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兩岸經貿關係展望

回顧過去一年,受到國際及大陸經濟景氣低迷的影響,兩岸經貿交流的整體表現不如預期。11月下旬《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指出,兩岸加強經貿聯繫,雖為台灣創造不少的經濟利益,但歐美各國經濟低迷不振,導致兩岸經貿交流潛在的經濟效益沒有完全發揮,美國和歐洲經濟好轉,台灣經濟受惠於兩岸經貿政策鬆綁的效果有可能更大。

以兩岸雙邊貿易為例,財政部統計,去(2012)年1-11月累計資料顯示,台灣對大陸(含香港)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479.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4%,較同期間台灣對外貿易的整體表現差了許多。其中,台灣對大陸出口額為1,081.9億美元,較上年萎縮5.5%,佔台灣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上年度的40.2%下降為39.3%,顯示台灣出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降低;台灣自大陸進口額397.8億美元,也較上年萎縮5.1%,佔台灣進口總額的比重為16.0%。就月份資料觀察,過去一年兩岸雙邊貿易呈現開低走高之勢,也就是上半年衰退的趨勢到下半年已逐漸逆轉回升。1-11月臺灣對大陸貿易盈餘達684億美元,估計全年累計的盈餘將略少於上年度。

台商赴大陸投資成長趨勢較上年度明顯減緩

受全球經濟成長減緩和大陸宏觀調空政策之影響,台商赴大陸投資成長的趨勢較上年度明顯減緩,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顯示,2012年1-11月共批准赴大陸投資金額為98.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約26億美元;佔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55.6%)則較上年度減少約2成。投資地區主要集中在江蘇、上海、廣東、福建、浙江;就產業結構觀察,電子資訊業仍佔最大宗,但批發及零售業和化學材料製造業則呈現逆勢成長。不過,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2012年1-10月,大陸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1,768個,較上年同期減少16.5%,實際使用台資金額23.3億美元,則較上年同期成長31.8%,兩岸官方統計的落差依然存在。

2012年初陸資企業入台投資較顯著成長

陸資企業來台投資,自2009年6月開放迄今累計已達3.5億美元。初期政策採正面表列,第一階段先開放192項,嗣後經過三次調整,最近的一次在2012年3月,迄目前開放投資項目累計已超過400項。最近一次修訂新增開放投資項目,使得製造業開放的程度已高達97%,服務業開放的比重也超過50%。開放投資項目不斷增加,且前階段已開放陸資投資製造業項目的限制條件也逐漸鬆綁,因而自2012年初開始陸資企業入台投資呈現較顯著的成長。不過,嚴格來說,無論投資金額或項目別,仍然遠不如預期,不但無法與台商對大陸投資相提並論,在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更只是鳳毛麟角。投資的行業主要包括:批發及零售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資訊軟體服務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等。2012年,大陸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在台灣設立分行,是開放陸企入台投資以來,投資金額最大的個案。

陸企入台投資成效遠不如預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台灣市場腹地小,國內外經濟環境不佳,加上政策上仍存在諸多限制,對陸企缺乏吸引力。台灣勞力供應不足,且人工成本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陸企入台投資意願。

大環境欠佳對大陸台商造成衝擊 兩岸經貿關係仍有進展

過去一年,國際與大陸經濟的大環境欠佳,對兩岸經貿交流正常發展造成衝擊,大陸台資企業亦遭受池魚之殃。近年來,大陸台資企業之經營面臨諸多困境,今年以來有惡化的跡象,獲利明顯不如往年,2012年前三季的資料顯示,台灣股票上市公司認列的大陸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減少34%;而大陸投資環境巨變,壓縮了許多加工出口型台資中小企業經營空間,選擇遷廠、減產或甚至停業、倒閉的企業愈來愈多。

國際大環境不佳儘管帶來利空,但過去一年兩岸經貿關係仍有些進展。譬如說,兩岸民間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已落實,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以台灣貿易中心名義在上海、北京2地設代表處,大陸的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台設立辦事處則將落腳臺北101大樓。其次,8月間在臺北召開第八次江陳會,順利簽署了投資保障和海關合作兩項協議;ECFA早收清單第二階段減免關稅如期實施,迄目前為止,實施零關稅的早收項目累計已達94.5%,為台灣出口商節省的關稅全年估計將逼近4億美金。為了吸引陸企入台投資,除了持續放寬大陸商務人士入境限制,去年3月間更進一步鬆綁「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業別項目」,新增開放業別包括製造業115項、服務業23項及公共建設23項。

兩岸金融合作突破性進展

此外,兩岸金融合作去年有突破性的進展。大陸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先後在台灣設立分行並參與台灣多項銀行聯貸案;而在大陸設辦事處的台資銀行,已有10家升格分行開始營業,其中6家並獲陸方核准開辦或籌辦大陸台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台資金融機構與大陸同業策略聯盟或參股的案例愈來愈多。其次,兩岸協商多時的貨幣清算合作,於8月底達成共識並簽署備忘錄,12月中旬正式建立了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今後兩岸貨幣可用於商品、服務和投資等經貿活動的結算與支付,兩岸金融機構可互開相應幣種代理帳戶辦理多種形式結算業務。

兩岸實體經濟關係非常密切,但是金融關係卻相對疏遠許多,兩岸金融業已實現相互投資,同時又建立了貨幣清算機制,金融關係可說是邁入新的里程。在新的機制下,兩岸貨幣可以直接兌換,不必經過第三種貨幣結算,不但能夠節省民眾和企業在匯款、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匯兌手續費,更能夠降低匯兌風險,為兩岸經貿往來提供便利。據估計,以兩岸目前每年高達1,6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規模,可省下的匯兌手續費至少達10億美元以上,若加上兩岸相互投資,以及每年逾700萬人次的商務、觀光旅遊等之匯兌需求,那麼可節省的手續費將更可觀。

兩岸貨幣直接結算所帶來的利多,對於兩岸雙邊貿易進一步擴張,以及兩岸經濟合作之深化具有重大意義。對大陸而言,台灣是第三大進口來源地,以台灣海島型經濟體、國際經濟聯繫特別緊密的特性,兩岸貨幣直接結算必然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對台灣而言,大陸是台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廠商的海外投資有6成以上集中在大陸,有如此緊密的經貿關係做為基礎,台灣想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夢想,新台幣與人民幣直接兌換正式啟動無疑是一項大利多。行政院在9月間核定發布「發展具兩岸特色之金融業務計畫」,就外匯、銀行、資本及保險等4個面向,擬具十項重點措施推動,目的在協助台灣金融業擴大金融商品及經營範疇,提升金融服務業競爭力,擴大金融業之版圖。

兩岸人民往來總量再創新高

兩岸人民往來方面,總量去年再創新高。截至2012年10月底,大陸來台人數突破200萬人次,超過上年度全年總數,大幅領先日本遊客成為台灣第一大入境客源,為台灣創造的外匯收入將近1,000億元新台幣。內政部移民署持續檢討相關規範,並放寬或簡化大陸居民入境手續,譬如,針對大陸商務人士來台從事商務活動,放寬申請多次入出境許可證限制,鬆綁每年入台人數限制和核准條件;對大陸民眾入台自由行、3年內第二度入境旅遊,申請時可免附財力證明。我方與陸方也先後兩次共同宣佈大陸民眾入台自由行試點城市,新增天津、重慶、南京、廣州、杭州、成都,以及濟南、西安、福州和深圳等,自由行入台的大陸旅客逐月成長,最近平均每日已逼近1,000人次,後勢看好。

展望2013 兩岸經貿發展維穩

展望下年度,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在已建立的制度化架構下,預料仍將持續發展,惟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可能演變是一大變數。國際預測機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環球透視公司(Global Insight, Inc)、世界銀行等在最近發布的經濟預測報告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全球經濟仍將保持成長,但在西歐國家經濟衰退及主要經濟體成長下滑的影響下,未來一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道路將會崎嶇不平。可能影響未來整體發展的因素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美國所謂的財政懸崖,以及波斯灣原油供應中斷等。可見未來一年國際經濟情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拖累大陸出口,從而不利於台灣對大陸出口;加上兩岸貿易中加工貿易佔大部分,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改善,因此,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不容太樂觀。

大陸對台政策動向與其宏觀經濟情勢變化,也是影響未來一年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習近平領導下的大陸對台政策,預料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兩岸關係仍然會定位在和平發展的階段。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提出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達成兩岸和平協議,以及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三項政治工作,這些將是下一階段大陸對台政策的重點。經貿領域方面,強調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依政治報告整體內容研判,後胡時期大陸對台政策仍將致力於鞏固和深化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基礎,「先經後政」的運作模式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大陸經濟發展面臨五大不確定性

其次,關於大陸宏觀經濟情勢趨向,已經持續將近兩年左右的經濟停滯,在去年第四季出現回升的跡象,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估計可達到7.5%,新的一年全球透視機構預測可達7.8%,IMF的預測則較為樂觀,估計可達到8.2%。

相關的研究指出,今年大陸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可能面臨五大不確定性,包括歐債危機走勢、美國財政懸崖管控結果、世界主要先進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動向、世界主要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價格動向、國際資本向新興市場流動趨勢等,對大陸的出口貿易和外資利用勢必構成嚴峻的挑戰。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提出新年度經濟工作的五項任務,首先是要保持經濟成長,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次是要加強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度;第三要推動結構調整並取得明顯進展,穩定外需、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