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具必要性與迫切性

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迅速而穩健的發展。開放直航及大陸人民來台旅遊,並簽訂了包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在內的18項涉及民生、社會交流協議,使兩岸關係進入新境界,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軸。

兩岸歷任領導人,包含陳水扁在內,都曾提及要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架構」、「兩岸和平發展架構」或「兩岸和平發展框架」。特別是2005年連胡會提出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架構」的願景,目標更是明確。過去四年多來,兩岸關係的各項成果,其實就是「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中的經濟、社會、文化、人民往來等幾大支柱。這個架構的基礎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現在這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雖初具雛型,卻仍未完成。

互設辦事處是兩岸和平架構的主樑

當前最迫切的,就是為已經豎立的幾大支柱,架上橫樑,使之更為穩固,而能穩健向上發展。這個橫樑就是兩岸互設常設性的辦事機構。兩岸若無互設常設性的辦事機構,將無法因應日益頻繁的兩岸交流事務,將造成民眾之不便,交流之阻滯。在這方面,筆者有很深的體會。

1997年前後,筆者擔任我政府駐香港代表,經常目睹大陸新娘挺著大肚子,牽著小孩子,從香港機場來到位在金鐘我們的辦公室,中華旅行社,換取入台證正本,再趕回機場,搭機赴台會見親人,實在心有不忍。乃請特區政府同意我們在機場設置服務處為赴台陸客換證,以免大陸旅客之奔波。

互設辦事處迫切 兩岸往來大增

比起當年的主客觀情況與處理方式,現在雖已大有改善。但是10餘年來,大陸旅客量已從每年6、7萬人次,增至去年的172萬人次。今年更可能高達2百萬人次。台灣赴大陸的旅客一年超過4百萬人次,所需處理的事務也愈來愈多,如旅行簽證、急難救助等,自然需要更便捷的服務。兩岸若能互設辦事機構,將可以較為有效的處理兩岸人民往來衍生的的相關事務,為兩岸人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

其次,就兩岸經貿往來而言,在貿易方面,根據我政府統計,自2006年起年貿易額即突破1千億美元,2011年更達到1,693.3億美元,我享有78.7億美元的順差。大陸之統計更不只此數。

在對大陸投資方面,截至2012年9月,我政府統計總投資件數40,047件,總投資金額1,210億美元,占我對外投資的62.29%。若是加上台商經由第三地的轉投資金額,絕不只此數。兩岸經貿往來如此密切,兩岸實有互設辦事機構之必要,替兩岸企業提供公權力所應提供之服務。

旅陸臺胞逾百萬 須就近即時服務

再者,在兩岸人民往來與經貿交流如此密切的情況下,自然會衍生出許多問題,諸如人身安全、經貿糾紛,處理兩岸事務的機構都有必要協處。就以海基會「台商服務中心」2005年8月30日掛牌運作至2012年7月31日止,由電話、櫃檯諮詢服務案件中,僅台商安全急難救助就有10,086件,經貿糾紛協處則有9,226件,還不計其他多達6萬件的諮詢服務、聯繫案件。此外還有文書查驗證、司法暨行政協助及兩岸重大旅行案件等,不一而足。

根據大陸國台辦的統計,在大陸常住的我方人民超過70萬人,非正式的估計可能達到100萬人。連同每年到大陸旅遊的數百萬台灣旅客,估計每天停留或居住在大陸的我方人民可能超過150萬人。哪裡有台灣人民與企業,政府的服務據點就應該到那裡。兩岸如果能在對方設置辦事機構,就可以就近且及時處理,對人民權益之保障與提升會有更大助益。

對等善意 開放務實 行穩致遠

當然,兩岸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是兩岸關係的創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既要循序漸進,踏穩步伐,更要有宏遠的眼光與寬闊的思維,才能為兩岸關係踏出行穩致遠的第一步。

當前兩岸綜合性辦事機構之首要功能,就是為使兩岸大量人民往來所需辦理的入境證或簽注事務更為方便,免除經由港澳的程序,節省時間與成本。另外就是及時處理兩岸人民急難救助與人身安全事項。除此之外,兩岸經貿、文教、社會交流衍生問題與事務的處理,使兩岸既有支柱與協議,達成其效益,也是其重要的功能。

但是從宏觀來看,兩岸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也是「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架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其意義甚至超越兩岸直航。因此允宜秉持開放、務實、對等、善意的原則,來處理相關的安排與未來之運作。

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日前赴大陸進行「精進之旅」,回台時表示:「兩會互設辦事處議題,雙方都希望盡速溝通協商,把進程定下來,早日達成目標。」因此,現階段海基會與海協會在兩岸互設辦事處上仍須扮演重要的角色,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鄭安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