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兩岸政治對話卻偏要觸及政治議題

本來人們以為,在謝長廷「登陸」,可能會建構另類的「民共交流平臺」模式,從而打破國民黨對兩岸關係議題的「壟斷」,因而將會對國民黨造成極大威脅的情況下,馬英九將會勇敢應戰,提出更積極的兩岸關係政策,以作反制。即使是出於種種原因而不願推動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也應在其他非政治領域有較大的突破,以再次拉大與民進黨的距離。但從馬英九昨日在「雙十講話」中涉及兩岸關係的內容看,卻並非是如此,因而更為凸顯馬英九政治嗅覺遲鈍,及不思開拓進取的保守個性。

馬英九在「雙十講話」中有關兩岸關係的內容,放在「深化民主法治,促進兩岸發展」部分。他說,四年多來,政府已與大陸簽訂十八項協議,達成兩項共識,讓民眾獲得實質的利益。未來政府仍會繼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擴大兩岸交流。並將通盤檢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儘速推動兩岸互設辦事機構,服務兩岸人民,作為未來兩岸工作重點。馬英九還表示,「中華民國」的民主成就吸引世界華人目光,台灣已經證明,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上,實行民主、深化民主,完全可行。他也相信,台灣與大陸的互動過程中,不僅經濟可以互補、文化可以交流,民主法治當然也可以對話。馬英九還特別指出,今年九月在俄國海參崴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會議中,「中華民國」領袖代表連戰與中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會面時,表達台灣民眾對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的期待,也獲對方正面回應,政府對此表示肯定。

台灣學者認為,這是馬英九提出了未來兩岸政策的四大方向,更加強調兩岸互設機構機制化、兩岸法規檢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效益及兩岸民主法治對話。而大陸方面則低調以對,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希望兩岸繼續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增進民眾福祉。

作為國民黨得以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的「利器」,及與對岸進行會談,簽署十八項協議的「九二共識」這把「刀子」,馬英九當然不敢輕易丟掉,因而他在昨日的講話中,再次表態仍將會繼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擴大岸交流。但是,他卻沒有提到大陸方面頗為在意的「反對台獨」,而這偏偏又是馬英九當年高舉的大旗。因此相信,不但是曾經「含淚」投他一票的台灣「深藍」選民感到不是味兒,而且是大陸方面也無可奈何。

其實,就是「九二共識」這一句,馬英九的表述也不是盡如人意的。因為他「畫蛇添足」,加上了「一中各表」一句,有違「九二共識」的精確內涵。實際上,「九二共識」的精確內涵倘若一定要以「表述」來表達,那就是「一中不表」,亦即在兩會談判中,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而馬英九在「雙十講話」這樣的場合,在「九二共識」的後面加上一個「一中各表」的這個做法,似是要彰顯台灣方面在兩岸交流及談判中的 「主導權」,再次強調「以我為主」。

馬英九說,將通盤檢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儘速推動兩岸互設辦事機構,服務兩岸人民,作為未來兩岸工作重點。在這裡,他把過去曾表述過的「代表機構」,悄悄地修正為「辦事機構」,應是明智之舉,也有可能是「知難而退」。

實際上,對臺北而言,所謂「代表機構」一般上是使用在「外交」領域。當年李登輝面對臺北的「外交」困境,極力推動「務實外交」,主動發展與無「邦交」國家的實質關係,以求「拓展國際生存空間」,謀求「獨立的國際人格」,最後在國際上造成「雙重承認」的事實,形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面。

為此,臺北向無「邦交」國家派駐了「代表處」或「辦事處」,還制定了《外交部駐外代表機構組織規程》。現在,聲稱要「外交休兵」的馬英九卻走得更遠,由「行政院」向「立法院」提請《駐外機構組織通則(法案)》並獲三讀通過後,再由馬英九公佈;而「外交部」則修正通過《駐外人員對外名義與加銜要點》,將其駐在「邦交國」及「非邦交國」的「外交代表」相提並論,並將「代表處」和「辦事處」「升格」為「大使館」和「總領事館」。因此,當初所謂「兩岸互設代表機構」之說,就含有「兩國論」的意味。現在馬英九摒除了「代表機構」的稱謂,改用「辦事機構」,那才符合「一個中國」原則。

但是,即使是「辦事機構」,也有層級問題,究竟是兩岸政府分別派出的「辦事機構」,還是由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分別派出的「辦事機構」?倘是由海峽兩會分別派出「辦事機構」,那就相對單純,也符合兩會章程中關於為己方民眾提供服務的宗旨,而且也只須由兩會出面商談即可達成協議。然而,一方面馬英九說的是「兩岸互設」,可能會並不限於亦即高於海峽兩會的層次,甚至將會「偷渡」為兩岸政府派出的「辦事機構」;另一方面海基會副秘書長馬紹章表示,目前「陸委會」尚未授權海基會就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議題展開溝通。那就將會不排除並非是由海基會出面談判。

實際上,既然使用到「兩岸」的詞彙,就已含有政府的層次。當然,兩岸政府互派「辦事機構」不是不行,但必須解決兩岸定位等問題,這就觸及到政治內容。這與馬英九拒絕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心態,是相反的。當然這也符合馬英九對兩岸協商,只是希望能單方收穫成果,卻不願向大陸作出回報的心態。但卻是與他所強調的「對等」,有天淵之別。

更令人感到訝異的是,馬英九提出進行「兩岸民主法治對話」的訴求。這本身就是政治對話,如果馬英九一味迴避兩岸政治對話,兩岸又怎能進行「民主法治對話」?誠然,兩岸要進行「民主法治對話」,並非不可行,但首先馬政府就得推動兩岸政治對話,並與大陸一道,設立比只是屬於民間性、事務性、經濟性協商層次的海基會更高層級的對話機構。

馬英九將「促進兩岸關係」與「深化民主法治」綑綁起來,似是有不夠尊重對岸,甚至是幹預對岸內部事務之嫌。誠然,台灣地區的民主法治發展,這確是台灣的光榮和驕傲;但兩岸政治體制不同,兩岸發展民主法治的方法也將不會一樣。因此,馬英九不應意圖向大陸「輸出民主」。

馬英九提到,胡錦濤與連戰曾在海參崴的「APEC」領袖會議中場合,談到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的問題。其實這早已在「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達成共識。但必須注意到,在國際事務實踐中,由於台灣地區不具國際人格,要參加國際組織活動,尤其是「世界民航組織」此類屬於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必須得到作為聯合國常務理事國的中國大陸的同意及協助。而在溝通的過程中,就等於是政治對話,但馬英九卻一味迴避政治對話,是難以達到此目的的。

(發自珠海海泉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