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勢突轉折射蘇蔡謝均出於戰略觀使然

就在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將於五月九日正式成立並召開第一次會議,卻呈現「金甌缺角」而且還是極為重要的「一角」亦即黨內交流派的總代表謝長廷,而引發「世紀遺憾」慨嘆之際,昨日謝長廷卻不惜放下身段,前往中央黨部晉見蘇貞昌主席。兩人經過一小時密談後,由謝長廷辦公室發出新聞稿宣佈,謝長廷已經接受蘇貞昌主席的邀請,同意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事後民進黨發言人王閔生也以接受媒體查詢的方式,證實了此消息,並鄭重指出,蘇主席曾多次到謝長廷辦公室拜會並邀他參加「中國事務委員會」,這一次謝長廷很客氣,主動表示要到黨中央,雙方會晤一小時。當謝長廷答應參加「中委會」時,蘇主席很高興、也很感謝他參加,一起承擔複雜的兩岸關係,為台灣的未來發展貢獻心力。這樣的報導安排,既能讓謝長廷保持「面子」,也能讓蘇貞昌獲得「裡子」,頗為苦心孤詣。然而,謝長廷的答允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從而使得蘇貞昌可以功績圓滿,在六月初前往美國訪問時,可以證明他是有能力在領導民進黨處理好黨務及領導台灣搞好內政經濟的同時,也能處理好兩岸關係,使得美國人相信台灣地區倘能在二零一六年倘再次實現「政黨輪替」,屆時執政的民進黨將不會像陳水扁那樣惡化兩岸關係,大可解除後顧之懮,因而就能放心並樂見蘇貞昌代表民進黨再次上臺。

其實,今次謝長廷能夠在堅持幾個月之後,終於答允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如果說蘇貞昌多次到謝長廷辦公室拜會並邀請他參加,是「降尊紆貴」的話,那麼,謝長廷今次為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一事主動拜訪蘇貞昌,同樣也可說是「自降身價」。畢竟,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構思,最早就是由謝長廷根據蔡英文「總統」敗選報告中的「輸在最後一裏路」結論提出來的,而蘇貞昌在選黨主席時,為了爭取謝長廷保持中立,就答應倘當選將由他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實際上,如果不是謝長廷果然在黨主席選舉中保持「中立」,「謝系」沒有進行動員,蘇貞昌要當選還真的有困難。但蘇貞昌當選主席後,卻是「過了海就是神仙」,背棄諾言,不但是將原來構思是作為民共兩黨交流平臺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削減功能性質為黨內兩岸政策事務的諮詢機構,而且還「奪走」謝長廷的主委職務,只是讓其出任普通委員,自任負責人並將之降格為召集人。因此,才促使謝長廷拒絕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選擇「千山我獨行」。

為何謝長廷現在又答允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了呢?據說,私底下有兩股勢力在運作,其一是蔡英文,除了是公開呼籲「中委會不能沒有謝長廷」之外,還私下敦促蘇貞昌;另一是當今民進黨最高公職,且資格最老的高雄市長陳菊,多次向蘇貞昌曉以大義。當然,也與謝長廷經過深思熟慮有關。

在蘇貞昌方面,他的未來之路面臨好幾道「坎」。首先是在黨內,除了是突然爆發「黑道入黨」的短期危機之外,還有直接影響其能否取得「二零一六」出線權的二零一四年黨主席選舉等中長期隱憂。如果謝長廷為了報復其「背信」之仇,在明年黨主席選舉中進行動員,必然翻盤,因而必須緩和與謝長廷的矛盾。何況,就連是在「非謝系」的眼中,蘇貞昌不能團結各派系,不能做到「五湖四海」,盡管在就任黨主席之後,聲稱要做「桶箍」,盡量在各派系之間得到平衡,但「英系」卻拒絕派人參加中執委和中常委選舉,而「謝系」又無人參加至關重要的「中國事務委員會」,這就使得「木桶板」散架,這必將會影響其爭取連任黨主席,尤其是有可能以「全民調」取決的情況下。何況,即使是「黨員投票」,在「黑道入黨」事件的影響之下,使得黨內對「人頭黨員」產生警覺,也有可能會促發黨員獨立自主投票,這樣的態勢未必對自己有利,因而不得不改弦換轍。

其次是在國際形勢上,蘇貞昌尤為擔心美國對他的印象。此前已有評論指出,蘇貞昌之所以在擱置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一事好久之後,突然要搶在他於六月初訪問美國之前成立,就是要顧及到美國對他的印象評價,讓美國人對他建立有能力統合黨內外的印象,是足可令美國人放心的。

實際上,美國智庫圈子早就盛傳,其實美國是樂見台灣於二零一六年藍天變綠地的,這是基於如下幾個理由:其一、是「政黨輪替常態化」的「普世價值」使然。現在連美國自己也「政黨輪替常態化」,這是民主政制的基本認知,當然台灣地區也應是如此。其二、倘若二零一六年國民黨繼續執政,國民黨內任何一人上臺都會在兩岸關係政策領域比馬英九積極主動得多,這將不利於美國的「重返亞太」政策(這也正是美國提出「重返亞太」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漸趨保守的主要原因)。而且,國民黨長期執政就必然會導致兩岸融合,使得美國的「太平洋第一島鏈」被中國突破。其三、民進黨倘是輸了「二零一六」,就將後繼無人,此後更難實現「政黨輪替常態化」。

但美國對台灣的「政黨輪替常態化」,民進黨可以再次執政,並不是沒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保持台海和平,符合美國的「不獨不統,保持現狀」最高利益,

不能再像陳水扁那樣是個「麻煩製造者」。在此情況下,倘若蘇貞昌連「中國事務委員會」也無法「搞掂」,在六月初訪美國時,如何向美國人展現他既有能力統合黨內外,又有能力維持台海和平?因此,就不能不向謝長廷「降尊紆貴」,力保「中國事務委員會」能夠在自己訪美之前「功德圓滿」了。

基於同樣的島內外背景因素,謝長廷也就不能不考慮繼續拒絕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惡果。一方面,會讓黨內認為他沒有氣量,在明年黨主席選舉時難以得分。另一方面,雖然他的「和中」路線可能會被美國人視為符合其最高利益,但既然連「中國事務委員會」都拒絕加入,那就只能是「口頭改革派」而已。至少也應以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來推動民進黨減低「拒中」因素,加大「和中」力量。否則,美國人怎能相信他有能力統合民進黨?

當然,也有與蔡英文合作的這一極為重要的因素。從種種跡象看,蔡謝兩人將會進行戰略分工合作,由謝長廷選黨主席,蔡英文選「總統」,分進合擊。充分利用民眾對馬政府「無感」的心理,並以推出「和中」政策讓島內民眾放心,再加上美國背後從中支持民進黨,蔡英文不是沒有贏的可能。因此,為了個人的前途,為了民進黨的願景,謝長廷沒有不把委屈吞下肚的「要價」條件。在蔡英文、陳菊都搭建了下臺階之後,謝長廷就以「萬千擁戴」的姿態,加入「中國事務委員會」。而且在召開第一次會議時,蔡英文「正巧」另有行程不克出席,就將更為突出謝長廷的作用。而「新系」的陳菊、賴清德、吳乃仁(倘屆時尚未入獄的話)等人都不反對兩岸交流,只剩下一個遊錫死鴨子還嘴硬,難以阻擋與對岸進行交流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