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輿論“屌絲化”是禍是福?

6月7日傍晚,廈門發生駭人聽聞的公交車縱火案,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傷。其中一名死者陳水總是縱火疑犯,警方在其家中查獲遺書,證實陳水總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觀厭世,而洩憤縱火。

這起事件自然引發網絡熱議,鋪天蓋地的新聞跟帖評論概括起來大致三類:最多的一類認為政府對弱勢群體關心不夠引發悲劇,責任在政府;第二類認為陳有再多冤屈也不應殃及無辜百姓,要洩憤也要找政府;第三類是懷疑論,這麼快就破案了?陳水總是不是替死鬼?

對這起事件的網絡評論可謂當前中國網評“屌絲化”趨向的一個樣本。有個形象的比喻說,不少網民把政府當男朋友:(1)你怎麼都不管我?(2)要你管我?!(3)你給我個解釋!(4)你不要解釋,我不聽我不聽你說的都是騙人的!(5)看看人家的男朋友!

90後開始活躍網絡輿論空間

中國的網絡覆蓋率不及發達國家,但網民借助網絡對時事發表評論的熱情,或者說網絡輿論在社會輿論中的比重卻高過發達國家。網絡因為容量大、自由度高,成為普通百姓發聲的主陣地。

中國網絡輿論陣地主要包括網民在各類論壇的發帖、跟帖;博客、微博發聲(“意見領袖”的博客、微博尤為突出);各類新聞網站的跟帖評論。特別是新聞跟帖,由於最貼近時事,特別受到關注,不少網民看評論的興趣多過看新聞本身。以至於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國際媒體報道中國新聞時,大量選取網絡評論作為報道的一部分。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但網民不等同於“輿情製造者”,大部分網民上網都是忙裡偷閑以瀏覽信息、交友聊天、娛樂遊戲、網購為主,對於各類時事評論“圍觀”、“潛水”多,評論少,熱衷於跟帖評論的網民只是少數。

一般認為,網絡輿論的活躍者以青年人、草根階層(弱勢群體)為主,兩者有相當重疊,以“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為主要特徵,他們有更多的宣洩需求。《2012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認為,2012年,600萬“90後”大學畢業生開始走出校園,成為網絡輿論生力軍。

與“公共知識分子”雄踞新浪微博和思想文化類網站不同,草根網民以“屌絲”自嘲,表達出對社會發展機會不均的“集體焦慮”。媒體報道說,陳水總也樂於利用網絡維權,6月6日連發12篇微博,對廈門警方未給他變更出生日期表達不滿,並以“屌絲”口吻自稱“草民”。

網絡輿論“三仇”心理蔓延

近年來,中國新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衝擊著傳統媒體的話語壟斷權,碎片化的網絡輿論逐漸成為重要輿論力量。網絡辯論更注重立場而不是真相。大多網民會自動站在草根一邊,形成簡單的標簽式判斷標准:“民都是對的,政府都是錯的,官員都是貪的,有錢人都是壞的”,乃至“仇官、仇富、仇強勢群體”的“三仇”心理蔓延。

負面輿論壓倒正面輿論是當前中國網評的主要特徵。如“河北29歲縣長3年4次升遷”的事件,多網友稱都想知道事情的原委,但認為人事上腐敗是必然,這些人都是有後台的,家裡有門路的,而此時幹部的真正能力卻被忽略。當參與製造網絡輿論的人群“自動站隊”,不同意見往往遭到圍剿、攻擊,所以有不同看法的不願參與相關評論,容易形成“一面倒”的負面輿論場。

網民作判斷、下結論,往往僅憑個人好惡和直觀感受發洩,不講究起碼的思維邏輯,在表達方式上也呈現出偏激、粗俗的傾向。《中國青年報》分析微博輿情時認為,網友經常Listen half(聽一半),understand quarter(理解四分之一),think zero(零思考),卻做出了react double(雙倍反應)。

網絡輿論經常呈現對正統思想觀念、主流意識形態的逆反心理,對政府政策、官方言論、主流觀點、社會精英、富裕人群統統持懷疑態度,懷排斥心理,寧信其錯,不信其對,寧信其壞,不信其好;一些有違社會公德的人和事,在網上不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

網絡輿論負能量不容小覷

由於網絡是隱身的,許多人在網上發表意見時信馬由、毫無顧忌,與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強烈反差。今年4月發生在上海復旦大學的舍友投毒案嫌犯林某喜歡在網絡空間“鬥狠”,但在現實中卻是個不善交際、比較自卑的人。

分析人士指,中國目前的確存在底層向上流動不暢、就業市場與年輕一代的期待有差距、房價等生活成本較高、社會機會不均等問題,但中國畢竟在發展,而個人實現價值也必須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如果草根網民通過網絡“集體暗示”,將自己的處境歸結為家庭條件差、長相身材不好,“我爸不是李剛”;把成功者的成功因素簡單歸結為“高富帥、富二代、潛規則”等,而忽視自身努力因素,只會徒增怨氣,對個人、對社會發展無益。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網絡輿論氛圍會影響參與人的價值判斷,在特定的現實條件下,來自網絡的負面情緒可能釀成社會悲劇。廈門公交縱火案、復旦投毒案都是例子。

網絡輿論究竟多大程度上反映民意,中國專家學者還有不同看法,但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對來自社會底層的網絡聲音不能無視,有些相當於提前拉響的“社會警報”,政府須對合理的呼聲及時回應,疏導負面情緒,這對於維護社會安定、穩定是十分重要。

( 雍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