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區進入最敏感之涉外事務協商區域?

雖然在兩岸關係發展及兩岸協商進入「深水區」後,馬政府一直躊躇不前,但民間的推動卻一直沒有停步。兩岸統合學會繼在一個月前在臺北舉辦主題為「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的「臺北會談」,邀請兩岸紅藍綠三黨「大咖」進行兩岸政治協商議題的探討,因而被視為民間學者層次的「兩岸政治對話」之後,又於昨日在北京與大陸方夏文化交流協會合作,舉辦「夏合研討會」,邀請兩岸退休大使和涉外問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三十多人參加,研討兩岸涉外事務協商機構,把民間推動兩岸政治協商的氣氛又推向縱深發展。只要能不斷積累氣氛,在大勢所趨之下,就像孫中山先生所言,時代潮流,浩浩蕩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必能對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協商起到作用。

「夏合研討會」顯然是在方夏文化交流協會和兩岸統合學會的稱謂中各取一字而組成。兩岸統合學會成立後,一直進行政治議題的探討和鼓吹,曾經發表過《兩岸和平論述》,主張未來兩岸和平與發展且建立在「『整個中國、兩岸平等』、『兩岸統合』、『和平不武』、『基礎協定』」的架構之下,並主張中華文化為主體,不應切割中華文化和臺灣文化,因而引發學術界向「教育部」抗議並於台灣連署資源運籌平臺發起「『我是民眾,我反對竄改歷史』 運動。而方夏文化交流協會則是在去年成立的,其定位是推動文化交往的民間團體,宗旨是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士開展中華文化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增進與海外文化研究機構的聯誼和交往,擴大海外各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會長是周文重大使,副會長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和前駐荷蘭、匈牙利大使朱祖壽。「方夏」即華夏,是中國的別稱,出自《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從該會的宗旨及成員背景看,應是北京專門進行推動兩岸涉外事務協商的「白手套」。去年九月二十六日,該會打響「第一炮」,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及全國臺灣研究會聯合舉辦「兩岸四地和海外華人共同捍衛釣魚島主權」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四地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就中國對釣魚島主權的歷史和法理依據、日本所謂「購島」對亞太局勢的影響、兩岸四地如何共同維護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及在東海的權益、釣魚島紛爭的發展走向對中日關係的影響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而這次專門研討兩岸涉外涉外協商的研討會,似乎是首次舉行。此前沒有進行,是因為極為敏感複雜,甚至敏感複雜於兩岸軍事。因為畢竟兩岸分治現狀是國共內戰所遺留下來的,國共兩黨從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件」起,到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權撤台,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雙方分別以《告台灣同胞書》及解除戒嚴單方宣佈「停火」,一直打個不停,因而是「不打不相識」,甚至有「英雄重英雄」的惺惺相惜之感,因而兩岸的退役將軍要坐下來開研討會,似乎較易「上手」,而且也順理成章。何況,既然是內戰,就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複雜性較低。

而外交上國家主權的延伸,因而兩岸涉外事務就具有極為敏感的複雜性。而且還摻雜了「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鬥爭,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在「兩蔣時代」,奉行「漢賊不兩立」政策,兩岸外交官如同「仇敵」;在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則大搞「務實外交」,雖然兩岸的外交人員共處一個城市,但也老死不相往來。馬英九上任後,實行「活路外交」政策,以「外交休兵」取代「務實外交」,因而臺灣國際空間的擴大有了相當的成果。臺灣領導人代表出席「APEC」峰會的層級提升到「前副總統」的位階;臺灣以「中華臺北」的名義成為世界衛生大會的觀察員;臺灣分別在高雄和臺北舉辦了世界運動會和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臺灣地區先於中國大陸加入《政府採購協定》,並成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貿易資訊暨合作機構」的贊助會員;臺灣目前正與新加坡、新西蘭等國協商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但兩岸外交人員的接觸仍是一大禁忌,畢竟他們分別代表的是自己的政權。而且,由於舊的習慣意識仍然存在,因而時有磨擦,尤其是在前年十一月的日本東京電影節上,因而才引發也是在日本舉行的「APEC」領袖峰會上,胡錦濤在會見連戰時,指出的「對於涉外事務,包括台灣民間組織參加非政府國際組織問題,應經過兩岸溝通協商,如此,有些不必要的內耗和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避免,有些問題也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其實,關於進行兩岸涉外事務協商的議題,胡錦濤早在在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發表的「胡六點」就已提出,其第五條就是「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並將之細化為「我們一貫致力於維護臺灣同胞在國外的正當權益。我們駐外使領館要加強同臺灣同胞的聯繫,誠心誠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我們瞭解臺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感受,重視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於臺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干涉。」五個多月後,在「胡吳會」中,胡錦濤與吳伯雄都主張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

因此,在兩岸尚未能進行涉外事務協商之前,為了避免在涉外事務中出現不必要的內耗,可以先行建立「通氣」機制,凡是需要雙方同時參與的國際非政府組織(NGO)活動,應事先分別向海協、海基兩會報備,由兩會分別派專人到擬參與國際活動的機構或組織進行文宣輔導,宣講現階段兩岸和平發展的政策、形勢及兩岸在涉外事務方面的相處之道和注意事項,然後再由兩會互相通報雙方參與活動的機構或組織的名稱、人員、項目、負責人身份、層級及雙方應相互自我約束的事項等內容,就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事件的發生。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方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周文重,就曾引發過「擦槍走火」的事件。當年他代表北京在香港與瑙魯總統簽署建交協議,而引發陳水扁作出「海峽兩岸,一邊一國」的「台獨」言論。這是一個教訓,因而昨日他在致辭時所說的」兩岸涉外事務協商不是洪水猛獸」,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更具有現實意義。實際上,他所說的「不是洪水猛獸」,倘是代表北京官方的意思的話,就顯示北京尤其是外交口對台灣的參加國際活動問題,尤其是兩岸進行政治協商中最艱難的「涉外事務協商」問題,已有定位,並已有腹案。

不過,周文重並未談及兩岸涉外事務協商的具體內容及方向,而是就加強兩岸交流與合作提出了兩個建議。或許,這是這是兩岸涉外事務協商的「綱領」,至於「網目」,亦即具體的內容,還有待日後跟進。所謂「綱舉目張」,只要「綱」明確了,「目」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