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因素使融和門成為食之無味的雞肋

立法會議員關翠杏議員關翠杏質疑當局任由融和門荒廢,她書面質詢政府,要求交代融和門的維修保養和管理責任。她在質詢中指出,近年當局正致力打造和優化從媽閣至觀光塔一段的海濱長廊,不少居民亦樂於增加休閒活動的好去處,方向值得肯定。但不少居民反映:曾是本澳其中一個有名的人造景觀融和門,多年前因出現雲石剝落,已被「臨時封閉」多年,卻一直不見有任何維修工作。至今,該處已經雜草叢生、甚至樁柱也傾斜移位,不單與周邊怡人風景形成很大反差,且越來越多樁柱變形移位,會否因此而威脅其結構安全,實是令人憂慮。

而有關部門曾經表示,會將融和門納入周邊海濱長廊整體規劃,一併考慮其維修方案。但數年過去仍未有任何跟進措施,當局若非故意將融和門荒廢,而是有意將其納入整體海濱長廊規劃一併作出整治,就應該確保其受到恆常的保養維修,更要做好管理防止公眾誤闖可能做成的安全威脅。

關翠杏議員提出的是否修繕融和門的問題,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方面,正如關議員所言,它已荒廢多年,雜草叢生,石片碎裂,遍佈垃圾,一片混亂;且「門」體表面的雲石裝飾已經風化鬆動,極易剝落,而現時該處入口僅以一個鐵欄阻隔,亦沒有任何警告標識,更沒有保安人員把守,難保不會有好奇的市民或到處尋勝的背囊客遊客,進去瀏賞一番。倘恰好此時雲石又再次剝落,擊中該市民或遊客,搞出意外,一方面與特區政府「以人為本」,珍惜生命的施政理念不符,另一方面可能使到已經是遭到各種壓力的相關部門(如民政總署),更是雪上加霜,「罪加一等」,日子更加難過。

另一方面,倘是維修融和門,可能與正在籌劃的「海濱長廊」整體規劃有衝突。而在長遠來說,也與傳說中的特區政府「刻意冷待」融和門的政治態度,有所抵觸。

其實,「刻意冷待」融和門盡管是一個傳說,但看來也並非空穴來風。之所以會有此傳言,據說是出於以下的兩個原因:

其一、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九日,由訪問澳門的葡國總統蘇亞雷斯主持融和門的揭幕儀式。在揭幕儀式過程中,前澳葡政府安排一批演員表演,重演四百多年前葡國人登陸澳門的一幕:一群葡人乘船來澳登陸,向明朝官民獻上葡式瓷器和葡萄酒,並交換明朝官民的絲綢和中式瓷器。中葡人士在海岸邊歌舞昇平、融合祥和……。事後,新聞界前輩「文戈」撰文炮轟葡方篡改歷史,刻意粉飾葡國人當年霸佔澳門時期賄賂及燒殺搶掠的事實,並要籍此將在場觀禮的中方官員都「拉下水」,讓他們為葡方的美化侵略行為「背書」。

據說,這讓出席觀禮的中方官員備受壓力,被「上頭」指為「政治敏感度不足」,為葡國宣揚及美化「殖民歷史」的行為「背書」。因此,融和門就成了中方及其官員的禁忌。在回歸前,領受葡國政府意旨的前澳葡政府如何重視融和門,精心進行養護並不惜花費鉅款加建附設設施,那是葡方的事,中方不能置喙;而在回歸後,澳門屬於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之下,那就再也沒有義務為融和門所背負的政治意涵「背書」,開放給市民及遊客進行「瞻仰」,因而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也就「懶得」修繕。而且,還籍著其他議題,逐步減低融和門的景觀觸目性,比如西灣大橋的建設,龐大的橋體遮蓋了融和門,致使融和門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鶴立雞群」。當然,也不能一拆了之,否則葡國政府就有理由提出抗議,批評中國的澳門特區政府不尊重葡國前總統,也不尊重前澳葡政府「一年一大禮」的心意,更無視中葡友誼,而釀成外交事件。

其二,時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的魯平在一九八九年九月訪問澳門時,向澳葡政府開了兩「炮」。一是葡京酒店門前廣場的阿馬留銅像,是向中國人民耀武揚威,並指出「澳門回歸中國後,所有象徵和表揚葡萄牙殖民主義的建築都不容存在」;二是澳葡政府容許臺北駐澳門辦事機構擅自將其以葡文註冊的「澳門臺北商貿公司」的中文譯名,改為帶有官方意涵的「臺北經貿旅遊辦事處」,等於是讓台灣方面在中國領土的澳門大搞「兩個中國」。

葡方對魯平的第二個問題,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當時葡國及澳門政府尚未宣佈中文為官方語言,臺北駐澳門機構的中文譯法,是其私自的作為,與澳葡政府無關,也並未違反澳門的法律,因而澳門政府管不著也無法向其發出改名的指令。

但對阿馬留銅像,葡方則慌了神,擔心在澳門回歸後會被被中方毀掉,就像在「一二‧三事件」中推倒米士基石像那樣。其實,在魯平「發炮」之前,中葡聯合聯絡小組中方小組就已內部研究,在回顧後,將阿馬留銅像搬到一個博物館,作為反面教材,對中國人民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並向葡方提出了「搬像」的建議。這兩件事連掛起來,使得前澳葡政府必須正視阿馬留銅像的「榮辱」問題。於是,以整頓澳大橋橋頭交通為由,公開徵求重整亞馬留前地的設計圖則方案,並組成一個九人的評審委員會,還邀請被視為中方的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派出代表參與,對作品進行評選。這個「整頓橋頭交通」之名,只不過是為了掩蓋其拆卸阿馬留銅像。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阿馬留銅像被拆卸,一九九三年二月運返葡國,運回葡國,在里斯本恩卡爾納桑廣場大道重新豎立。而在擔心澳門回歸後,阿馬留將澳門特區政府折卸反丟棄,讓其「一二‧三事件」中被推倒,後來一直放在保安司令部倉庫的米士基石像,也被偷偷地運回葡國去。

可能是為了對魯平的「發炮」表達善意,也可能是為了要填補阿馬留銅像拆走後留下的「空白」,澳葡政府從將阿馬留銅像運回葡國的一九九三年起,計劃到一九九九年撤回葡國之前,在十年內,每年興建一座「中葡友好紀念物」,其第一座就是「融和門」。此雕塑設計抽象,包含天、地、水、力,表達和平、愛心,有人認為融和門似手掌拱合象徵中葡友誼。但因為前澳葡政府弄巧反拙,搞了那麼一場「表演大秀」,反而讓融和門蒙上了「殖民主義擴張及挑戰中國主權的象徵」的陰影。

正因為如此,前中葡聯合聯絡小組中方組長康冀民大使在《澳門回歸之路》一書中就回憶指出,澳門要回歸祖國了,葡萄牙不希望隨著離去使葡萄牙的影響在澳門消失。為了保留葡國的影響,葡方做了大量功夫,其中一個措施就是自一九九三年開始,澳葡政府每年都要在澳門興建一座或多座標誌中葡友好的藝術性中葡友好紀念物,並在每年的六月十日葡萄牙國慶日暨賈梅士日(按:葡國國慶日應是十月五日,而六月十日是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為紀念物揭幕。一言以蔽之,葡萄牙在澳門不僅在文化、思想、法律、政治上都留下了影響,還搞了大型項目和形象工程想在澳門永遠留住葡萄牙的影響。

對此敏感議題,澳門特區政府當然不敢「自把自為」,大事修葺,而必須小心處理,謹慎應對。總之,融和門由於政治因素,已成了「食之無味,棄之不宜」的雞肋,不知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