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為何首提台灣問題處於可控狀態?

在炎黃子孫都正在歡度中秋之際,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卻風塵僕僕,首次以外交部長身份前往美國進行訪問,並將出席聯合國大會。王毅在華盛頓期間,先後會見了拜登副總統和國務卿克裏,並就敘利亞、朝鮮、美國對台軍售、釣魚島、南海爭端、海事安全、網絡安全及知識產權等廣泛的議題展開了討論。王毅在談到台灣問題時,首次使用了「台灣問題處在可控的狀態之內」一詞,使人感到興趣。

由於王毅曾任中國駐日本大使,是國內少有的日本問題專家;更由於王毅曾任整整五年的國台辦主任,是中國外交系統中最為熟悉台灣事務,而且也最能將外交事務與台灣事務緊密融合的外交高官,因而他在與美國政要談及涉台外交及美國對台軍售,以及釣魚島等問題時,也就最為精闢準確。不過,「台灣問題處於可控的狀態之內」,卻是中美建交三十多年來,中國外交語言中的首次使用,因而也就使人感到新鮮奇特。

倘若王毅現在仍是國台辦主任,他說這番話,可能會被人解讀為集中於針對目前台灣島內的「馬王政爭」,及由此引發的各種可能會影響及妨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負面因素,包括近期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法在其餘明年元旦正式生效之前,完成「立法院」的審議程序,未來的二零一六年「總統」大選會否再次發生「政黨輪替」等;當然更有民進黨對兩岸兩會所簽署的協議進行杯葛等事態,信心滿滿地指出,不管台灣政局發生甚麼樣的變化,北京都將牢牢掌握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導權,也不會因為台灣政局的變化而影響北京的對台政策的一貫性和穩定性。

但王毅現在是外交部長,因而人們在琢磨此語的針對對象及內涵時,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中國涉台外交尤其是中美之間的台灣事務方面去。尤其是王毅過去在國台辦主任任內,就曾數次訪美,與美國官方和學界談論探討台灣問題;而現在他作為外交部長,在訪美時就更是必會與美方深入討論中美關係中的台灣事務,或是台灣問題的涉美事務。而其中,又必以美國對台軍售為重點問題。而王毅的「台灣問題處在可控的狀態之內」之說,估計是經過討論交涉,中美關係中涉台事務仍然存在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其中的美國對台軍售問題,已經得到了適當的控制,將會在一段時間內,處於中國「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境況,至少是不會氾濫惡化下去。

實際上,台灣問題向來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和最困難的關鍵問題,而美國對台軍售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三個《中美聯合公報》都有談到台灣問題,其中的《八‧一七公報》還是專門為台灣問題尤其是美國對台軍售問題而進行談判並簽署。因此,王毅「台灣問題處在可控的狀態之內」此語,顯然是對中美兩國關係中的涉台事務尤其是美國對台軍售而言,有著強烈的針對性和明確的指向性。

從當代中國歷史及現實看,之所以存在著台灣問題,就是因為美國干涉中國內戰所致。中國至今仍未能實現領土的完全統一,主要的外交阻力就是來自美國,而且重點又是表現在政治和軍事兩個領域。中美建交後,雖然結束了長期的不正常狀態,但台灣問題仍是中美關係的矛盾焦點,其中集中體現在《與台灣關係法》,不但是有多處內容違背《中美建交公報》,包括承認台灣是超政治實體,給美國提供類似國家的領事關係待遇,嚴重損害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基礎,而且還聲稱要保護台灣,繼續給台灣提供「防禦物資」和「防禦服務」,亦即是繼續對台軍售,及協防台灣,這就為後來兩國關係的發展製造了一個嚴重的障礙。因此,美國不但屢屢違反《八‧一七公報》,向台灣出售先進武器,而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多次出動軍事力量干涉中國內政,甚至派出艦母群到台灣外海,為台灣當局破壞兩岸關係的行為「保駕護航」,使得台海形勢出現中美軍事對抗的險象。

直到陳水扁大搞「台獨」分裂活動,踏破了美國的「紅線」,美國才轉為向台灣施壓,形成「中美共治」的新態勢。但是,也僅只是在政治範疇而已;而在軍事範疇領域,尤其是在對台軍售方面,美國卻絲毫沒有放慢手腳,相反還變本加厲,在「質」方面突破了《八‧一七公報》所確定的只限於防禦性武器,及其性能不能超過《公報》簽署時的水平的規定。馬英九上臺後,除了是在兩岸關係領域上,作出了與陳水扁的「台獨」分裂路線完全不同的「不統不獨不武」承諾,讓美國完全放下心來之外,也在對外事務上實行「外交休兵」,使得台海局勢大為緩和,美國才轉為較少在政治領域干涉台灣事務,但仍向台灣出售高端武器,沒有執行《八‧一七公報》。當時出任國台辦主任的王毅,就曾多次就美國對台軍售提出交涉,並親自赴美傳達中方的關切。

直至去年二月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美,兩國關係才開始轉向積極、全面、建設性發展,並逐漸就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達成共識。今年三月十四日,在習近平主席應約與奧巴馬總統通電話時,奧巴馬表示將「繼續推動美中關係沿著正確的方向穩定向前發展,努力構建基於健康競爭,而非戰略博弈的新型大國關係」;而習近平則強調「相互尊重、擴大合作,走出一條新型大國關係之路」。清楚顯示了兩國形成都充分認識到,儘管兩國存在很大差異,也有不少分歧,但在當前兩國發展的重大轉折面前,兩國更有著重大的共同利益。正是在這一基礎上,促使奧巴馬政府接受了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理念,並且開始了與中國的共同努力。為此,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分量減輕,對中美關係的幹擾也逐漸減少。

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今年八月訪美時,國防部外辦主任關友飛曾透露,「奧習加州農莊會」和常萬全訪美時,中方都提議,如果美國停止對台軍售,中方可考慮調整對台軍事部署;中方還建議雙方組成工作組,討論如何解決對台軍售、美機抵近偵察、歧視性法律等妨礙兩軍關係發展的三大問題。儘管後來美國官員和學者均聲稱美國對台軍售政策並沒有改變,但卻沒有否定中美雙方確曾觸及了這個核心問題。

而美國國務卿克裏今次在與王毅的會談中也瑞調,美中建立新型關係要基於務實合作,建設性管控分歧,避免落入彼此視為戰略對手的陷阱。新型關係重要的內容是,雙方要承諾接觸,就敏感問題,特別是那些有分歧、可能因誤解導致誤判的問題展開坦誠討論。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王毅所說的「台灣問題處在可控的狀態之內」,在廣義上當然是指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但也不排除在狹義上的美國對台軍售問題,美國已有新的認識。尤其是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使得台海局勢持續緩和,解放軍已經減輕了「對台獨動武」的戒備,美國也就缺乏了向台灣出售先進武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而這也為美國能從台海事務中騰出手來,集中精力處理其他更具戰略性意義的事務,如朝核、敘利亞事態等。因此,這有可能會導致美國調整對台軍售政策,在照顧美國軍火商利益的同時,逐步減少數量尤其是不再提升品質。只要不是進攻性武器,及品質上沒有超過已有的水平,就是「雖不滿意,但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