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葡平臺應朝“不可替代”方向努力

陳觀生

早前,經濟財政司長譚伯源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時,介紹新年度施政方向中提出,繼續執行“遠交近融”的策略,加強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以突破本澳地域狹小、資源不足和內部市場規模有限的局限,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其中重點是打造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但其在具體措施上並無突破,顯示這個問題沒有引起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也沒有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檢討。筆者認為,要真正發揮這個平臺的作用,關鍵要將其打造為“不可替代的平臺”。

特區政府對中葡平臺仍未重視

眾所周知,澳門面積狹小,產業結構單一,是一個功能性劃分比較明確、相對獨立於珠三角的微型經濟體。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依據自身優勢與局限,提出搭建包括中國內地與葡語系國家經貿聯繫與合作服務平臺等“三大服務平臺”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多年來,澳門上至特區政府下至企業,為拓展“三大服務平臺”不遺餘力,並取得長足進展。但是,實際成效並不如預期的理想。例如,中葡(葡語系國家)貿易雖逐年大幅增長,但通過澳門這個“服務平臺”所占比例並不很大。由此不難看出,澳門欲充當中葡橋樑的角色尚沒有得到普遍認知,或者說還沒有達到應有的分量。

中央政府十分重視利用澳門強化與葡語國家開展交流與合作,如在澳門召開的中葡經貿合作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總理溫家寶在會上高分貝地肯定了“中葡論壇是中國和葡語國家開展互利友好合作的重要平臺和紐帶”,“有效地推動了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特別強調“中國政府全力支援澳門與葡語國家的經貿交流,鼓勵中國企業借助澳門平臺與葡語國家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溫家寶代表中國政府宣佈了一攬子扶助措施:“為幫助發展中的葡語國家加快發展、擺脫貧困,從2010年至2013年,中國政府將採取如下措施:中國內地和澳門的金融機構將發起設立規模為10億美元的中葡合作發展基金;在雙邊框架內向中葡論壇的亞非與會國提供16億人民幣的優惠貸款;對每個論壇亞非與會國的1個雙方農業合作專案,提供物資設備、技術人才等方面支援;為論壇亞非與會國培訓1500名官員和技術人員;向論壇亞非與會國提供為期一年的1000個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向論壇亞非與會國各提供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醫療設備及器械等。”

上述種種超乎尋常的舉措,不僅將業已運行7年的“中葡經貿合作論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位,展示出誘人的前景,而且將扮演中國與葡語國家經濟和文化交流平臺的澳門更加隆重地推舉到世界面前,其“平臺”作用和重要性空前凸顯。

但是在特區政府的施政中,近2年來均未見有何具體的推進措施配合打造這個平臺。經濟財政司長譚伯源介紹新年度施政中稱:“做好商貿服務平臺,重點是打造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平臺的服務功能,提升平臺的服務水準,充實平臺的服務內容,務實有效地發揮澳門的平臺作用,切實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論壇輔助辦公室積極協助和配合論壇常設秘書處開展2013年度計劃的各項工作,重點是配合籌辦《中葡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跟進中國與葡語國家投資和經貿合作項目,並為中國內地、澳門和葡語國家企業提供相關服務,促進三地企業交流與合作。加強鼓勵並推動本澳工商界以及有關機構和人士參與平臺服務,共同打造及推進建設中葡經貿合作與交流的服務平臺。繼續利用本澳自身特殊的優勢,發揮服務平臺作用,配合國家實施“走出去”的戰略。”

再對比財爺上年的介紹,發現這兩年施政內容相差不大。上一年相關的內容為:“在打造中葡經貿合作服務平臺方面,我們將充分發揮本澳的優勢,進一步健全平臺的服務功能,提升平臺的服務水準,豐富平臺的服務內容,爲中葡經貿合作和交流提供良好的服務。繼續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合作和交流,組織澳門和內地企業赴葡語國家考察及進行企業洽談對接。繼續組織澳門和內地企業赴葡語國家參加“中國與葡語國家企業經貿合作洽談會”。同時,繼續組織葡語國家代表團參加在澳舉辦的大型經貿活動,跟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投資和經貿合作項目。此外,積極配合及協助《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開展2012年度計劃的各項工作,重點是協助跟進《中葡論壇》第一、二、三屆部長級會議《經貿合作行動綱領》的後續工作。鼓勵和推動本澳工商界以及有關機構和人士參與平臺服務,共同打造中葡經貿合作和交流的服務平臺。”

雖然中葡經貿合作論壇(澳門)成立後,中國與葡語國家貿易發展迅速,澳門平臺作用初步發揮,如澳門在中國和葡語國家之間的知名度有了顯著的提升。但至今10年來的實踐效果來看,好像國家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遠遠大於澳門作為平臺的作用,貿易額的大幅增長,主要是國家層面主導的石油、礦產等資源產品的貿易增加;澳門作為主角的平臺作用不僅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好像澳門在其中只是扮演了一個配角的作用,甚至給人的感覺,澳門在其中根本沒有發揮出平臺的作用。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總結主要是因為:中國、葡語國家認識澳門平臺不足,主要表現為雙方業務較少利用澳門的仲介服務;企業往來遇到語言障礙,不瞭解市場、政府政策及法律等;澳門的中葡雙語人才不足等。

近10年來,國家在人力和財力方面不僅都做了大量的投入,甚至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更是明確提出要把澳門建設成為中國和葡語國家經貿合作的平臺的戰略定位,國家這樣高度重視澳門的平臺作用,澳門為什麼就不能充分發揮其平臺的作用呢?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澳門特區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思考,甚至要對這個問題進行全面的檢討。但筆者看來,這個問題並沒有引起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也沒有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檢討。

澳門作為中葡平臺的優勢

中央把澳門建設成為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平臺的戰略定位,其戰略考慮,一方面,是為了充分發揮澳門長期以來與葡語國家在經貿、文化、語言以及廣泛的國際聯繫網路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把澳門再造成為中葡經貿合作的紐帶和橋樑;另一方面,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澳門長期以來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單一產業結構,實現澳門產業結構走向多元化的發展戰略目標。

澳門作為中葡平臺的優勢,一是體現在制度上。有學者指出,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平臺”,從本質上講,歸於“一國兩制”創造了跨體制、跨國界合作與融合的新概念和新關係準則,推進對外開放與實行“一國兩制”構想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在對待長達400多年殖民史的問題上,摒棄理舊賬的心理,將眼光放遠,從長久的歷史中找到合作的邏輯。不僅沒有將這段歷史視為沉重的“歷史包袱”與之橫刀兩斷,反被當作“與葡萄牙及葡語系國家有著特殊而深厚聯繫”的獨一無二的傳統優勢發揚光大;不僅沒有成為澳門易代的磕絆與束縛,反而變成特區政府制訂基本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歸與憑藉。

所以,“平臺”作為“一國兩制”思維的產物,作為一種新歷史觀的產物,不僅是對以往思維定式的驚人突破,更是對“一國兩制”方針的生動詮釋。將澳門視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平臺”並努力促成之,乃受條件制約而不得不為之的一種嘗試。澳門作為一個純外向型的微型經濟體,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經濟顯然寸步難。“真正的解決辦法是締造一個更為廣泛的聯盟,借助區域合作的力量,發揮歷史上和歐洲、葡語國家交往的關係,成為全球化的推手。” 有鑒於澳門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對外交流門戶,與分佈在世界上4大洲、擁有2億人口的8個葡語國家有著傳統聯繫,與幾十個拉丁語系國家也歷史淵源深厚,這正是澳門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最為突出的比較優勢。

故而,澳門“平臺”既是新時期自身經濟發展與時俱進的產物,也是“一國兩制”優勢的體現;既是中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一種趨勢,也是中國為打破美國牽制中國迅速崛起而推行“包圍戰略”的新時期外交戰略的一個必然選擇。

二是在傳統經濟合作上,澳門是獨立關稅區和國際自由港,沒有外匯管制,資金進出自由,奉行簡單低稅制,企業和個人的所得稅最高稅率只有12﹪,並且與歐盟、葡語國家和國際上的華商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繫,可以為內地企業利用澳門平臺“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更多的機遇。其中,協助內地企業加強與葡語國家市場的對接,是澳門平臺的重要優勢之一。

葡語國家分佈於世界四大洲,它們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例如安哥拉擁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和鑽石,巴西蘊藏大量的鐵、鋁氧石及錳等資源,莫三比克是世界煤炭儲量最大的國家之一,葡萄牙的葡萄酒則享譽全球。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與葡語國家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在包括資源開發、各類消費品貿易、農業技術、輕工業技術、基建等方面,有十分廣闊的經貿合作空間。近年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2012年1至7月,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貨物貿易總額超過759億美元,同比上升了20%。

放眼整個中葡經濟發展大局,中國和葡語國家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強,雙方的共同利益在擴大,相互需求也在增加,合作前景十分廣泛。而在其中能夠充當“牽線人”和“橋樑”作用並最具優勢的惟有澳門,正如幾內亞比紹總理戈梅斯所說:“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設在澳門,讓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平臺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三是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的優勢還體現在文化、法律及語言等方面。由於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四個多世紀的緣故,澳門與合共擁有2.6億人口的葡語國家,在文化、法律、行政等體系相近,並長期保持著獨特及悠久的聯繫。目前,葡文和中文都是澳門的官方語言,在澳門有相當部分的大型金融機構、電信公司、基建集團,是在中國及多個葡語國家均有網路的跨國集團的組成企業。澳門更擁有一批掌握中葡雙語,精通金融、貿易、法律、會展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以及熟悉中國和葡語國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