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設辦事機構:春筍?浪潮?

2008年兩岸關系取得歷史性突破之後,兩岸各界交流蓬勃發展。目前,兩岸間已經相互設立了一些領域的辦事機構,取得良好效果,一批新的辦事機構也在醞釀之中,值得期待。

兩岸旅遊辦事機構:為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健康有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1月6日發布數據,2012年,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總人數達197.32萬人次,其中團隊游178.26萬人次,同比增長45.75%,個人游19.07萬人次,同比增長553.29%,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另據台灣相關部門統計大陸赴台遊客占台灣入境旅遊總人數的比例已升至約36%,市場份額比排名第二的日本市場高出近15個百分點,穩居台灣第一大人境客源市場。一系列漂亮的數據表明,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在始終保持健康有序的發展態勢。

無疑,兩岸同胞的旅遊往來是兩岸各項交流中較為活躍的一個方面,不僅為兩岸業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真正拉近了兩岸同胞間的情感距離。

兩岸互設旅遊辦事機構與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蓬勃發展密切相關。2008年6月,兩岸兩會恢復制度性商談後所簽署的前兩項協議中就包含了海峽兩岸關于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2008年玥4日,大陸居民赴台游首發團正式成行。隨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人數從2008年的6萬人,增加到2009年的60萬,再到2010年的124萬,呈現井噴態勢。

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品質,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臺北辦事處與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北京辦事處應運而生。2010年5月4日,台旅會北京辦事處揭牌成立。同年玥7日,海旅會臺北辦事處開始運營。兩個辦事處起到了推介風光、應急處理、咨詢協助、交流合作、數據發布等主要作用。

在此之後發生的2010年10月的蘇花公路塌方事故、2011年玥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故、2012年“8.24”廣州旅遊團在台交通事故、2012年“9.24”花蓮交通事故中,海旅會臺北辦事處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參與救援等相關工作,並與大陸旅遊主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使得事故均得到妥善處理。

台旅會北京辦事處成立後不遺餘力拓展管道,推介台灣風光。在大陸重要的旅遊展會上,經常會看到台旅會北京辦事處的層位。同時辦事處還積極與大陸各省區市旅遊局和旅行社建立聯系,擴大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規模。

兩岸同胞在旅遊過程中瞭解彼此,互動溝通,建立起了無數同心橋。正如台旅會北京辦事處主任楊瑞宗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所言,“辦事處的工作不僅僅是招攬遊客,獲得經濟效益,它還承載了兩岸文化聯系和兩岸同胞情感的溝通。”

據悉,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上海辦事處已於2012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並運作,這將為大陸居民赴台旅遊不斷發展增添新的一份活力與動力。

兩岸經貿社團辦事機構:兩岸企業終於有了自己的“娘家”

同樣是一組數據。據商務部網站1月30日公佈數據顯示,2012年,大陸與台灣貿易額為1689.6億美元,同比上升5.6%。其中,大陸對台灣出口為367.8億美元,同比上升4.8%;自台灣進口為1321.8億美元,同比上升5.8%。2012年,大陸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2229個,實際使用台資金額28.5億美元,同比上升30.4%。據國台辦新聞發言人介紹,全年經大陸主管部門核准的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項目31個,投資金額6.94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0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繼續擴大和深化,取得了多方面進展。

2010年6月29日,兩岸兩會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其中第六條提出“推動雙方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

2011年1月1日,ECPA早收計劃正式啟動後,兩岸貿易、投資及產業合作不斷發展,即便在世界經濟不景氣背景下,仍不負眾望,不斷交出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2011年1月6日,EGFA項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兩岸經合會)正式成立,到目前已經進行了四次例會。兩岸經合會的成立,構建了兩岸經貿領域制度化協商的新平臺,啟動了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機制,同時也預示著兩岸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已為期不遠。

果然,2012年12月11日,在廣州舉行的兩岸經合會第四次例會達成多項共識,其中包含“兩岸經貿社團互設辦事機構獲得進展。大陸方面已核准台灣貿易中心上海、北京代表處,台灣方面也已核准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僅僅過了一周,2012年12月18日,台灣貿易中心上海辦事處便揭牌成立,拔得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頭籌。十天之後,2012年l2月27日,台灣貿易中心北京辦事處成立,為兩岸經貿合作再添薪火。

今年1月30日,中國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成立,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成功實現,為2013年新年添了一個好彩頭。

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的意義不言而喻。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兩岸企業均迫切希望在貿易、投資及產業合作方面獲得更多快捷權威的資訊,兩岸經貿團體辦事機構無疑將為兩岸企業提供更多商機與咨詢服務。此外,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也讓兩岸企業終於有了自己的“娘家”,辦事機構將會為台商在大陸投資以及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提供更多保障與支援。

本刊記者在台灣貿易中心北京辦事處成立現場采訪了台灣貿易中心董事長王志剛,他表示,兩岸經貿團體辦事機構的成立後,不管是大陸企業在台灣發展,還是台灣企業在大陸從事各種經貿活動,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相互接觸也會更為方便。

中國機電商會會長張鈺晶也向記者表示,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的實現,是兩岸恢復貿易往來30多年來的歷史性突破,將對深化兩岸經貿合作、加強業界交流、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

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會有一大批兩岸經貿團體緊跟步伐,在對岸設置辦事機構。兩岸經濟合作各項制度的不斷完善,也將使兩岸民眾獲得更多由兩岸經濟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兩岸新聞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望雷聲早日化成潤雨

新聞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部分具有放大交流效果,為兩岸其他層面的交流與兩岸和平發展,提供輿論支持和助力作用,所以顯得特別重要。

相比較旅遊和經貿互設辦事機構而言,兩岸媒體駐點采訪開放要早得多,兩岸互相開放媒體駐點采訪已有十幾年,可取得的進展卻無法和旅遊與經濟合作相比。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台灣當局過多將新聞交流政治化,心存戒備,設置了諸多不切實際的障礙與限制。

早在1987年9月,台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沖破台灣當局禁令,到大陸采訪,成為1949年以來首次到大陸采訪的台灣記者。在1991年8月,新華社記者範麗青和中新社記者郭偉峰,因“閩獅漁事件”赴台采訪,成為40年來第一次赴台采訪的大陸記者。1992年9月,應台灣海基會邀請,18名大陸記者組團赴台采訪,正式開啟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大門。

1994年,大陸開放台灣媒體在大陸駐點。但是直到時隔六年後的2000年底,台灣方面才正式批准大陸4家中央級媒體赴台駐點。2008年12月,台灣開放了大陸地方媒體赴台駐點采訪。同年,台灣方面將駐點時間從1個月延長到3個月。

盡管如此,這其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2005年5月,台灣當局以“報道不實”為由,粗暴地停止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在台駐點采訪,直到2008年6月,才同意恢復以上兩家媒體在台駐點采訪。

台灣當局在兩岸新聞交流開放之初抱持消極態度,遠遠落後與兩岸新聞交流發展的現實,對於大陸媒體駐點采訪各類限制不勝枚舉--報備制度,駐點時間、地點、人數限制等等。隨著兩岸關系不斷改善,雖然有一些改觀,但是對於開放大陸媒體常駐這-事上卻遲遲不肯鬆口。

大陸方面二貫主張加強兩岸新聞交流,並採取了-系列積極措施,從多方面簡化手續,減少環節,提高效率,努力為台灣記者來大陸采訪提供方便。不僅如此,大陸方面還多次呼籲兩岸媒體應互設常駐機構,早在2002年10月,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會見台灣媒體訪問團時表示,我們對兩岸交流-直是採取開放態度的,兩岸新聞單位互設常駐機構的事,隨時可以通過適當的民間管道談。國台辦新聞發言人也曾多次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兩岸媒體常駐是兩岸記者進行正常采訪的基本要求,也是兩岸新聞界長期以來強烈的呼聲。我們希望台灣方面認真傾聽媒體呼聲,不要再為兩岸新聞交流設置不切實際的障礙,促進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早日實現。

媒體記者的多年來的強力呼聲無疑是最重要的理由:三個月的限制讓很多駐點記者剛剛熟悉、甚至還未熟悉駐地情況就要離開,對於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有很大影響。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就無法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人數的限制又讓很多重大新聞報道上面顯得力不從心……

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多年來都是“雷聲隆隆”,卻從未轉化為滋潤土壤的細雨。希望台灣方面能體認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歷史潮流和客觀需要,認真傾聽兩岸媒體的呼聲,以積極的作為推動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能夠早日實現。

當然,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僅僅拉開了-個序幕,也不僅僅局限於以上幾個方面。目前,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備受到各界關注,相信會有一個很好的結果。同時,兩岸在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領域交流日益密切,如果未來互設辦事機構,也將會進一步推動各項交流邁上新的台階。同時,大陸各地與台灣各地互動同樣頻繁,爭相結對,相互間設立辦事處密切往來同樣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好事。

總之,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前進,兩岸間互設的各類辦事會機構像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未來也將成為凝聚兩岸民心與希望的茂密竹林。

(王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