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政府人口政策的宗旨,是提高澳門居民的生活素質和社會福祉,讓澳門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參與粵港澳世界級優質生活圈和新經濟區域的建設,並務求本地人口能夠支持「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建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而從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發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政策框架(諮詢文本)》所列舉的材料看,澳門特區目前的人口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要,存在著以下幾對矛盾:
一、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給予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定位,與所需龐大人力資源的矛盾。國家「十二五」規劃賦予澳門特區的經濟發展定位,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
但是,澳門本身人力資源的缺口不小,現有的人力資源,除了維持日常社會經濟運作的各行各業之外,有相當部份湧進博彩業。而且,隨著兩三年後「澳博」、「永利」、「美高梅」、「新濠天地」在路氹的新項目完成,可能還需要有更多的僱員,其中有部份職位是法律或政策規定不得聘僱外地僱員,必須是由本地僱員出任的。在此情況下,本地區的現有人力資源,要照顧維持日常社會運作的各行各業及博彩業,已經倍感壓力,更遑論要撥出人手,去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給予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定位這三大任務,就是應付兩三年後「澳博」、「永利」、「美高梅」、「新濠天地」在路氹的新項目所需人手,也將會顯得供求完全失衡。
何況,貫徹落實這三大任務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並非本地區完全可以滿足,即使是按照「諮詢文本」所示,大力培訓本地居民尤其是基礎教育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十二五」規劃所規範的時間是五年,澳門根本不可能在五年間就可培訓出這麼多本地人才來。
二、可持續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與人口自然增長率偏低的矛盾。所謂「人口自然增長率」,主要指的是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之間的差,而據「諮詢文本」指出,現時澳門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去年的生育率僅得百分之一點一五,即平均每名婦女一生只生一胎,遠低於正常更替水平的二點一。但與此同時,澳門人口的老化問題將持續惡化,推算至二零三六年,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口佔兩成以上,即每五個人中便有一個是六十五歲或以上。按照這樣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到二零三六年,即使是要實現人口規模「低方案」的七十五萬四千人,,也有很大的困難。何況,一個人從出生到成才,至少要有二十二年的時間。現在出生的嬰兒,到二零三六年當然已經成才,但此後出生者,則來不及填補這個人才需求的空間。
三、可持續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與本澳「人口機械增長率」的「技術含金量」成色不高的矛盾。所謂「人口機械增長率」,指的是由外來移民構成的人口增長率。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過半人口是由以內地居民為主的移民組成。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史表明,每一次大量的移民進入澳門,都成為澳門經濟躍上一個新台階的重要因素。當然,也對本地居民造成了各種困擾,包括失業率、物價、房租樓價升高等。不管怎樣,在理論上,組成「人口機械增長率」的移民,可以滿足澳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但在實踐中,卻並非是這麼一回事。這是因為,澳門經濟早已轉型,過往三大經濟支柱之一的出口工業,已經基本上全部外移,其所容納的密集型勞動力,並不適應當今的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工種的需要。而目前來自內地的移民渠道,除了是家庭團聚的持「單程證」人士之外,還有「技術移民」和此前曾實施的「置業移民」。眾所周知,「家庭團聚」部份,與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較高素質人才,有較大的距離,尤其是那些來自農村者。相反,還將增加對社會福利的負擔。而「技術移民」在理論上可以,但實施起來卻是有頗多的瑕疵,並不規範。既沒有行業、專業要求,也沒有具體畢業院校質素檢驗,其要件僅僅是「大專/學士學歷+×年工作經驗+×薪水」,除了是堪稱世界最低之外,而且漏洞百出,學歷方面很多可以用金錢換來,並沒有真正經過檢驗認證。這樣做,只能是把真正的人才擋在門外,而引來一些「得物無所用」之輩,還將會嚴重擠占本地專業人才不多的生存空間。至於所謂「置業移民」,就更是領了證不來澳門居住,而且其素質更得不到保證,因而無法為澳門特區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相反還佔用澳門的社會福利,並造成內地與澳門的矛盾,比如「教育移民」等現象——同一班同學,成績優秀者在高考中竟然輸給了成績遜色者,因為後者佔了「港澳考生加分優惠」的便宜。
四、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人力資源與人口「老齡化」的矛盾。按照「諮詢文本」所示,澳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到二零三六年,六十五歲的老人將佔總人口的二成。他們不但將會推出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隊伍,而且還成為社會福利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其情況,就像歐美一些高福利國家那樣,對福利政策的「可持續實施」,構成嚴重威脅。澳門即使是財政充裕,也難以抵擋,何況還須「居安思危」,在周邊國家和地區陸續開賭,國際經濟復甦緩慢,內地反腐及打擊出境賭博的背景下,「花無百日紅」。
還有若干矛盾,因為趕稿及篇幅關係,一時未能展開論述,日後有機會再述。而要解決上述矛盾,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鼓勵外流人才歸來為澳門服務。這分兩部份,其一是當年移民外國者,其二是近年由澳門赴外地留學畢業後留在當地就業者。當年有不少人移民外地,是基於若干因素,一是經濟因素,當年澳門沒有可發展的機會;二是對回歸缺乏信心;三是家庭團聚。目前,前兩個因素已經逐漸消失,而且澳門的持續發展,及貫徹落實「三大任務」需要大量人才。當特區政府實施「現金分享」時,就有不少人回來領取。既然如此,為何不回來參與建設?當然,他們已經在移民時賣樓,或是在當地置業,返澳發展將會遇到生活安置尤其是居住的問題,政府是否可以對其採取某些優惠措施?
二、輸入專才,尤其是「海歸人才」。是效仿香港和新加坡的「專才」,而不是現在的「技術移民」。目前,內地到外國留學者人數眾多,畢業後由於種種原因而未必都能留在當地就業,但也不一定願意返回內地。實際上,現在返回內地的一些「海歸」,處境並不很好,因而有必要為他們來澳門創造條件。澳門目前的若干「海歸」人才表現亮麗,已在一些專營企業、高教領域出任較高職位,成為社會精英,這條路子是可行的,而且也不用擔心與原居民「爭食就業資源」的問題。
三、讓內地在澳大學生畢業後留澳工作。其好處是可以即時使用,而且因為他們才二十多歲,距離退休還有二十多年以上,不但可有較長的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而且也可減輕「老齡化」的速率。當然,他們將與本地青年直接「短兵相接」,構成「爭食資源」的威脅。這也是他們此前反對實施該項構思的原因。但其實有競爭才有進步,在壓力之下才能形成提高競爭能力的強大動力。否則,安安穩穩,渾渾噩噩,將難以適應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