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環葡韻水體整是恆常工作

【本報訊】民政總署昨日召開記者會,詳細介紹社會所關注的龍環葡韻對開水體整治優化內容。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表示,進行水體的清淤同清理水渠一樣,屬民署恆常、合理的工作,因此未有進行公眾諮詢。

建生態池積極保育生態

望德聖母灣前身為與海水相連的鹹淡水區域,隨著城市發展,有關水體已轉變為封閉式的淡水湖泊,水的來源為降雨,植被類型隨之改變,整個系統由原來的紅樹林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淡水濕地。2012年民署與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及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共同組成專家隊,針對望德聖母灣濕地之濕度、動物和植物等進行調查分析,並委託第三方化驗機構對景區內的水質和底泥進行化驗。顯示望德聖母灣生態環境狀況良好,水質也達標。

調研報告亦指出,龍環葡韻水體的主要污染源是來自人流,除不時有遊人將垃圾丟棄於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對開的水體邊外,各類懸浮物及重金屬等亦隨城市地表徑流以隨機及突發方式進入水體,造成水質污染,故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將污染源堵截和防止擴散。

由於區內的水源來自天雨,且為內陸封閉式湖泊,水流流動緩慢,在雨季豐水期水質較好,可以透過濕地的自淨能力來處理污染物。但在旱季枯水期,則會對濕地造成一定影響。為建立一個長效和前瞻性的處理方法,民署與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經詳細研究分析,並參考鄰近地區的類似例子,以積極管理之生態保育慨念,於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對開水體設5個並聯互通的生態池,合計總面積約三千六百平方米,利用最簡單的恢復方法,且與現實環境類同及能有效提高生物多樣生的表流式人工濕地模式,來處理近岸人流及徑流所帶來的污染,生態池透過堤基及植物等物理阻隔來增加水在池內的停留時間,讓流入的污水有足夠時間經生態池中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系統作用,污水淨化後再流入大水體,以保持水質的穩定,防止污染物向水體擴散及有助促進區內生態持續發展。

民署亦介紹稱,為免對水體及生物造成影響,經評估後是項工作選擇於枯水期、動植物休眠及非鷺鳥繁殖期進行。同時,考慮到工程機械的油污會污染水體,故以純人手方式進行清淤,再利用清出的淤泥及可降解作來堆設間隔堤基,當中並沒加入外來不可降解的建築材料,以盡量保持水體的原生態環境。待生態池的基礎設置完成後,將於堤基及間隔帶上種植各類濕生或沼生植物,如燈心草、香蒲、蘆葦及復育原生鹵蕨。而池內則種植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藉著提高生境及生物的多樣性,透過自然的生物牽引吸引更多不同的動物進駐。

另外,民署將於望德聖母灣大馬路靠近威尼斯人一段長約三百三十米的區域,種植約一千二百株水,以形成隔離帶阻擋外來光線、降噪及滯塵。待設置生態池及種植水松的工作完成後,望德聖母灣整個水體周邊將形成連通式的生態走廊,有利於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屬恒常工作故未諮詢

此次記者會是在相關工程引起坊間較強反彈後才召開,傳媒質疑民署為何沒有及早在工程前向公眾解釋。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回應稱,民署一直都負責水體的清理工作,望德聖母灣早前已經存在較多淤泥,亦有污染跡象。進行該些清理,與民署進行水渠的清理是一樣,是民署恆常工作,具有合理性及常規性。至於在民間有反對意見後未有立即作出公開說明是因為需要進行資料整理。對有言論批評拒絕與環保團體會面,他強調一直沒有收到團體會面的要求。

出席記者會的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彭少麟就工程作出學術分析。認為社會上有關種植荷花會污染水體的擔憂並無科學依據,相信生態池的建造有助於淨化水體。他建議使用嘉模泳池經處理的污水補充水體水源,防止水體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