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葡平臺宜充分發揮「走出去」戰略作用

本欄上週五《澳門也應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多做貢獻》一文,引起迴響,一些讀者朋友也認為,澳門特區的企業家應當充分利用澳門的有利條件,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以反哺中央政府的支持。尤其是應當充分發揮澳門與葡語系以至是拉丁語系國家的關係密切的優勢,利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的平臺橋樑,為協助和推動內地企業「走出去」,前往葡語系以至是拉丁語系國家投資發展,積極配合國家的「走出去」發展戰略,為中國企業做大做強、走向世界,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也恰在此時,中國海外投資年會在香港舉行,圍繞《全球經濟轉型與中國海外投資新模式》主題展開深入的探討,並達成共識,

認為把香港作為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平臺,是發揮香港特殊優勢和適應內地迫切需求的最佳結合,副總理李克強去年訪港時要求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奠定了這富有遠見的正確決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資訊中心,彙聚中西文化,擁有大量國際資金和既熟悉香港、又瞭解內地、且掌握國際市場訊息和通行規則的專業人才,香港企業還擁有遍佈世界的營商網路。把香港的這些特殊優勢,與渴望「走出去」、但因不熟悉國際市場且缺乏跨國經營經驗和融資管道的內地企業密切結合起來,定能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條捷徑,必將為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一片廣闊天地。而我們澳門特區也確實需要充分利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平臺」這座橋樑,積極協助內地企業走向葡語系及其拉丁語系國家,在積極積極配合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同時,回報國家對澳門特區的無私支持和援助。

實際上,筆者近來經聽到一些議論,認為不少澳門人老是向國家伸手,每當內地收緊「個人遊」簽注時,就緊張萬分,好像天要塌下來,透過各種渠道要求中央政府能「手下留情」。即使是思想境界較高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在其議案、建議或提案中,請求中央在各個領域繼續照顧澳門的內容,佔有相當大的比例。這與內地改革開放之初,澳門商人與香港商人一道,敢於「吃螃蟹」,走前人未有走過的路,積極進入內地投資,幫助內地或家鄉改變落後面貌的情況相比,差距何其之大。

誠然,「三十餘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在內地改革開放初期,受到「文革」肆虐的內地經濟,陷於崩潰邊緣;而與國際經濟接軌,尤其是趕上第二波世界經濟振興浪潮的港澳經濟,則發展較為暢旺,其中香港還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乘著內的改革開放的東風,許多港澳商人不但是自己進入內地投資,而且也成為橋樑,引介台灣地區以至是各地國家的商人、財團進入內地投資,還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以至是思維概念。內地的經濟發展和進步,也有澳門商人的貢獻。據說,現在內地全國通行的「酒樓式」侍應服務模式,就是由澳門商人吳福先生籍著投資珠海石景山中心,最先引介進去的。據當時的《人民畫報》報導,時任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在受到這種在內地來說是屬於「新式」的服務之後,大為讚賞,並指示推介到全國去。而與此同時,霍英東、何賢等一大批港澳愛國商人在珠海、中山、深圳、廣州等地投資的酒店,也實行了這種港澳式的酒樓侍應服務模式,終於迅速地推廣到全國各地去。這僅是其中一個例子,由此可見港澳商人在推動內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如今,改革開放的「火車頭」,帶領著內地經濟建設迅猛奔馳向前。相對地,由於當時曾經興旺一時的港澳出口加工業紛紛內遷,也由於港澳地區受到面積小、人口少,缺乏資源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發展速度相對滯後,被內地趕追了上來,廣東、山東、江蘇等省份的GDP總量已經超過香港特區(惟以人均GDP計算,尚有距離)。一批「先富起來」的階層,其購買力尤其是對奢侈品的追求,不比港澳人遜色。相反,香港、澳門在回歸初期,受到種種內外因素影響,經濟曾一度低迷。因此,自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成立之日起,協助港澳恢復經濟,就成了主要任務,陸續推出了多項有利於港澳經濟和民生的措施,包括「CEPA」、「個人遊」等,以「回哺」港澳。

其實,港澳與內地之間,應當是互相扶持、互惠合作的。澳門不能老是「等、靠、要」,繼續向中央、向內地要求這種那種的優惠和支援。澳門也應盡自己能力,在力所能及的範疇內,繼續發揚改革開放前中期的優良傳統,促進內地的經濟建設。由於澳門的經濟總量有限,而且澳門與內地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相比,澳門的經濟實力已不具有優勢,因而要求澳門商人再像三十年前那樣大規模返回內地投資,已不切實際。那麼,趁著中央實施「走出去」戰略,協助內地企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投資,就是一個新的為國家作貢獻的途徑。何況,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收到應有的經濟回報。

所謂「走出去」戰略,又稱國際化經營戰略,是指中國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對外工程承包、對外勞務合作等形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強國戰略。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明確提出「走出去」戰略,並把它作為四大新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城鎮化戰略、人才戰略和「走出去」戰略)之一。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進一步簡化各類審批手續,落實企業境外投資自主權,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符合國外市場需求的行業有序向境外轉移產能,支援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海外並購,深化境外資源互利合作,提高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品質。

為此,在香港中聯辦和全國工商聯支持下,全國政協香港區委員陳經緯牽頭成立了香港中國商會,專門進行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工作。盡管與國際市場的聯繫程度相比,澳門不及香港,但澳門也有自己的特殊有利條件。就是因為葡語也是澳門特區的官方語言及澳門的歷史原因,與葡語國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而澳門特區的土生葡人群體,也與巴西等葡語國家的居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使得澳門特區可以成為內地與葡語系國家以至拉丁語系國家的橋樑。這種中介地位可以說是澳門的最重要、最獨特的戰略優勢。當香港在配合國家的「走出去」戰略工作中,主要是根據其英語優勢,將重點擺在經濟發達國家之時,我們又何不另辟蹊蹺,通過澳門這座橋樑,協助內地企業進入葡語系國家以至是拉丁語系國家這個「廣闊天地」?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平臺」成立後,為促進內地與葡語系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做了大量工作,成績喜人。但與「走出去」戰略相比,仍有可以進一步發揮的空間。為此,也宜調整策略,在繼續促進內地與葡語系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的同時,由澳門中聯辦與全國工商聯大力支持,轉型為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前往葡語系國家投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