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班底

國務院總理、副總理“三內二外”的組合,似乎已形成固定傳統,體現了國務院領導集體兼具宏觀政策管理和地方政府治理的背景。

3月1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新當選國務院總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出席一年一度的中外記者會。和這位新任總理一同亮相的,還有張高麗、劉延東、汪洋、馬凱四位新任副總理。一天前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人大代表剛根據李克強的提名,表決通過了新一屆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會首長的人事任命。隨著李克強接替溫家寶成為第七任國務院總理,入主中南海紫光閣,中國最高行政機關正式進入李克強時代。

頂層組成結構沿襲舊例

第十二屆國務院的主要領導組成,基本沿襲了九屆國務院以來的人員安排模式。國務院主要領導由總理一人、副總理四人、國務委員五人構成。其中總理、常務副總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任,其餘三位副總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出任。與往屆略有不同的,是五名國務委員中不再有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身份者。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楊晶是唯一具備中央書記處書記身份的新任國務委員。

五位總理、副總理中,有三人為上屆國務院主要領導,分別是曾任常務副總理的李克強,和曾任國務委員的劉延東、馬凱。另外兩位副總理則是從地方黨委書記的職務上調中央。從十屆國務院的黃菊、回良玉,十一屆國務院的張德江、王岐山,到十二屆國務院入閣的張高麗、汪洋。這種“三內二外”的組合,似乎已形成固定傳統,體現了國務院領導集體兼具宏觀政策管理和地方政府治理的背景。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名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意味著時隔15年後,國務院總理在中共領導人中的權力序位從第三名重新回到了第二位。57歲的李克強年富力強,足以擔任兩任總理,將掌握中國政經決策的關鍵方向。和前任溫家寶相比,他在國務院的歷練範圍更為豐富,此前的地方工作經驗也更充實。法學專業出身,有著經濟學博士頭銜的他,早在1994年的博士論文中,就為自己未來施政重點——城鎮化擘畫藍圖。這些履歷經驗,都為這位新總理應對進入深水區的中國改革,提供了堅實基礎。

出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的張高麗在十八大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後,從天津市委書記上調中央工作。當時,外界就普遍預期這位在廣東、山東、天津三地引領經濟發展的地方大員會在國務院扮演重要角色。“兩會”期間,張高麗透露自己“比天津時還忙”,因為既要瞭解熟悉情況,還要集中精力完成中央交給的任務,可見他已提前進入常務副總理的角色。根據歷屆國務院領導分工的慣例,張高麗將主管財稅方面的工作,他在“兩會”期間多所論述的金融、住房建設等方面工作預計也將落入其分管範疇。

劉延東由國務委員晉升副總理有著重要的意義。自1982年國務院領導制度改革後,女性幹部雖然總會在領導層中佔據一席之地,但大多僅出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僅是第二位出任副總理要職的女性幹部。她的上升軌跡和權力序位與上一任女副總理吳儀如出一轍,都是由國務委員晉升,都在政治局有兩屆成員的資歷,也都在副總理中排位第二。在上屆內閣中分管科教文化、港澳事務的她,預計在新一屆內閣中仍將負責相關工作,這也是十屆國務院以來,女性國務院領導人連續第三次負責科教事務。

汪洋是另一位從地方領導崗位進入國務院的副總理。他的前任張德江5年前也是從廣東省委書記的職務調任國務院副總理,顯見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重要性。雖然是從地方上調中央,汪洋對國務院工作並不陌生。1999年到2005年期間,汪洋先後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處在國務院宏觀財經政策管理的第一線。回到故鄉安徽代表團的他曾說,安徽的代表對他“進行了崗前的強化教育和培訓,增加對安徽農業、水利以及有關領域的瞭解”,似乎已透露出分管側重。

比汪洋的宏觀財經經歷還要豐富的,當屬第四副總理馬凱。從參加工作起,馬凱的職務始終圍繞著宏觀經濟運行管理這個主題,積累了30多年的經驗。有趣的是,馬凱同樣曾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常務副秘書長,而先後接替馬凱擔任這兩個職務的,正是汪洋。此後馬凱歷任發改委(原計委)主任、國務院秘書長,汪洋則外放重慶、廣東,主政一方。時隔7年,曾在國務院共事的兩人重又聚首。3月14日,馬凱出席了新掛牌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立儀式,被認為是為其分管領域熱身。

在新內閣中成為首席國務委員的楊晶,打破了數項國務院人事傳統。自九屆國務院以來,國務院秘書長一直慣由財經專業閣僚出任,民委主任出身的楊晶打破了這一往例。此外,他不僅是第一位少數民族身份的國務院秘書長,也是自設立國務委員一職以來,首位佔據首席國務委員序位的國務院秘書長。自溫家寶在九屆國務院中以副總理身份兼任中央書記處書記之後,國務院主要領導再無參與中央書記處工作(國務委員羅幹、周永康均以中央政法委領導身份參與書記處工作)。重新集書記處、國務院要職於一身的楊晶將成為未來五年黨政工作交流協調的關鍵樞紐。

在十八大上卸任總裝備部部長當選為中央軍委委員的常萬全,此次出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顯示軍方高層人事安排的慣例。5年前,中央軍委委員、原總參謀長梁光烈出任該職,打破了歷來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任國防部長的軍方傳統。憑藉國務委員身份,常萬全也進入黨和國家領導人序列,成為繼兩位軍委副主席之後,軍方權力格局中的第三極。

外事國務委員的制度,自2003年外長唐家璿升任國務委員確立。原外長錢其琛退休後,外交官員不再具有與錢相類似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院領導因此由國務院副總理下調為國務委員。2008年政府換屆時,原外交部長李肇星由於年齡原因無緣更上一層樓,轉由外交部黨委書記戴秉國升任。此次換屆,63歲的外長楊潔篪不僅年齡符合晉升條件,更是外交口官員中資歷最深者,晉升水到渠成。楊潔篪也是首位對美外交出身的國務院外事領導,此前的外事副總理、國務委員多為對蘇/俄、對日工作背景。

公安部長郭聲琨接任國務委員同樣是既定高層人事制度的延續。自2003年周永康出任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後,這一任職模式就固定下來。並且公安部長的人選不再從政法專業幹部中選拔,而是由可能與公安工作毫無交集的地方大員充任,另由公安系統幹部擔任正部級的常務副部長,協助日常工作。郭聲琨原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他的前任孟建柱61歲時從江西省委書記調任公安部長,現已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

由國資委主任晉升國務委員的王勇堪稱本輪國務院人事的最大黑馬。企業基層出身的他曾在組織系統任職多年,後擔任國資委副主任。上屆內閣成立時,王勇曾短暫任職國務院副秘書長,負責保障分管工業交通和安全生產的副總理張德江。2008年9月三鹿奶粉危機後,他臨危受命,成為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擔任正部級幹部的資歷迄今只有四年多。不過即使在這段短暫的時間裏,王勇已歷任質檢總局和國資委兩個要職,受器重程度可見一斑。1955年12月出生的年齡也使他成為新一屆國務院領導中最年輕的一員。

部會合並裁撤人事安排

3月10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報告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方案,也即“大部制”改革。自改革開放以來,每一屆國務院成立時,都會伴隨著一定幅度的機構改革。國務院組成機構從1983年的47個,劇烈下降到1998年朱鎔基內閣的29個,屬於改革的大刀闊斧階段。1998年以後,由於機構數量已被精簡到一定程度,新的改革進入循序漸進階段,十屆、十一屆國務院均減少了1個部門。本屆國務院進一步把組成單位從27個壓縮到25個。

成立64年之久,與共和國同齡的鐵道部被撤銷,實現政企分開,由國家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相應職能。衛生部和國家計生委被整合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國務院直屬部門方面,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牽頭,整合衛生、工商、質檢多個部門的專門機構,成立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和廣電總局被合併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成立了10年的正部級國家電監會被宣佈撤銷,職能被併入副部級的國家能源局。

不過大部制改革並不意味著簡單撤銷合併現有部門,部門的職能管理權限也進行了細化調整,如農業、商務等部門的食品監督職能,海洋局的海洋監管職能都有所變化。國家發改委則吸收了計生委、電監會的部分權限,進一步加強了其國務院超級部委的地位。

大部制改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的變化。在歷次部門精簡過程中,富餘的部會首長大概有三種處理模式。

第一種是退居二線,年齡接近或已達到65歲任職年限的部長們會被安排轉往人大政協的專門委員會任職,例如64歲的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就在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這樣,在新聞出版總署和廣電總局合併後,就可以緩解正部級幹部調配的難度。

第二種模式是雙頭制領導模式,常見於兩個對等部門合併的狀況。原先有多位領導的新部門在整合後,會由一人出任部長,另一人出任黨組書記。2003年國家質量監督局和檢驗檢疫局合併局,兩局的一把手李長江和李傳卿就分別出任新質檢總局的局長、黨組書記職務。

第三種模式可以統稱為另有安排。換屆前後地方與中央會出現大量職缺,正是安排大部制整合後的官員的最佳“疏洪道”,2008年大部制改革後,不少單位的副部長都被下派地方省份任職,減輕了改革壓力。本次換屆過程中,空缺的國務院新聞辦、全國供銷總社、國家工商總局等機構,都有望為大部制人事騰挪提供空間。

第四種模式是保留級別,主要適用於降格後的各個部門。這些機構大多會安排原領導留任,保留正部長級別,既保證了工作的連續性,又省去額外安排正部級酬庸之虞。例如電監會主席吳新雄出任正部級的國家能源局局長,以及鐵道部衍生的國家鐵路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