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港澳工作方針: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內地對港澳出口,兼具貿易與供應的雙重功能。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對港澳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始終保証供應。經長期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舉國體制」的供應體系和成熟有效的管理制度。內地對港澳地區的出口供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港澳地區「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針,具有全局性和戰略高度。在經濟上.不僅要利用港澳通道發展對外貿易,更重要的是確保我國商品在港澳市場的絕對優勢。在政治上,對港澳同胞進行群眾性的政治思想教育並團結港澳華商;維持與港英當局既鬥爭又合作的關系,與盤踞台灣的國民黨當局進行鬥爭;同時,港澳還是中國開展外交.和國際鬥爭的平臺和陣地。

確保港澳地區物資充足供應

早在1949年2月,毛澤東就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相反,恐怕利用這兩地的原來地位,特別是香港,對我們發展海外關系、進出口貿易更為有利些。」這一戰略構想不久變成了現實。

1958年「大躍進」運動,掀起全民大煉鋼鐵熱潮,導致糧食大幅度減收;接下來,是農村大食堂「放開肚皮吃」。於是,在1958年底和1959年初,供應港澳物資突然出現短缺性危機。這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毛澤東指示鄧小平要求各省市自治區一把手直接過問此事。

1959年2月,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的一份報告特別指出:-對港澳副食品供應問題極為重要,必須解決。我們經過港澳的貿易,每年可以拿到兩億以上的美元,單只對港澳出口副食品一項,就有七千萬美元,必須引起重視。目前,港澳副食品價格上漲很多,當地商業界和居民都有抱怨情緒,反動報紙對我們在大肆進行污蔑。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要求各有關省市對中央已經佈置了的對港澳的出口任務,努力保証完成。同年3月,中共中央又專門發出《關於保証供應對港澳副食品出口的緊急通知》,除要求「廣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外,其他有關各省(自治區)也必須將對港澳出口的副食品的供應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保証完成。必須立即採取有效措施,保証按照中央安排的對港澳副食品如期供應。

1962年.在周恩來的親切關懷下,外貿部和鐵道部為適應供港澳鮮活商品「優質,適量、均衡、應時」的要求,開創了編號為751、753及755的三趟快運貨物列車,分別自上海、鄭州、武漢三地始發,每日滿載鮮活商品經深圳運抵香港,史稱。三梢快車」。鐵路部門還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如「一保(保豐源)三優先(優先配車、優先蓑貨、優先掛運)」,保証了鮮活貸物「優質、適量、均衡、應時」供應港澳。「三趟快車」的開行,擴展了對港澳地區供應的範圍。內地除西藏、寧夏以外的其他省、市、自治區,共同擔負對港澳鮮活和冷凍商品的供應任務,形成「舉國體制」。

政治任務:「這個陣地越搞越重要」

對港澳供應工作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周恩來曾指出:「這個陣地越搞越重要,對港澳供應確實是一項政治任務。」

一是群眾性妁政治工作。確保港澳市場的穩定供應,有基於同胞情誼的價值判斷。長期以來,廣大港澳同胞養成了樂用內地商品的習慣。對港澳地區的穩定供應,事關廣大普通民眾的生活。這項工作做得好,有利於新中國爭取民心民意,並借機對港澳同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同感。

事實上,在1959年至1961年和1967年至1968年內地對港澳供應減少,造成港澳同胞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懷疑。由於供應少,香港副食晶價格大幅度上漲,增加民眾的生活負擔,工商界,工人乃至居民對內地政府有所抱怨,有的則薪金被減半,雜魚欄工人大部分7折發薪,直接影響他臂生活。對此,李先念說:「我們不單單是拿幾個外匯,香港在罵我們,豬肉上漲,這是脫離群眾。香港不是外國人,是中國人,他們在埋怨我們。」

二是對港臺當局的鬥爭。廣大香港同胞對于社會主義祖國有深厚感情,這使得港英政府憂心忡忡,一直力圖擺脫香港對內地商品的過分依賴。但另一方面,當時中英關系並不像中美關系那樣敵對,這樣,中國政府與港英當局之間維持著一種既鬥爭又合作的微妙關系。一旦內地商品供應緊張,便予港英政府以可乘之機。另外,盤踞台灣的國民党蔣介石集團有意在港澳與新中國展開較量。例如1954年,代表台方的「工商界上層人士」尹致中(偽「國大」代表)自台灣回港後即聲言:「台灣決不惜一切力量爭取香港及海外華僑」。當年中華廠商會的選舉就暴露了台灣的陰謀活動。1959年香港和廣東發生特大水災,台灣蔣介石集團亦表示「關注」、「慰問」和救災,並擺出一副「反攻大陸」的架勢。香港務大報紙均以較大的篇幅刊載洪水侵襲廣州和廣東部分地區的消息。挫敗港臺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持對港澳地區的穩定供應是非常必要的。

開展外交和國際鬥爭的平臺

應當指出,確保對港澳地區的穩定供應,加強內地與港澳之間的緊密聯系,也是中國開展外交和國際鬥爭的一步活棋。當時,中國政府還通過香港開展與蘇聯,東歐等「修正主義國家」的鬥爭。外貿部門1963年的報告說:「修正主義集團控制的國家」在經濟上不斷地向資本主義市場加強其貿易活動,為其投降主義的外交政策服務。目前,這個集團的國家正在越來越加強插足於香港和東南亞市場,有削弱和爭奪我在香港和東南亞已有市場地位的企圖。這個集團的國家為了擴大其「和平共處」的政治影響,近年來,在減少對我貿易的同時,去增加對我傳統市場的出口,企圖削弱我與這一地區長期以來的經濟聯系,借此貶低我國在這一地區的國際威望。中央關於在香港的鬥爭特別貿易爭奪戰的指示,往往將「帝修反」並稱,美、蘇,日、台均為主要競爭對手。

對此,周恩來曾風趣地說:香港是一個觀測站,是一個氣象臺,是一個交際處。按國務院港澳辦原副主任李後的理解:所謂觀測站和氣象臺,就是可以利用這個地方來觀察國際上的政治氣候;所謂交際處,就是我們可以在香港結交一些我們在內地接觸不到的人物,包括中國人,包括外國人。

(歐陽湘、唐富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