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大陸的兩岸政策

習近平主席全面接班後,大陸對台工作人事做了大幅調整。新人新政,大陸對台政策是否會有所更動?各方都十分關切。

從中共十八大報告涉台內容,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玥在乎潭舉行的第十一屆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的講話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鼇論壇會見蕭萬長先生時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約略可以觀察大陸對台的政策風向,那就是穩中求進、穩中求變、穩中避險。

穩中求進

穩中求進,就是在現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上,尋求深化、鞏固並開展。這一政策可以由下述大陸文件、領導人與相關官員的談話中看出。

首先,中共十八大報告申明確指出,大陸期待兩岸雙方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顯示大陸對台政策仍十分積極,持續強化各層面交流,新,等則是促進協商與制度建設.

其次,張志軍主任在平潭會議上。對大陸今的兩岸政策有較詳細的描繪.他肯定過去五年兩岸關係的改善發展,強調既有政策不變,要變,也只會變得更好。闡述大陸的兩岸政策有其一貫性,但也有開拓性、前瞻性,大陸有信心持續改善發展兩岸關係。現有和平發展的兩岸政策得到兩岸人民的支持所以穩步推進兩岸關係全面發展是今年對台工作的重心。

兩岸關係全面發展當然涵蓋各個層面,不過經貿還是目前的主軸,張志軍主任表示目前兩岸投保協議已經簽署並生效,服務貿易協議已經大致底定,即將簽署,金融合作也有新進展,至於貨物貿易、爭端解決兩項協議,爭取在年內完成。他希望提高兩岸經濟合作水平,推進雙向投資。呼籲臺灣提供公平環境;鼓勵兩岸企業合作,力造品牌,走向國際等。兩岸兩會互設綜合性辦事機構也應早日商談。經貿之外則希望強化兩岸全方位交流特別是人民間的交流,如旅遊、青年學生交流。相互擴大招生。加強兩岸文教交流,發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深化兩岸互信,並希望兩岸商簽文教與科技協議。

再次,在博鼇論壇中,習近平總書記會晤蕭萬長董事長時。提出了促進兩岸合作的“四點希望”,其中前三點,希望兩岸本著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加強兩岸經濟領域高層次對話和協調,共同推動經濟合作邁上新臺階;兩岸加快ECFA後續協議商談進程提高經濟合作制度水平等,都聚焦在經貿上、突出了穩中求進的政策特色.第四點,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涵蓋了較廣泛的層面,帶有政治色彩。

穩中求變

大陸雖然重視兩岸經貿、文教、人民交流所獲得的進展但並不以此為限。新一屆中共領導人上臺後,自然想有所作為與突破,那麼破解兩岸關係中的政治難題讓兩岸經由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自然是新一屆領導人當仁不讓的使命。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指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促進平等協商,加強制度建設: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這些文字都聚焦在兩岸政治議題上,突顯穩中求變的精神。

當然,大陸對台工作部門也非常清楚臺灣對開展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的抗拒,所以張志軍在平潭會議中說,兩岸關係中的政治難題。雖然困難.但應正視,不應人為設障.政治議題也可以先易後難,逐步建立共識。不妨由民間智庫、學者先行,在研討中相互瞭解,為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這是一條可行的辦法。

大陸雖然無法將臺灣強拉上桌.逼迫臺灣談兩岸政治議題。但大陸卻握有經貿與國際政治上的優勢。經貿上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已經積重難返,以2012年為例.臺灣全年貿易總額5718億美元,其中兩岸貿易占1689.6億美元,約為總額的30%。臺灣去年貿易順差303.8億美元但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卻為954億美元。換言之,如果沒有對大陸的巨額貿易順差,臺灣將有6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不能想像這對臺灣的經濟將構成何等的傷害。臺灣雖想分散市場,但先進經濟體市場都面臨程度不等的困難,東盟等開發中市場胃納又有限,大陸市場實無可替代。

就國際區域經濟整合而言,臺灣在東亞幾乎完全邊緣化,若沒有與大陸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就更孤立。臺灣如果想參加任何東亞多邊或雙邊的自由貿易協議安排,除了來自自身內部的阻力外,沒有大陸同意也很難過關。臺灣所以看重博鼇論壇,就是想藉此平臺會見大陸新領導人,獲得大陸在這方面的奧援。

蕭萬長在“習蕭會“時提出鞏固互信、堅定向前、務實開展、深化合作的主張,目的在導引出臺灣希望在區域整合吋不要缺席,臺灣在區域經濟產業鏈中有其角色,“臺灣加人是資產不是負債,”希望大陸和臺灣相互溝通協調,具體找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蕭萬長還提出兩岸應共同面對全球局勢、共同構築兩岸願景及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三項主張,以強化其訴求。

習近平總書記當然明白蕭萬長談話的深意,回應兩岸可適時、務實探討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表達了大陸在此問題上的善意和誠意。試想兩岸如果不進行政治對話與協商,又如何找得出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

對照習近平多次提及中國夢、中華民族復興、兩岸都是一家人,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會考慮臺灣同胞需求與利益,只要兩岸凡事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考慮,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等重要談話,弦外之音請晰可聞,那就是希望臺灣當局站穩一個中國的立場,能夠採取積極的措施。與大陸一道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

臺灣想延續以前經驗臺灣開票,大陸買單,跳過兩岸政治談判,但是那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為自身經濟利益著想,臺灣實在不能無限期推遲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更何況無論是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或簽署和平協議,既司保障台海安全,也非馬上接受兩岸統一,臺灣實在不應過度疑慮。

穩中避險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大陸的擔憂有二一是國民黨兩岸政策僵化,“只要不紿”;立場偏差,想將維持兩岸現狀水久化;認同搖擺,甚至綠化。加之馬英九連任後,施政成績每況愈下,兩岸政策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之說一度甚囂塵上,但截至目前仍一成未變,難以期待。

二是大陸擔心如果臺灣政黨再度輪替,兩岸關係將面臨倒退。大陸希望轉化民進黨,影響其在兩岸關係上的立場,當然就得與民進黨來往。中共十八大報告針對此一問題特別指出:臺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最近幾年,無論是海研中心或社科院台研所、台聯、台研會舉辦的研討會。乃至於地方研究機構舉辦的研討會都可以看見綠營學者的身影.但是即使這些被認為在兩岸關係上立場較為開放的綠營人士,多半仍持“台獨”立場。會中也仍是各說各話,交集極少。

民進黨內有謝長廷等人考慮調整兩岸政策,提出相關主張與論述。但是謝長廷所提的主張卻搞錯了推銷對象。向大陸推銷“憲法各表”等同是推銷另一個版本的“兩國論”。如果向大陸推銷“憲法共識”,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大陸或許會感興趣。

有些學者認為,如果臺灣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前途未蔔,甚至可能出現倒退,所以大陸當然就擔心對臺灣的許多要求可能“易放難收“.因此,大陸對於臺灣要求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或是參與非政治性多邊國際組織活動,當然不得不慎之又慎。筆者以為,在“一中框架”、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家”等主張沒有得到臺灣朝野政黨公開明確表態接受前,很難打消大陸的擔心和疑慮。

大陸對台政策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為此大局,大陸可以對台讓利,以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融洽兩岸同胞情感。而臺灣的大陸政策主軸卻是拒統,在此前提下,以開放交流換取大陸經濟讓利、“外交”開門,兼收“安全”紅利。臺灣當局的消極,使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穩定性自然不足。

兩岸既已啟動交流。這扇門就不可能再完全關閉。兩岸人民都從交流中得利,也不會允許兩岸關係大幅後退。但是兩岸關係要向前推展,特別是向政治對話協商與制度化推展,臺灣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需要改變目前僵化的思維與作法.對此,讓我們拭目以待!

(張麟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