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舉辦OPEN講是為了迴避大辯論?

民進黨籌辦的「OPEN講座」政策論壇,從今日起進入「面對中國」系列議題,預計一連舉辦四場,以政治、經濟、社會及人權為議題,而近日首先「開波」的是「面對中國政治」,討論議題包括:如何看待中共「十八大」後權力接班?「十八大」將如何影響中國國內政治發展?中國對台政策與國際政策將會如何調整? 據民進黨中央黨部指出,他們要搞這樣的政策論壇,是要展示民進黨不是只有監督制衡,而是要提出對應政策,連結社會激盪出政策,並就中國政策整合黨內各方共識。為此,這四場「面對中國」系列議題政策論壇,黨主席蘇貞昌都將會參加,並將會在今日的首場論壇作簡單致辭,還將親自主持第四場的「面對中國人權」論壇,以示對這系列「面對中國」系列論壇的重視。

然而,由於一來這系列政策論壇是以邀請黨內外學者專家到場發表論文,類似普通的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並沒有進行辯論的環節,更沒有類似十四年前「中國政策大辯論」的形式和規模;二來並沒有專誠邀請極力主張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的謝長廷,及「黨內另一顆太陽」亦即蘇貞昌的競爭對手蔡英文出席,而是採取「自由參加」的模式,因而就使得黨內不少人在強烈呼籲黨中央應當主動邀跨世代、跨派系,尤其是謝長廷和蔡英文共同參與,而不是「自由參加」的同時,猜測民進黨中央這樣做,是否要以舉辦類似學術研討會的政策論壇的方式,暗中偷渡陳倉,對應並取代謝長廷等人提出的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主張?

其實,民進黨的「OPEN STUDIO:公共˙對話˙多元」系列政策論壇,是於八月二十一日開始舉辦的,每週二舉行一場。共分為青年政策、中國挑戰、經濟發展及政治改革等四個系列。第一系列以「面對青年」為主題,供舉辦三場,分別就青年失業問題、世代挑戰、產學失衡等議題進行探討。第二系列即是將於今日開始的「面對中國」系列,共分四場,首先上場的議題,圍繞著即將舉行的中共「十八大」展開探討,包括中共領導層的權力交接及其對中國國內政治發展的影響,以及中共對台政策是否會有調整等。

因此從表面上看,這個「OPEN講」政策論壇,焦點議題不單止是大陸政策,也有台灣島內的政治、經濟及青年等「內部政策」。從好處看,是民進黨為了促進本身的轉型改革,對自己的政策理念進行全面檢討,並不限於大陸政策,減輕了黨內「獨派」的疑慮;但卻又以「中國政策」為主軸,仍然強烈地折射了蘇貞昌要「縮短最後一裏路」的企圖心。但是,卻又苦心積慮地力圖迴避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而是以類似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取而代之。

實際上,「面對中國」系列於今日首先登的政策論壇,是邀請台灣大學教授陳明通、「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董立文、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寇健文等人出席,討論主題將放在「如何看待中共十八大後權力接班?」「十八大將如何影響中國國內政治發展?」﹀中國對台政策與國際政策又會如何調整?」等議題上。以上出席者,雖然有民進黨內極為熟悉兩岸關係及大陸政治態勢的專家,如曾任「陸委會」主委的陳明通,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董立文等,但也不限於民進黨人,也有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核心智囊趙春山,及曾經出席「兩岸論壇」,並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作《中共菁英的制度化趨勢》專題演講的寇健文。這就完全排除了「黨內政策大辯論」的模式。

正因為如此,也就引發黨內部分人的反彈後疑慮。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就指出,如果謝長廷是規劃中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可藉論壇瞭解黨內不同意見癥結;而蔡英文擔任過「陸委會」主委,她的參與可擴大思考縱深。因而黨中央應主動邀跨世代、跨派系,尤其是謝長廷和蔡英文共同參與,而不是「自由參加」。似乎民進黨中央也不敢輕忽黨內此種異議,因而由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出面圓場,聲稱「OPEN講」政策論壇是公共參與開講模式,主要目的是希望吸引年輕族群發表意見;至於黨內中國政策共識凝聚,有另外的平臺,如未來將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就是黨內互相討論的共識平臺。

其實,這種政策論壇,與一般的學術研討會沒有甚麼不同。只是客客氣氣地講述自己的觀點,不一定會有辯論,因而也就不會在辯論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達成共識;對於黨內政治主張的民主集中,並無好處,當然也不會有壞處。尤其是邀請了黨外以至是馬英九的核心幕僚參與,本身就不打算進行黨內辯論。這就使得其「迴避」以至是「排除」「中國政策大辯論」的意圖十分明顯。

實際上,民進黨當年的「中國政策大辯論」,就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民進黨舉辦了號稱「世紀大辯論」的「中國政策研討會」,黨內四大派系圍繞著「後冷戰時期國際政治新秩序對台、中關係的影響」、「台、中雙邊協商與互動關係的策略規劃」,及「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與因應對策」三項議題,發表各自不同意見並展開激烈辯論,最後達成若干共識。

在辯論中,除了陳水扁自行迴避外,民進黨內四大派系精美盡出,披掛上陣。辯論主要是圍繞著以黨主席許信良為首的「美麗島系」提出的「大膽西進」主張,與以「新潮流系」為主的其他三大派系所主張的「強本漸進」,進行激烈辯論,最後達成四項共識:一、以「強本西進」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基調;二、兩岸迴避主權談判;三、堅持台灣主權獨立,但不能作為談判標的;四、採取「全方位談判」策略。

這次大辯論的效果是顯著的,首先是整合黨內分歧,突破發展瓶頸;其二是紓解美國壓力,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其三是改善黨的形象,減少民眾疑慮;其四是衝擊國民黨對獨攬大陸政策的主導權,增強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的分量;其五十促進了民進黨的轉型,為贏得政權積累了政治籌碼。實際上,這次「中國政策大辯論」間接促成了民進黨與翌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為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打好了政治基礎。

目前,民進黨同樣也遇到類似十多年前的「發展瓶頸」的問題。本來,再次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獲可獲得類似效果,為二零一六年贏得「總統」大選打好基礎。但為何蘇貞昌卻偏食不做呢?其一,有可能是因為議題不同,當時的分歧主要是在兩岸經貿政策層面上,如「大膽西進」與「強本漸進」之爭,並未涉及「國家定位」問題;而如今則大為不同,強烈主張辯論的謝長廷,提出了「憲法一中」等主張,這將嚴重衝擊民進黨「台獨黨綱」的「神主牌」,弄得不好,不但將不能達成共識,反而會導致分裂。其二、當時的辯論,是黨主席許信良辯輸了,翌年更是鬥不過陳水扁,脫黨出走,割袍斷義。蘇貞昌是否也有此「迷信」,擔心會遭到類似許信良那樣的下場?其三,也有可能是擔心在大辯論中,謝長廷會因成功地凝聚了黨內共識而成為黨內各派系的共主,從而威脅自己在黨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