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讓非本地生留澳不如吸引海外專才 與其讓非本地生留澳不如吸引海外專才

就在坊間對是否讓在澳門就讀的非本地生畢業後留澳工作而爭論激烈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有關澳門競爭力的幾個數據,卻無言地對這場爭論作出了註腳。其中,在全國參加評比的二百九十二個城市中,澳門的「綜合競爭力」從去年的第十三位升至今年的第十位,躋身「全國前十位」;而在分項競爭力上,澳門在「生態城市競爭力」中排在第一位;在「宜居城市競爭力」中排名第二。但是,在「知識競爭力」中的排名,卻是第七十六位,頗為滯後。也就是說,澳門的「綜合競爭力」名列前茅與「知識競爭力」排名嚴重滯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極為不對稱,並凸顯了澳門嚴重缺乏高端專業知識人才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澳門的「社會競爭力」排名前列,並非是全靠澳門自有的高端專業人才而營造出來,而是有著許多主客觀因素的支撐。其中當然既有澳門人自己的主觀努力,勤奮工作,籍著澳門因為「一國兩制」的特殊有利條件而創造勞動價值;但更多的卻是托賴於「非主觀努力」的因素,而是客觀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首先是得益於「一國兩制」方針,及澳門本身的法制尚可,具有內地許多城市所不能享有的制度優勢;又如,中央決定全國境內惟有澳門特區可以開賭,並以「個人遊」政策支持內地居民來澳遊樂,而促成了澳門人均GDP名列全國各省級行政區域第一的佳績;再如,中央傾盡全力維護及支持澳門的經濟發展和民生,幾乎把澳門當作是掌上明珠、心頭肉,雖然是「獅子開大口」但仍是要甚麼有甚麼,連供應澳門的副食品也是千挑萬揀,經過多道檢疫檢驗手續。冬春之交西江海水倒灌,澳門居民吃水困難時,中央主持壓鹹補淡,命令貴州天生橋水庫無償放水,成了全國省級行政區域中,全國人均GDP倒數第一的貴州省,無償支持全國人均GDP第一的澳門特區,而澳門特區卻未有適當回報的「不對稱」現象。另外,根據《澳門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區無須向中央繳稅,這與內地的財政收入分為國稅與地稅兩種,各地所徵收的稅項,有相當大的比例出必須繳交給中央。而澳門的財政收入主要是來自內地遊客的「進貢」,但因此而「富得流油」的澳門特區卻無需向中央繳稅,真的是羡煞內地各地的行政首長。這些,都並非使澳門人自己努力得來。

澳門在全國的城市中,「知識競爭力」的指標偏弱,這是明擺著的。實際上,不論是知識結構或是知識含量,澳門的官員和平民都比其他城市的同類群體明顯地處於下風。即使是公務員以至是政務官的知識含量,也有很大的差距。試看內地進行公務員入職考試時,許多博碩士也與「基本學歷要求」的學士們同擠一道窄門,就可知內地公務員的學歷知識基礎,比澳門特區的同行要高得多。而以內地官員在應對突發事件的作風及反應,與澳門特區同行的表現作比較,也顯出澳門特區官員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水平略輸一籌。

形成這種差距,既有歷史背景,也有現實原因。尤其是目前澳門缺乏專業競爭的現狀,由於在全球名列前茅的高就業率,使得一些勞動者缺乏競爭意識,不用為了尋求一分較好的工作而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中學生們畢業後就可找到一份收入不低的賭場工作,又何必那麼辛苦地再讀幾年大學,反正大學畢業後所從事的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收入可能還不如自己高。在這種「怪圈」態勢之下,也就更難提高澳門部分勞動者的專業知識水平。盡管也有不少人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但由於產業結構單一,未能提供適當的各種專業崗位,也嚴重地挫傷了他們繼續努力提高的積極性。

然而,澳門特區確實是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來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落實貫徹中央賦予澳門特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定位,就必須設法消除目前澳門「知識競爭力」與「綜合競爭力」嚴重不相稱的現象。因此,適當地吸收外來高端人才,確是有必要的。而特區政府當初的構思,是研究是否讓在澳門就讀的非本地學生畢業後,留澳就業。這本來是不少國家補充人才的慣常做法,但正因為一些澳門人安逸慣了,安於現狀,缺乏競爭意識,因而擔心將會危害自己的「競爭能力」。當然,外勞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不少失誤,也令部分澳門居民對此構思不放心。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澳門的整體專業知識水平,並補充某些高科技行業的人力資源空缺?看來,還需另闢蹊徑,就是在切實維護本地人就業權利的同時,可考慮引進海外專業人才。這不但是因為這些人所擁有的專才,是澳門人所沒有的,不會對澳門人構成「競爭威脅」,而且也因為他們已是專才,一到澳門就即可貢獻長才,而無需像留澳非本地畢業生那樣仍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才能成為專才,而這也正是不少澳門居民反對此構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引進海外專才可能會較少受到反對。

實際上,現在香港就引進了不少海外專才,由於他們本身就具有外國的居留權,而不會與國家的單程證政策相抵觸,更沒有與香港居民的就業權利形成損害,因而即使是明知其中有不少人是來自海峽兩岸的「官二代」,但就連是反應最激烈的民主派,也沒有表達反對意見。反而因為他們的專業,正是香港所缺乏及急需的,並沒有對香港勞動者造成競爭威脅,而持抱歡迎態度。

這個經驗,也可引入澳門。而按照澳門身份證制度的規定,這人取得澳門居留權,與直接從內地出來者,是有區別的,並不會引起澳門居民的反感。而且因為他們的專業不會對澳門居民的就業形成衝擊,他們包括金融等各方面的專業,都可以填補澳門居民所無的空缺,而會起到補強作用。

其實,從澳門大學的前身——東亞大學開學的那一天開始,澳門就已引進海外專業人才。其中一些其實是香港的「次一級」的人才,那就是未被香港各大專院校錄取的教職人員,來澳門尋求教職。現在將之「移植」到吸引海外人才,也是適宜。畢竟,澳門的各項條件,包括薪資水平、表現機會等,都不如香港,也就難以吸引到一流的海外人才來澳門,就只能是退而求之,爭取「次一級」的專業人才了。但這也是「錯有錯著」,可避免部分本地人產生恐慌及抵觸情緒,有利於維擊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