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供人力資源提升人口素質首選是「海歸」 增供人力資源提升人口素質首選是「海歸」

本欄上週六提及到在人口領域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四個矛盾 ,即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給予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定位,與所需龐大人力資源的矛盾;可持續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與人口自然增長率偏低的矛盾;可持續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與本澳「人口機械增長率」的「技術含金量」成色不高的矛盾;及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人力資源與人口「老齡化」的矛盾等,本來還寫有一個矛盾,但由於篇幅有限而將之刪去。現在補充如下,就是澳門要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給予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定位,需要較高素質的人才,與現有人力資源的素質偏低的矛盾。

實際上,按照《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政策框架(諮詢文本)》中所述,雖然在過去十年來,澳門特區的人口素質普遍有所提升,但勞動人口仍需加快提升素質,以適應長遠發展和區域合作的需要。實際上,人力資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全球化競爭的形勢下,勞動力素質關乎經濟體的競爭力。如不加快提升人口素質,對澳門社會的發展將形成一定挑戰。

而按「諮詢文本」的《至二零三六年人口規模預測結果》一節所示,根據澳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假設,未來人口的增加趨勢將有三個方案,其中「低方案」是七十五萬四千人;「中方案」是八十萬二千人,「高方案」是八十五萬二千人。

但由於澳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極低,每年才出生一千來人,按此速率計算下去,二十四年後充其量也只不過增加二萬多人,而且還未將去世及移民他往的數字計算進去。因此,澳門特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即使是按「低方案」實施,也有十多萬人的「缺口」,這就需要以「人口機械增長率」亦即外來人口來解決。除了是按照內地與澳門特區協議的「單程證」移民之外,還應輸入人才,而且是比一般外僱具有更高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從政策研究室所作的科學研究看,澳門特區確是有必要發展人口。其實,早在回歸之初,澳門特區尚未負有「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這「三大任務」之前,當時的特區政府就曾提出「百萬人口論」。而「諮詢文本」的三個方案與之相比,即使是「高方案」也已是頗為「保守」的了。但為了澳門特區的可持續發展,確是需要政策研究室所列舉的人口規模。其實,不要說是二十四年後,就算是未來三年內,路氹城的「澳博」、「永利」、「美高梅」、「新濠天地」的新項目所需人手,起碼也需要三萬人。但這三萬人中,除了其中部分是服務於「非博彩元素」的工種之外,其主體部分還是與博彩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工種,與「三大任務」的關連程度不大。再說,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有「支持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加快發展休閑旅遊、會展商務、中醫藥,教育服務、文化創意等產業」的表述,這幾個產業領域單靠澳門本身人力資源,是完全無法支撐的,必須要有外來人力資源作支援。

但是,由於澳門只有三十平方公里面積,即使是加上新城填海區三點五平方公里,澳門特區的陸地面積總共還不到三十五平方公里。即使是要實現上述三個方案中的「中方案」即八十二萬二千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是二點三萬多人。這是對「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的「休閑」要件的悖論。

在此情況下,就對提高人口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本澳人口素質與鄰近國家與地區如我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及新加坡、韓國等相比,相信澳門居民也不會否認整體素質比他們偏低。實際上不要說是普通勞動人口中具有專業水平的比例較低,就是屬於「天之驕子」的公務員,其素質也普遍不如鄰埠的同行;甚至還有人指出就連立法會議員的平均素質,也比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及新加坡、韓國的議員偏低。在此情況下,所引入的人力資源,除了是從事本澳居民不願承擔的「髒、累、重」勞動的低素質要求人力之外,更應當著重素質較高的人才,尤其是落實「三大任務」所需的人才。這不單止是適應「三大任務」的需要,更是提升整體人口素質的需要,尤其是在未來人口密度更高的情況下,以高素質人口來彌補及抵消「休閒」度也將會隨之被扯低的「損失」。

因此,提高人口素質,就成為「諮詢文本」的著墨點之一。在「政策建議」部份,首先開列的就是「提升人口素質」,並在立足於本地人口的基礎上,提出了「落實教育規劃,推進優質教育」,「培育本地人才,充實人才儲備」,「倡導終身學習,強化職業教育」,「增強居民身心素質」的建議,在提升人力資源綜合實力的同時,提升澳門民生綜合水平和構建優質生活的長遠目標,進而配合社會發展的長遠需要。

但「遠水救不了近火」。在「落實教育規劃,推進優質教育」部份,靠此建議培育出來的人才,不但未能及時加入落實「三大任務」的隊伍,而且也無法滿足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而必須引進現成人才。本欄上週六提出,引入「海歸」人才,這是可以考慮的辦法。實際上,現時香港特區就積極招攬「海歸」人才,他們已活躍在大型企業的高管位置,表現優秀亮眼。而澳門特區也有一些「海歸」人才,在專營企業或高等院校任職,表現也不錯。因此,這條路子是行得通的。

現在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就是在歐美等國家正遭到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許多中國留學生難以繼續呆下去,因而紛紛回到國內求職,但由於種種原因,「海龜(海歸)」變成了「海帶(待業中)」,十分狼狽及苦悶。實際上,他們正面臨著如下的尷尬境況:一,花了父母這麼多錢,沒拿個身份就回來覺得對不起父母;二,國內工作不好找,高不成、低不就;三,回國後不再習慣國內的生活環境;四,回國後想辦移民但又不好意思再花父母的錢……等。已有博士歸國後「找不到」工作,「被迫」在農貿市場擺地攤,每天靠煮土豆、紅薯充饑,露宿街頭數月的例子,《中國青年報》還以《海歸博士後擺地攤宿街頭》為題作了報導。

對這些「海歸」人才來說,澳門的就業條件雖然不如香港,但始終還是比內地好些,起碼是不會有「沒拿個身份」、「高不成、低不就」、「不再習慣國內的生活環境」,及「移民」等的心理障礙。實際上,在「一國兩制」的政治、生活環境下他們在澳門可能會比在內地更為適應。當然,澳門的薪酬條件不如香港,但他們要到香港也並不容易。尤其是一些自身條件稍低,而且也不像那些高乾子弟「有背景、有後台」可以進入香港的人,他們就可以適當降低要求,當澳門特區政府發出招聘「海歸」人員的公告後,踴躍前來澳門求職。

澳門特區招聘「海歸」人員,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就是不會遭到本地壓力團體的反對,或是反對聲音較少。這是因為,本地僱員的自身條件遠不如「海歸」,因而也就不用擔心「海歸」們會「奪走」自己的工作機會,在心理上就容易接受一些。這與一般外僱人員的工種可能會與本地僱員相衝突,是完全不同的。「海歸」人員所掌握的專才,是本地居民所不能提供的。既然如此,還有什麼籍口反對輸入「海歸」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