縣城和條條塊塊的高地就像分佈在湖中的島嶼,人們站在‘島上’或水中向飛機招手求援助。”

8月8日到28日,駐馬店抗洪搶險指揮部開始空投大批搶險救災物資和食品。空投的烙饃被當地村民形象地稱為“天饃”,各縣建立了接收空投物資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設立空投地點、標記接收空投食物。“所以那時基本沒有餓死的。”孔繁斌說。

水災過後,各省市醫療隊很快趕到,政府發放救濟款、糧食和百姓生活物品,地區成立生產救災辦公室,組織生產自救。到1975年底,共搭建庵棚110萬間,為了安全過冬,有的村民還對庵棚進行了加固,換成水泥牆、氈頂,有的還修成了簡易房。

對於造成垮壩事故的原因,水利部組織調查小組用3年時間調查研究出了一份《1975年8月—暴雨洪水調查報告》,報告主要從技術層面分析了暴雨形成原因。河南省水利廳總結了板橋水庫垮壩失事的教訓:規劃設計照抄蘇聯規範,設計標準低;兩次水文復核,已發現水庫安全標準不足,未引起足夠重視;沒有應付超標準洪水的緊急措施;防汛指揮機構薄弱,指揮優柔寡斷,甚至失誤。

1986年底,板橋水庫複建工程開工,1993年竣工。複建後的板橋水庫最大庫容6.75億立方米,壩頂加高到120米,總泄量能達到15000立方米每秒,大壩全長3720米。

駐馬店水利局一位不願具名的負責人告訴《望東方週刊》,複建後的板橋水庫除了主要的防洪功能外,還兼有灌溉、發電、無公害養殖、給駐馬店驛城區居民提供日常用水的配套功能。“現在有一套非常標準的應急預案和防洪調度方案,駐馬店鐵路東建了一個豫南防汛物資儲備廠,哪兒出問題了馬上就可以調度。”

如今的板橋水庫結實地將汝河攔腰截斷,汝河平靜的水面似乎在水庫的征服下變得溫順了許多。“75.8”事件即使對於當地的年輕人也已是飄渺的歷史。

人類不會停下改造自然的步伐,但如何合理地改造依然是全人類的課題。

(張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