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仍將固守「積極管理」兩岸政策

民進黨第三場「華山會議」於前日舉行,主題為《如何因應「中國因素」在台灣》。除由民進黨中央民調中心主任吳祥榮以「中國對台灣的影響」為題進行民調分析之外,還邀請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前「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香港民運人士劉家儀、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守護台灣民主平臺成員張穀銘等人作引言發言,從法政、經貿、媒體、學術交流、以及香港經驗等各個面向,探討「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影響,以期透過討論過程,凝聚共識以提出因應策略。若干工商、政治團體代表也出席並發表來意見。盡管在這些引言及發言中,都談到了中國因素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但主持會議的遊錫堃在結語時所說的必須對抗「中國因素」對台灣的侵蝕與破壞,因而在兩岸交流必須遵守「不得傷害台灣主權和安全」,及「開放交流後必須有管理機制」等三項原則,就是陳水扁當政時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翻版,因而由此可見,民進黨內的對大陸政策,仍將是處於「地方執政縣市熱,黨中央及高層冷」的境況。

本來,民進黨邀請劉德勳到會作引言演講,還有一定程度的誠意。這是因為,劉德勳在「陸委會」工作了二十年,長期出任過法政處長,並在陳水扁、馬英九兩朝內出任過「副主委」兼發言人,還曾任過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直接或間接主持過兩岸談判的實質業務,因而對中國大陸事務及兩岸交流、談判事務十分熟悉。而他所作的題為《就兩岸交流看「中國大陸因素」》引言發言,對兩岸交流的發展態勢及出現的正負面現象,有贊有彈,實事求是。而其他一些作引言發言人士的談話,也較為務實中肯。因此,初時是給了外人一個民進黨中央願意務實地探討「中國因素」在兩岸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並設法從正面尋找因應之道,以利於民進黨「縮短最後一裏路」,調整黨的兩岸政策,爭取在未來的選舉中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並在勝選後得以繼續保持現時的兩岸交流活絡態勢,以利於創造是國民黨更佳的政績。

但事實並非如此。首先就是在邀請香港人士作「中國因素」的影響的引言時,找到的是並沒有與內地進行交流的實踐,甚至可能是連內地也不能踏足的「民運人士」,其所能提供給民進黨參考的「交流經驗」,就將會是帶有誤導性質的,對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並不具正面意義。實際上,從劉家儀的引言發言的題目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從溫水煮蛙到烈火烤蛙》來看,就充滿了偏見。以這樣並不實事求是的「論述」來作宣介,「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會議主持者遊錫堃在作結語時的談話內容,更是令人不敢恭維。如果只是他個人的觀點的話,尚算是民進黨內「百家爭鳴」的自由多元政治文化的反映;但倘是由於黨主席蘇貞昌出訪泰國,而臨時委託他主持會議的話,他的這篇發言,就絕對不是他的個人言論,而是黨中央的意思。實際上,在這樣的場合,作為主持者的講話也不可能會是「一家之言」,而是其發言稿經由中央核心人物審核,亦即是代表黨中央的思路。而由於他是民進黨中常委,在籌組「中國事務委員會」的過程中,及在「救扁」、黨內初選制度等重大議題上也與蘇貞昌同聲同氣,因而已與蘇貞昌一道,被視為「連體人」。實際上,他所帶領的「遊系」,也已被視為與「蘇系」、「扁系」合流。因此,當日他所說的為了對抗「中國因素」對台灣的「侵蝕與破壞」,兩岸交流必須遵守下列三項原則:一、不得傷害台灣「主權」和安全;二、交流協商必須符合民主程序與透明化,包括利益迴避、國會聽證與審查;三、開放交流後必須有管理機制,包括登記、統計、獎懲規定、定期檢討等。很可能就是源於黨中央的思路,至少也是與黨主席蘇貞昌的「共同語言」。

其實,這「三項原則」也並不是什麼「新鮮蘿蔔皮」,簡直就是陳水扁當年推出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翻版。實際上,其中的「不得傷害台灣主權和安全」,交流協商必須經過「國會」聽證與審查,開放交流後必須有管理機制等,就與當年實施「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時的配套機制措施,如強化重大投資案件事前審查機制,對超過一定金額以上或敏感科技有關產業之重大投資案件,除依現行項目審查程序辦理外,應先進行政策面審查;對企業財務計劃、技術移轉、輸出設備、在台相對投資等要項,必須提送「經濟部」投審會開會審查;對重大農業投資及技術輸出加強查處,加強查處重大農業投資及技術品種外流違規案件、推動兩岸漁業勞務協商事宜,以及蒐集農特產品遭搶注商標相關信息,建立個案處理機制等,在思路上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使人想到了當年遊錫堃出任民進黨主席時,不顧黨的「總統」參選人謝長廷等人的強烈反對,強要推出《正常國家決議文》的意識形態和心理。這個《正常國家決議文》維持了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基調,繼續鼓吹「正名制憲」和「入聯公投」,聲稱要「早日完成台灣正名」、「應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早日完成製定新憲法」,並稱「在適當的時機舉行公投」,從而將「公投」與「制憲」和「入聯」連接在一起,目標就是要「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

此後,遊錫堃就將《正常國家決議文》當作是自己的功勞,經常喋喋不休。這也難怪,本來,按照「後法優於前法」的立法原則,《正常國家決議文》已經取代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但可能黨內多數人認為《正常國家決議文》的「獨」性過於強烈,不利於民進黨的發展及選情,因而對之視而不見,仍在奉行及談論《台灣前途決議文》,如蘇貞昌、蔡英文都是聲稱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基調是《台灣前途決議文》。這當然是令到《正常國家決議文》的原創者遊錫堃很不爽,一直仍在堅持《正常國家決議文》才是民進黨的兩岸關係主調。實際上,就在民進黨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時,遊錫堃仍然主張兩岸交流應是在在不違背《台灣前途決議文》與《正常國家決議文》的前提下,進行對中國政策的研究與檢討。

既然民進黨仍然固守「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式的大陸政策思維,那就難怪,儘管馬英九的民意如此低迷,但民進黨也並沒有隨之上升。倘民進黨在兩岸政策方面仍然抱殘守缺,就不是其所標榜的「民主進步」,而是「退步」,至少也是「固步」,無法邁開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