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工迎來“爆發期”

中國軍工產業正在不斷現代化。中國經濟發展及工業基礎的擴大是中國軍工產業振興的基礎,不過原因還不僅於此。種種跡象表明,未來5年,中國軍工產業將出現爆發式的發展!

中俄軍貿重回“蜜月期”

俄羅斯對華武器出口從2l世紀初開始曾一度下降,被西方看作是中俄軍事合作關系轉冷的象徵。不過據俄新網17日報道,俄總統普京在與外國開展軍事技術合作問題委員會會議上表示,今年前lo個月俄羅斯軍工產品出口額為107億美元,占今年出口計劃的80%。對於對華武器出口,俄官員表示,俄中軍事合作已重回蜜月期,達到上世紀90年代的巔峰水準。

據俄媒報道,2011年俄羅斯130億美元的武器出口總額裏面,中國市場占15%,意味著俄羅斯對中國供應的武器和技術裝備價值接近20億美元。今年中國向俄羅斯購買了米-171直升機、AL-31F發動機等,僅這些大宗項目就達13億美元。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提供的軍事技術裝備使中國國防現代化走上捷徑,當時俄中軍貿大致按照“給什麼要什麼”的原則進行,中國對俄軍購穩定在每年15-20億美元的水準。從2005年,中國明顯減少了對俄武器采購。因為中國開始自己生產先進武器,並要求俄羅斯提供關鍵技術,但遭到拒絕。兩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一度陷入停頓。

俄媒稱,然而在經過幾年的磨合後,中俄軍貿開始回升。從俄羅斯進口的新型武器可以幫助中國實施超視距作戰,以應對美國及其盟友的遏制中國策略。報道稱,中國最重要的四種國產戰機中的三種均以俄制發動機充當“心臟”,另外俄羅斯可能向中國提供包括S-400反導系統在內的防空武器。在南海和東海局勢持續緊張的形勢下,中國對俄海軍裝備也表現出興趣。俄戰略分析和技術中心專家卡申表示,中俄之間的軍事技術合作再次証明,中國走向強大為俄羅斯武器出口提供了新機遇。雙方軍事技術的合作可以加強兩國間的互信關系。

中國軍事專家認為,中俄兩國的軍貿合作數額貌似又回到蜜月期水準,但是實際上項目卻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弱項上面,而不是之前“俄羅斯有的中國都想要”,中國是在有針對性的快速彌補三軍力量缺陷。

近兩年的主要項目就是俄制軍用飛機發動機。除了替換早先進口俄羅斯的蘇-27戰機之外,中國引進的AL-31F發動機還要裝備中國的殲-11及衍生機型和殲-10戰鬥機,進口俄制RD33/RD93發動機支持“梟龍”戰機的生產和出口。而俄羅斯發動機的可靠性和使用週期短也是中國頻繁進口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在大型軍用運輸機上的落後,致使中國不得不進口俄羅斯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這些都是數額極大的軍貿合同。

法國獲中國艦載機系留格柵訂單

據法國DCNS集團官網10月17日文章稱。法國DCNS船舶製造集團獲得了兩份來自中國的系留格柵新訂單,這一新訂購的設備可與直升機及旋翼無人機相相容,將安裝在為中國海監部門建造的兩艘新巡邏船上。

文章稱,中國海監部門計劃建造7艘1500噸級的近海巡邏船,其中至少兩艘將配備DCNS集團生產的系留格柵。該產品的交付時間預計是在2013年上半年。此次訂單是DCNS集團在中國銷售的第11套系留格柵。

文章稱,中國此次訂單鞏固了該集團在同類產品激烈競爭市場上的領導地位。DCNS集團總經理Georges Thiery表示:“中國海監部門在新艇上安裝我們生產的系留格柵,這讓我們感到自豪。”他還說道:“和我們的其他客戶一樣,中國海監部門計劃將系留格柵與無人機及直升機配套使用。”

中國是唯一同時研兩款五代機國家

一年多前時任美國防長蓋茨訪華期間,中國在互聯網上公開了第一種隱形戰鬥機殲-20,引起西方的廣泛猜測。如今美國防長帕內塔今年9月的首次中國行也遇到同樣的巧合:中國第二種隱形戰機的清晰照片曝光。美國AOL網站19日進行了聯想:“去年美國時任防長蓋茨最後一次訪問中國時,解放軍殲-20隱形戰鬥機拂去神秘面紗,而現任防長帕內塔今年訪問中國時,迎接他的是被稱為殲-21或者殲-31的中國第二種第五代隱形戰鬥機”。

中國在隱形戰機領域的快速發展出乎外界意料。“俄羅斯之聲”20日引用俄空軍專家瓦西裏‧卡申的話說,如果殲-21確實存在,中國將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時實施兩個第五代戰機研製計劃的國家。他表示,美國和俄羅斯都無法承擔類似的龐大計劃,而歐盟甚至還未能決定是否研製第五代戰機。

“俄羅斯之聲”同時認為,中國目前還缺乏製造第五代戰機必需的關鍵技術——現代化的航空發動機。報道認為,同時擁有兩種第五代戰機絕對值得中國自豪,但不排除它們的測試以及解決存在的不足需要很長時間,甚至需要外援。

據美國“歐亞評論”網站10月18日刊登文章稱,中國新一代戰機J-2Q和J-21,以及正在接受現代化改進的J-10和J-11都表明,中國不僅在提升戰機性能,更為重要的是,還在力口強軍用航空部門的創新能力。

2008年11月,中國政府整合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組建了中航工業集團。主要目的就是改變之前按照地理進行佈局的模式,同時著手解決制約產業創新和技術研發能力的責任重疊問題。中航的轉變催生了新的集體結構和戰略,並借此改善集團運作效率,提升了中國軍用航空產業的競爭力。通過整合生產線,完善業務運作與資源分配,加快產業研發創新和製造能力,中航工業提高了向空軍交付裝備的能力。

中航的防務結構包括五大核心軍事航空生產商:成飛(J-10,J-20,PC-1),沈飛(J-8,J-11,J-15),洪都航空(K-8,L-15教練機),西飛(H-6,JH-7)和昌飛(Z-8,Z-9,Z-11)。這些主要製造商主要由一級供應商和系統集成商提供支援,如沈陽黎明發動柳,(WS-10),西安航空發動機(WS-9和WS-10),中航電子(飛控和火控系統)。再往下就是系統和部件的二、三級供應商,如成發科技(發動機部件和控制系統),中航發動機控制(發動機控制系統),湖北航空精密機械(機電部件和系統)和約翰光電(連接器)。

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表示,2008-2011年,中航工業集團年均收益增長達到了20%。2011年,中航的收益增加20%,達到2500億元(396億美元),淨收益增長超過15%,達到1200億(189億美元)。中航的收益好於西方主要航空集團。例如BAE系統集團2010年的銷售額為223.9億英鎊(347億美元)。

中航工業的財務狀況反應了中國防務支出的持續強勁增長,也意味著解放軍將會撥款購買更多的新型裝備。這些都有利於中國軍用航空產業的發展。

中國軍工發展進入爆發期

目前種種跡象表明,今後5到10年內,中國軍工產業將開足馬力進入爆發期:其所以如此,有以下幾大原因:

一是當前正值中國軍事科技的集中爆發期。經過20年的潛心打磨、重點攻關,中國軍事科技研發進入集中收獲期。已經曝光的就有遼寧號航母全部自主技術,殲-20、殲-25(鬼鳥)、殲-31(鶻鷹)以及無人機技術,“北斗”系統,“羲和”系統,“神舟”與“天宮”系統,“天鏈”系統,超級計算機技術,超遠距離雷達探測技術等等,這些技術整合於軍工產業,為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注入了重要動力和技術支撐。

二是當前中國軍隊正處於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加速轉換期。中國軍隊總體水準仍然處於傳統立體戰向資訊化體系戰轉變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能否趕上世界軍事變革步伐,防止再度出現“代差”鴻溝,關系戰爭失敗、民族存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中國軍事變革和現代化步伐。為此,除了軍事理念、軍事理論、戰略戰術必須加快創新外,加快換裝新一代軍事裝備,也是加快我軍戰鬥力生成模式轉換的必由之路。

三是當前我國遭受軍事挑釁的威脅顯著增大。由於美國的惡意操縱,中國周邊個別國家開始大肆挑戰中國核七、利益。中國必須打造能夠擊潰軍事挑舋的軍事實力,才能確保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綜合《環球時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