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扁系要組新黨的黨名談到正義連線

一些追隨陳水扁的親綠人士要組建新黨,不要說是黨的組織核心成員頗費躊躇,倘是邀請「一邊一國連線」的七位「立委」參與,必定是由他們出任黨的重要職位,「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就存在著嚴重的「往哪裡擺?」的問題;倘是將他們排斥在外,不但是新黨的號召力大降,而且也予人「為自己挪火煮食」的感覺,道德高地陷落。而且,就是在新黨的名稱上,也是頗費周章。究竟是以現時「一邊一國連線」為黨名好,還是應當使用陳水扁當初一手創立的「正義連線」?也難以定奪。

實際上,倘是以「一邊一國黨」名義,盡管可以迎合「獨」派選民,但卻會趕跑中間選民,無法擴大陣營,而且畢竟傾「獨」選民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台聯黨。幸好,大法官會議已經通過頒發「釋憲文」,宣佈《國家安全法》和《人民團體法》有關「人民集會結社,不得主張共產主義和國土分裂」的規定,為違反「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否則,「一邊一國黨」在向「內政部」進行政黨登記時,會被視為「主張國土分裂」而予以拒絕。而參照「正義連線」將黨名定為「台灣正義聯盟黨」,則較為中性,而且「正義連線」成立後的一段較長時間,也正是陳水扁從政史上最輝煌的時候,以此為新黨黨名帶有吉利意味;反而「一邊一國連線」是在陳水扁「落難」之時成立的,雖然有利於煽動「悲情」,但以發展的長遠眼光看,卻是「大吉利是」,很容易令人將此黨名與陳水扁的被判監服刑聯結在一起。

由此看來,「正義連線」的名稱較為吉利,且倘是要與民進黨「別瞄頭」或是「並駕齊驅」組成姊妹黨,也可以稱為「民主正義黨」。

陳水扁的「正義連線」與謝長廷的「台灣福利國連線」,都是民進黨內新興政治菁英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所創立的派系。陳水扁當初成立「正義連線」的政治背景是,台灣正面臨「萬年國會」即將全面改選,可以為非國民黨的政治菁英提供較大的政治參與空間。其次,民進黨內的中生代菁英自認在黨內有另立派系的空間,因而試圖走出「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兩大派系對峙的困境。

「正義連線」一開始時是陳水扁進行輔選的結合。之所以取名「正義連線」,是考量到要凸顯陳水扁的問政標榜--「打擊不法,追求正義」。一九九二年「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選,陳水扁與其派系成員李進勇、餘政憲、邱連輝、呂秀蓮、許添財、彭百顯等人共同當選「立委」,使「正義連線」逐漸從隱然政治山頭轉變為黨內具實力的正式派系。

「正義連線」的主張主要有:一、結合具有「正義、認真、專業」形象的民進黨員,建立台灣成為民主、正義、進步的社會;二、平時籍「高品質的問政、強有力的監督」和正義形象拓展民進黨的社會資源,從而推動民進黨邁向執政之路;三、透過「正義連線」提升其成員個人的問政能力;四、促進「正義連線」成員間的友誼及互利關係;五、以集體力量協助「正義連線」成員從事政治性選舉;六、以集體力量協助「正義連線」成員個別的選民服務。「正義連線」的章程還規定,「正義連線」與任何民進黨的次級團體應保持友好關係,並促進彼此間的友誼。這項規定,是民進黨內其他所有派系的章程中所沒有的,因而「正義連線」在民進黨內,與其他派系都保持著較為和諧的關係,沒有像「新潮流系」等那樣有那麼多的「牙齒痕」,這也是陳水扁在當選「總統」之前,能在黨內「團結人」的重要「法寶」,因而在爭取連任臺北市長失利後,仍能獲得黨內多數人支持,直接衝刺「總統」選戰,而無須遵循民進黨有關「敗將退場」的慣例。  「正義連線」的主要成員組成,在政治領域是選舉出身的政治公職,在社會領域則是專業的中產階級,如律師、醫師與企業主、財經人士等,這與陳水扁從政前參加的「扶輪社」有某些相似之處。

「正義連線」有嚴密的組織架構,以會員大會為最高的權力機關,每六個月開會一次,由會長召集;或經執行委員會決議及會員提出會員五人以上連署召開臨時會員大會。執行委員會和常務執行委員會為執行、決策機關,並於會員大會閉會期間代行其職權;執行委員會由會長召集開會,最少應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常務執行委員會則每月最少開會兩次。另設監事會為監察機關。秘書長為執行委員會的最高幕僚長,總幹事為負責辦公室的內部管理事項,其下依工作分組設若干主任,為「正義連線」的實際幕僚機關。

在外界的印象中,「正義連線」領導菁英以專業問政形象見長,是政治明星的組合;而在運作策略上,則重視民調,擅長包裝、造勢以爭取選票,因此「正義連線」的派系特質,很容易被視為充滿陳水扁的個人色彩與性格。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日 ,民進黨籍「立委」陳水扁與同黨籍「立委」邱連輝、彭百顯、葉菊蘭及「國代」鄭寶清、李宗藩、許陽明、張晉城、唐碧娥、蔡文斌、劉輝雄、鄭子正等共十二人共同成立了「正義連線」。在當年底的「立委」選舉中,「正義連線」大獲全勝,不但原有的四名「立委」全部當選,而且加盟「正義連線」參選的李進勇、呂秀蓮、餘政憲、許添財也順利當選,佔民進黨「立委」當選人的百分之十五,顯示出「正義連線」的雄厚實力。一九九三年,餘政憲當選高雄縣長;一九九四年,陳水扁當選臺北市長;一九九六年陳水扁、陳哲南當選民進中常委,使「正義連線」在民進黨的權力機構中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一九九九年,「正義連線」已有成員逾百人,其中縣市長三人,「立委」十三人,「國代」二十二人,成為民進黨內頗具實力的重要派系。二零零零年,陳水扁、呂秀蓮當選正副「總統」,「正義連線」成為民進黨內的「當權派」,一躍成為民進黨內最有實力的派系。

「正義連線」的主要成員,除陳水扁外,還有餘政憲、邱連輝、彭百顯、葉菊蘭、鄭寶清、李宗藩、許陽明、張晉城、唐碧娥、蔡文斌、劉輝雄、鄭子正、沈富雄、陳其邁、高志鵬、蔡煌瑯、羅文嘉、王雪峰、蔡淑芬、邱貴蓮、張花冠、藍美輝、郭正亮、邱議瑩、王拓、張富美、張旭成、蘇煥智、謝敏聰、洪茂坤、陳哲男等。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大批民進黨人投靠他,其龐大隊伍及派系成員構成,已超出「正義連線」,因而《民進黨萬用電話簿》一書的作者,將之歸納為「新扁系」,其成員除原「正義連線」的成員外,還有馬永成、林錦昌、蕭美琴、遊盈隆、陳師孟、林全、謝志偉、柯承亨、張景森、金美齡、許文龍、殷琪、司馬文武、賀陳旦、林嘉誠、李遠哲、蕭新煌、曾志朗、陳明通、李筱峰、張清溪、林向愷、張炎憲、林俊義、鄭運鵬、林重謨、張清芳、葉宜津、戴振耀、王世勛、林能白等。

一九九三年「汪辜會談」後,「正義連線」和「福利國連線」等中間派系,曾計劃以旅遊、觀光、看病等名義組成「中國大陸工商訪問團」赴大陸訪問,這是民進黨內首次突破只能以個人名義,不得組團集體訪問大陸的限制。本來,已獲得與中共高層會面的安排,但由於「正義連線」提出的政治、軍事等議題過於敏感而致被擱置。

(發自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