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應借假日經濟轉型促“休閒產業”

陳觀生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旅客熱度似乎出乎意料不及之前的春節及清明假期。內地的每個假日,對以博彩旅遊為支持產業的本澳來說,都是令業界興奮的日子,本澳近年的發展不少得益於假日經濟。2008年起,內地改革了每年的長假期之後,一度熱炒的假日經濟逐漸產生了一定的變化並出現了轉型。筆者認為,本澳應以此為契機,借助區域內假日經濟的轉型,發展“休閒產業”,應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必然之路。

本澳受惠假日經濟發展

假日經濟(Holiday Economy)是指人們利用節假日集中購物、集中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帶動市場、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系統經濟模式。有人形象地稱之為:因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獲得工作的機會。假日經濟屬於消費經濟範疇。假日經濟的主要特徵是消費,假日經濟具有的文化特徵是休閒與旅遊,假日經濟具有的空間特徵是流動與聚合,包括人流、 物流和資金流。

假日經濟的產業體系涵蓋面非常廣,幾乎涉及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行業。除作為假日經濟支柱行業的旅遊業外,商業、餐飲業、娛樂業、體育產業、交通運輸業、影視業、展覽業、廣告業,甚至是彩票都是假日經濟的一部分。

假日經濟是伴隨著我國2000年第一個“黃金周”而出現的。1999年9月,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國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雙休日的試行後,決定增加廣大勞動者的休閒時間,將春節、“五一”、“十一” 三個中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節日的休息時間延長為 7天,於是“黃金周”的概念應運而生。

作為一個以旅遊博彩業為主的城市,澳門具有發展“假日經濟”得天獨厚的特色與優勢,而內地遊客的紛至遝來,更是帶來了新的活力。過去,澳門的主要客源香港客人便是利用節假日來澳娛樂;自內地開放港澳“個人遊”,以及實施黃金周之後,內地遊客成為本澳旅遊博彩業的主要客源,他們中多數也是選擇節假日來澳。

旅遊博彩業無疑是澳門“假日經濟”最忠實的擁躉和受益者。在每個較長假期,各大博企的日收益都是“豬籠入水”,澳門各大酒店平日的入住率在60%左右,而逢節假日一般都會高達90%甚至爆滿,即使酒店在節假日提升房價超過1倍,客流也同樣擁擠。“假日經濟”也改變著澳門零售業和交通業等受客流量影響較大的行業。在“個人遊”政策實施後,節假日裡的遊客數量猛增,幫助澳門計程車行業的業績上升兩成多。澳門特區政府或社會、宗教團體也經常在節假日舉辦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吸引不少內地遊客,也為“假日經濟”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這些活動本身就具節日性,也成了澳門吸引更多內地遊客的“好招數”。 另外,澳門相對低廉的進口商品價格也吸引著鄰近的內地居民趁節假日來澳購物,在“個人遊”政策開放後,遊客量出現“井噴”,特別是進口數碼產品銷售商的生意蒸蒸日上。內地的每個假日,對以博彩旅遊為支持產業的本澳來說,都是令業界興奮的日子。

預計在相當長時間內,旅遊博彩業仍將是本澳的龍頭產業,因此,每逢節假日,本澳社會的關注基本集中於如何做好假日旅遊的配套工作。如警方方面,治安警出入境事務所有警員暫停休假,並抽調內勤人員到前線單位工作,加開檢查櫃檯及維持秩序。與內地邊檢部門如珠海邊檢總站等聯繫,因應旅客流量採取分流措施。治安警會加派軍裝及便衣警員在本澳旅遊區及各街道巡邏,加強打擊扒竊犯罪。警方亦需加派交通警員在繁忙路段指揮及疏導交通。

近年來,假期本澳出入境口岸壓力大增,各旅遊景區人頭湧湧。遊客普遍反映假期來澳旅遊口岸擠迫、搭車和找酒店房間難,影響遊覽意欲,希望改善。如今年春節,有到大三巴遊覽的香港旅客稱,感到非常擠擁,於碼頭輪候的士需半小時,且酒店房間昂貴。有內地旅客形容,景觀一帶寸步難行,又稱酒店房間價令人卻步,會即日往返。亦有台灣旅行團參加港澳節假遊,計劃來澳1天,認為澳門消費水準較高。

為此,旅遊局與多個團體在今年5.1前,推出《五一遊澳門餐飲指南》,提供5.1長假期營業的食肆名單及聯絡方式,方便旅客掌握食肆的營業訊息。旅遊局期望透過一系列措施,盡力體貼旅客的需要,優化旅遊服務質素。

旅遊業界則希望,有關方面應盡快提升各口岸通關能力,滿足廣珠城軌開通後不斷增加的旅客量。至於本澳酒店房間方面在增加供應同時,需進一步完善資訊發布和預訂安排。

近年假日經濟出現了轉型

自2000年正式實施“黃金周”休假制度至今,業已風風火火走過13個年頭了。閒暇時間的增多,大大豐富了國人的生活內容,使之在旅遊、餐飲、購物、健身、娛樂等諸多方面的消費欲望與現實可能在時空上有了保障,標誌著人們已能從單純追求物質消費需求漸變為對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多種嚮往。

應該說,推行黃金周長假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推動“假日經濟”,即通過旅遊和長假期間的集中式消費創造新的需求、推動經濟增長。因為,旅遊業是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又適逢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日益增長的大眾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而事實上,“黃金周”一路走來十餘載,旅遊和消費是其最突出的兩大特徵。然而,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對於“黃金周”這一新生事物而言,也概莫能外。由於黃金周在時間上過於集中,因而從其運行的結果上看,確實存在喜憂參半的形態。

黃金周裡人滿為患,旅遊線路幾乎全面火爆,旅行社和景區因接待能力有限而對撲面而至的旅遊熱浪無所適從。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敗興而歸,許多遊客花錢買罪受,旅行社也是叫苦不迭。集中出遊使景區遊客資源提前透支,挫傷了許多人日後出遊的積極性,也使“黃金周”的火爆與節後旅遊市場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不利於旅遊產業長期平穩的發展;黃金周的商品銷售量猛增,其實是近期內的集中消費,消費總量並未提高,使假日期間的供不應求與假日過後的供過於求形成強烈反差。同時,假日集中旅遊消費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造成企業生產環節與流通環節的脫節,加劇了企業硬軟體設施運營的經常性、穩定性與假日消費需求的突發性、爆炸性之間的矛盾,給企業安排生產經營帶來了困難;不少經營者視黃金周為“短期套利”之機,變相漲價,“逢節必漲”成了鐵律;有的則以“節日大拍賣”為幌子,將質次價高、質價不符的商品推向客人,欺詐消費者,昧著良心賺錢。長假裡,無論是旅遊消費、還是購物消費,被宰被騙,屢見不鮮。如此種種,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和旅遊業的長遠利益。

基於此,為破解人們在遠足、郊遊的出行上受困於交通瓶頸的障礙,專家學者提出了一個飽受爭議的設想,即取消黃金周,推行帶薪休假制,也就是除保留春節長假外,取消“五一”、“十一”5~7天的長假。雖然這個建議有所爭議,但國內假日經濟逐漸轉型的趨勢勢在必行。2007年國家發改委對法定節假日方案作了新的調整。調整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法定節假日總天數增加1天,即由10天增加到11天;春節放假3天不變,但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曆年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五一”節由3天調整為1天;“十一”國慶日放假3天不變;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與元旦一樣,各放假1天。同時,這些節日適逢雙休日,均可上移下錯,即春節、“十一”的3天假期與前後2個雙休日拼接,這樣,該兩節假期仍各為7天。新方案作調整後,2 “五一”法定假期由3天變為1天,加上上移下錯的2個雙休日,實為5天,這表明“五一”黃金周已被取消。

國務院於2009年12月1日頒發的《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中,已明確要“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去年,《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由國務院辦公廳頒佈實施。《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提出國民旅遊休閒發展目標:到2020年,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實,城鄉居民旅遊休閒消費水準大幅增長,國民休閒品質顯著提高,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國民旅遊休閒體系基本形成。

黃金周漸行漸遠,“假日經濟”已呈疲態之勢。儘管“假日經濟”不盡如人意的方方面面有許多,“假日經濟”的神話似乎還在延續。但“節假分離”和“彈性工作時間”的實施,人們有了多種選擇,為避開人流高峰期,時下部分享有年休假的人群在黃金周已不再湊熱鬧,而是在家“貓”著,將行程日期選擇在黃金周前後。實行彈性休假,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想什麼時候休就什麼時候休。這樣,打破了休閒時空上的不均衡而進入常態化,甚至有可能在不過多增加社會成本的情形下,由目前的“黃金周”演變成“黃金月”、“黃金季”,從而淡季不淡。人們有可供選擇的更靈活的休假方式,旅遊業向休閒式和度假式轉變。

帶薪休假其實質就是讓人們“積累假期、集中休閒、自由選擇、合理安排”。這一方式,將使國人的傳統假日生活方式發生顛覆性、根本性的轉變,從而改變“黃金周”統一制式所不可避免的鬧哄哄、亂糟糟、大呼隆式的出行、觀光、休閒、旅遊、購物等行為形態;帶薪休假使人們有了眾多可供選擇的個性化需求,集中式、強制性、一窩蜂的被動休閒將被安逸、悠閒、自由自在的度假小憩所替代;而帶薪休假的個性化,其實就是使假日消費群體有了時間差,形成大體均衡的消費時段和消費區域,化解集中休假所導致的諸多結構性矛盾。

促進 “休閒產業”乘勢而上

休假方式的改變,自然也令假日經濟產生了變化,學者大多認為,假日經濟轉型的一個根本路徑,就是“揚長避短”,通過發展“休閒經濟”來取代假日經濟,將更有利於各種消費資源的合理配置,破解假日集中消費導致的結構性矛盾,繼而促進休閒產業的健康發展。若此,則可憑藉“假日經濟”既有之勢,促進“休閒產業”的乘勢而上,用“休閒經濟”取代“假日經濟”,形成“假日有限、休閒無限”的新格局。

近年來我國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