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由國台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1屆兩岸關系研討會在福建平潭舉行(簡稱“平潭會議”),會議深入探討了如何在和平發展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的重大問題。適值大陸新老領導人在剛剛落幕的“兩會”上順利完成交接,兩岸關系處于新的歷史起點上,此次會議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會議概況
本次會議地址選平潭頗具深意。平潭是大陸距台灣最近的島區,距台灣新竹僅68海裏。其主島海壇島昔日是解放軍對台登陸作戰的演習地點與前進指揮中心,東南方的壇南灣海岸線曾是三軍聯合作戰演習基地。如今平潭成為兩岸同胞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綜合實驗區,變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平潭角色的轉變見証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在21日的歡迎晚宴上,主辦方特地以台灣虱目魚做為接待主菜,這種做法也是一個創舉。虱目魚一度在台滯銷,國台辦進行契作采購後重現生機,象徵著兩岸合作可以創造更多紅利。
來自海峽兩岸的130餘位人員出席了研討會。大陸方面除中共福建省委常委陳樺、福建省副省長倪嶽峰、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等與會外,還有42位學者出席會議,匯集了對台研究領域的專家和智囊。台灣方面有58位學者與會,藍營方面有和統會會長郭俊次、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中華日報董事長胡鴻仁、南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全教、原政治大學教授趙國材、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戚嘉林等;綠營方面則有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前扁辦主任陳淞山以及維新基金會學術顧問謝敏捷與研究員朱政騏、蔡沐霖等6人,後3者屬於民進党“天王”謝長廷系統。另外,港澳地區也有5位學者參會。
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穩步推進、全面發展”。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研討會開幕式上作了《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的重要講話,成為大會的指導性文件。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朱衛東、台灣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廈門大學台研院經濟所副所長唐永紅、台灣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杜紫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嚴安林、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等做了主題發言。主題發言主要圍繞對兩岸關系和平理論的探討、持續推進兩岸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具體的意見、促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的思路等三項議題進行。開幕式後,與會人員分成三組進行討論:第一組召集人是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餘克禮、台灣大學教授張亞中;第二組召集人是上海台研所所長俞新天、淡江大學教授王高成:第三組召集人是福建社科院台研所原所長吳能遠、東華大學教授朱景鵬。國台辦副主任兼海研中心主任孫亞夫在閉幕式上為研討會做了總結。23日,與會的學者、專家在平潭進行參訪。
政治內涵豐富
“平潭會議”是一次深刻的學術探討,與會的兩岸專家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就兩岸關系發展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對話和討論。此次會議更具有豐富的政治內涵,張志軍指出兩岸政策要穩中求進,其他學者也紛紛建言獻策,對兩岸關系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一是繼續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中共新老兩屆領導集體在“兩會”期間完成交接,對台工作負責人也相繼發生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和政協主席俞正聲接任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和副組長,張志軍接任國台辦主任,海協會的負責人也將發生變化。島內人士非常關注大陸未來的兩岸政策走向。張志軍對此明確指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不會改變,因為實踐証明這是一項成功的政策,過去五年是兩岸交流合作成果最豐碩、兩岸民眾得利最多、內耗最少、關系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張還通過引述鄧小平的話表態,“路子走對了,政策不會變,要變,也只會變得更好”。邵宗海也表示,台灣對兩岸和平發展其實是沒有意見的,民進黨也不會拒絕。楊開煌則從反面指出,當前仍然存在不利於兩岸和平發展的不利因素,應進一步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二是要穩步推動兩岸關系全面發展。當前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已經由初創階段邁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兩岸應當在經濟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政治、社會、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領域齊頭並進的格局。兩岸關系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雖然當前兩岸關系發展取得巨大成果,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否則現有的成果也可能得而復失。只有堅持不懈、繼續探索,不斷開拓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境界,才能繼續維持兩岸良性發展的局面。張志軍強調,我們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前提下,也要根據形勢的發展,提出新的思路,展現新的作為,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具體到今年的工作就是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朱衛東也認為,從長期角度看,現在兩岸和平發展只是處於中國統一的初級階段,在未來一年內,兩岸應有積極作為,穩中求進,全面發展。
三是努力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兩岸過去遵循“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發展相互關系。但這種發展只是一種片面的、淺層次的發展,是一種“只經不政”的發展,這種結構性的問題阻礙了兩岸關系繼續深化。可以說當前兩岸關系已經邁入了“深水區”,進入了“由易而難”、“由經而政”的新階段,只有積極進行政治對話,全面發展兩岸關系才能打破這種“瓶頸”。但由於各種因素,兩岸進行政治對話面臨重重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張志軍指出,由兩岸民間開始對話,是一條可行途徑,由兩岸智庫共同召開和平論壇進行研討,也是一個很好的倡議。孫亞夫指出,兩岸關系中的政治問題、政治關系的分歧存在是客觀的,雙方要繼續為解決政治難題創造條件,要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戚嘉林則提出,兩岸政治對話應與推動國族認同同步進行,融合台灣本土意識與祖國認同於一爐,傳承一個中國認知的正統性與合法性。
此外,綠營人士對兩岸關系的發展也各扡己見。郭正亮認為,大陸應面對台灣的現實情況,兩岸政治對話最終不可避免。陳淞山則敦促建立紅藍綠三方對話平臺。謝系人馬重點闡釋了謝長廷所提出的“憲法各表”理念。謝敏捷提出,對於兩岸“憲法”的重疊部分,可仿照1972年上海公報採用“同意不同意”(agree to disagree)的方式處理,“憲法各表”可以成為美陸台三方最大公約數。朱政騏認為,“憲法各表”可在兩岸兩部憲法架構上建立更有彈性、更有內涵、更豐富的政治基礎。
反響熱烈
“平潭會議”引發島內的高度關注,島內輿論對張志軍的個人形象大為贊賞,對其講話總體上表示認可;民進黨的保守與謝長廷的進取也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其一,認可張志軍及其講話,但對兩岸政治對話仍持保留態度。一是張志軍“首秀”獲認可。此次會議是張志軍履新後的首度亮相,張的開場白即是‘今天是我第五天上班,大家想接觸我,我也想和大家見面”,一下子拉近了與媒體的距離。張的講話嚴謹而不失風趣,談到兩岸關系應全面發展,張就生動地指出,“四輪驅動的越野車,總比兩輪驅動的車更能爬坡越障”。《聯合報》認為,張的形象,蘊斂而不張揚,真摯而不賣弄;政策觀點方面,善意而無霸氣,進取而不倒退,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臟榔評論道,張注重與各國媒體的溝通互動,可望開啟兩岸關系新局面。二是贊賞大陸堅持既有兩岸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和政協主席俞正聲都指出,我們將長期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具體執掌對台政策的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再次作出莊嚴承諾,無異是給台灣各界吃“定心丸”,島內輿論對此大加贊賞。《中央日報網絡報》指出,張志軍的講話有助於強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既遵循了中共所定的方向,也與台灣方面的期待相符,令人樂見和肯定。隙合早報網》認為,北京對台政策不但不會改變,且會做得更好。三是對兩岸政治對話仍持保留態度。台“陸委會”表示,兩岸政治議題的解決,並非短時間可處理。目前政治商談條件並不成熟,現階段兩岸逐步深化互信並擴大各項交流,務實處理攸關兩岸人民福祉議題,仍為當務之急。綠營則對兩岸政治對話抱有強烈警惕。蘇貞昌表示,大陸進行政治對話的目的就是併吞台灣。台聯党主席黃昆輝則稱,兩岸進行政治對話就是“投降的邀請函”。
其二,認為綠營在兩岸政策上更趨保守,但謝長廷仍將前行。一是綠營更趨保守。民進黨去年與會的兩人分別是代表蘇貞昌系的台灣員警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董立文以及代表蔡英文系的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時任民進黨發言人的羅致政,但今年他們全部缺席。輿論認為,台灣今年沒有選舉,兩岸政策的探索不會受到選舉因素或朝野惡鬥的幹擾,本來是民進党與中共展開交流的契機,但民進黨卻自我邊緣化,蘇、蔡寧願到東北亞或東南亞訪問,也不去解決關乎民進黨前途的兩岸政策調整問題,表明其在兩岸政策問題上仍然不能突破僵化觀念的束縛。二是謝長廷將繼續前行。謝此次派出3名代表與會,並指出“研究兩岸問題應該要直接與對岸交流”。參會的謝系人馬進一步闡釋了“憲法各表”的理念,距離理論突圍更近了一步。輿論普遍認為,謝在民進黨內再次搶占了兩岸議題的話語權和制高點,進一步確立其在民共交流中的舵手角色。相對于蘇、蔡在兩岸問題上無所作為,謝提升了自己的高度,為其將來引導甚至是主導民進黨政策轉型增加了政治資本。
(胡本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