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對兩岸經貿關係之影響

在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取得最顯著的成果。無可諱言,這種現象一方面受制於兩岸關係「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發展特色,另一方面也讓民生經濟議題得到更有力的推進,成為馬政府重要的施政表現。

互設辦事處的四項正面影響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磋商,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終於出現具體的進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在五月十六日例行記者會證實,台灣外貿協會已向大陸送出申請,而大陸的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也將儘速向台灣提出申請,待各自完成審批,即可掛牌運作。

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對兩岸經貿關係未來的發展,至少有四點正面影響,包括強化兩岸經貿制度化協商與合作機制、兩岸人員交流往來更為便利、推進兩岸經貿合作與兩岸產業優勢互補,以及有利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續協商項目。

強化兩岸經貿制度化協商機制

兩岸經貿交流最重要的工程就是建構制度化協商與合作機制,只要能搭建起合作交流平臺,兩岸經貿互動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外在幹擾因素的衝擊,例如兩岸政治的不確定性。就此看來,互設辦事處讓兩岸經貿團體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加強雙方往來,有利於制度化合作的建立。

欠缺制度化合作的經貿關係會出現什麼問題?有兩個顯著的例子。首先是大陸省市團來台採購,幾乎都能提出一籃子的採購清單,項目之多、金額之大讓人印象深刻。但這類型的採購基本是一次性的方案,明年某省市團還有沒有來台採購的計畫,沒人說得準,可見其脆弱性與突發的本質。

其次是大陸對南部虱目魚的契作採購,這種先簽定契約、再履行合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規範與保障,但這並非制度化的做法。兩岸農漁產品的合作銷售,仍須回到既有的制度架構進行協商。

兩岸人員交流往來更為便利

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之後,兩岸交流將更為便利。對第一線工作人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可長期在對岸從事業務,突破以往每次簽證最長三個月的期限,少掉很多不必要的行政程序,讓工作更有效率。

另外,設立辦事處也會讓交流人員有更多時間與精力,開拓當地人脈與業務。而辦事處也能善用機構名義,舉辦各項交流和推介會,逐步融入當地經貿網絡,成為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據點。

以交通部觀光局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為例,台灣官員或代表直接進駐辦事處,推展第一線觀光旅遊業務。同時,辦事處也成為重要據點,可定期舉辦赴台旅遊說明會,台灣代表也能就近在辦事處與當地代表接洽合作,省去兩岸人員來回奔波、舟車勞頓的辛勞。

推進兩岸經貿合作與產業優勢互補

經貿團體辦事處不僅能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同時還能結合當地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與企業,共同推出各種類別的招商會或名品展,凸顯兩岸合作的特色。

每年台灣都會有部分經貿團體定期組團到大陸舉辦台灣名品展,無論是電子產品或醫療保健器材,總能吸引大陸企業與消費者的目光,顯示台灣在出口高端技術產品上,仍佔有優勢地位。透過舉辦活動將台灣產品推銷出去,搶佔先機與商機,刻不容緩。

設立辦事處後,經貿團體可成立專門小組,擬定促進兩岸產業合作的配套辦法,穿針引線、搭建交流平臺,建構常態的制度化合作方案,拉近兩岸產業界的距離。

去年底大陸多位熱門視頻網站負責人到台灣訪問,提到台灣成熟的影視娛樂行業,都給予高度評價,同時也表達合作意願。就此觀察,大陸建立硬體設備加上廣大市場,搭配台灣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投入,必然能開創新的商機藍圖,也是辦事處成立後可著力之處。

有利ECFA後續協商

兩岸進一步深化經貿交流,也有利於ECFA後續協商的進展,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與爭端解決等協議。兩岸主管部門透過更直接與密切的溝通,儘早將後續協議談成並簽署,絕對有利於雙方。

近期大陸重要涉台官員都表達願加速完成ECFA後續協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日前會見台企聯代表時說,希望ECFA後續協議能取得新成果,兩岸產業合作與相互投資持續增加,並在金融領域互利合作,邁出新步伐。

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也在同場合表示,要加速ECFA後續協商,江陳八會將簽署兩岸投保協議與海關合作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商談「希望年內完成協商」;貨品貿易協議商談將加快推進;爭端解決協議溝通順利,多數內容已達共識。

然而,台灣現在面臨的國際經貿處境相當嚴峻,大陸與日韓已達成共識,將於年內啟動三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作業,外界評估兩年內可望簽成。台灣必須跟時間賽跑,而且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穩固兩岸經貿並同步開展與他國洽簽FTA,是必然要走的道路。

走向對等互惠的兩岸經貿與金融合作

兩岸簽署ECFA後,社會上出現許多希望陸方讓利的聲音。但這種刻意傾向一方的經貿往來,終究不是正常的互動,有違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則。兩岸展開ECFA後續協商時,雙方都應有正確的認知,不能再一味要求對方讓利,或試圖達到「只想拿、不願給」的局面,這種心態都是不健康的。

舉例來說,兩岸金融主管機關近期展開兩岸金融合作事項的磋商程序,台灣要求大陸方面儘早開放已到大陸設分行的多家台資銀行,可承作人民幣業務,有利大陸台商借貸融資。

但相對來說,台灣主管部門也會面臨大陸方面同樣的要求,如果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願對方開拓新市場,協商如何能達共識?只有走向對等互惠的兩岸經貿與金融合作,這條路才能行穩致遠。

(羅印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