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稱「郁琦主委」才是親切平等體現

北京日前舉行的紀念習仲勛百年誕辰座談會,邀請了幾乎所有的開國元老的在世遺孀及後人出席,即使是薄一波的後人,亦即薄熙來的兄弟,也受到了邀請(惟據說沒有出席)。「紅二代」們歡欣雀躍,紛紛要求出席,但由於座位有限,每家只能出一個人。在座談會開始前,「紅二代」們在見到習近平時,都以「近平」的親切稱呼,向兒時的玩耍夥伴習近平打招呼,會場上「近平」之聲此起彼落。習近平也親切地和他們逐一握手,連聲道謝。

此一感人場景,使人聯想起不久前在博鰲論壇會場上實現的「張王會」。許多台灣媒體都報導,說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會面時「互稱官銜」,並指出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邁出的一大步,喻示著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政權」,因而為實現「習馬會」進行了有益的試探摸索。但張志軍與王郁琦在會面時究竟如何「互稱」法,則可能是在場的媒體距離兩人較遠,聽不清楚,因而有多種報導寫法。有說是「張主任」VS「王主委」的,也有更多的寫成了「張主任」VS「郁琦主委」。至於後一種說法,引來某些台灣名咀的嘲諷,認為「陸委會」精心策劃一場,更抱有高度的期待,但竟然換來這一「去掉了姓」的稱呼,不太尊重。

但如果將張志軍在首次與王郁琦會面時的稱呼,只提其名不提其姓,與「紅二代」們在久未謀面之下再與習近平會面時,也都是稱呼「近平」,而不是「習總書記」或「習總」、「習同志」;以至是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中共在天安門廣場進行閱兵之後,是首都各界群眾的遊行,在大學生的遊行隊伍中,突然打出一幅「小平,你好」的橫幅,感動了多少人,也喊出了廣大民眾的心聲。這一聲「小平」、「近平」,就是充滿了親切的意味,絕對沒有「不太尊重」的意思。這既符合官場慣例,也符合民間習慣。因此,張志軍稱呼王郁琦為「郁琦主委」,同樣也是要表達親切的意思,再加上官銜,就更是兌現了「陸委會」與國台辦在事前溝通聯絡時,國台辦所作出的「互稱官銜」的承諾。這是充滿了誠意加誠信的稱呼,而且更重要的是,既承認了王郁琦的官銜,等於是承認了台灣地區的「治權」地位,又把王郁琦視為自己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事業中的「夥伴」。這又何有「不太尊重」之哉?

這比第六次「陳江會」後,時任海協會會長的陳雲林與當時的「陸委會」賴幸媛會面時,陳雲林是直呼「幸媛」,更有意義。因為受限於當時的時空背景,陳雲林尚未能稱呼賴幸媛為「主委」,但也不能再次採用在馬英九接見陳雲林時,陳雲林所使用,卻在時候受到廣泛負面評議的「您」,因而只能是以「幸媛」稱之。在當時的氛圍之下,直呼其名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不像張志軍直呼王郁琦之名,就像「紅二代」稱呼習近平為「近平」那樣,帶有親切的意涵。再加上稱呼了王郁琦的官銜,那就更是「功德完滿」了。

個別台灣名嘴之所以對張志軍與王郁琦會面時只稱呼其名字的做法,有偏向負面的見解,顯然是不理解中共官場的習慣。實際上,從大量的回憶錄和接近紀實性的電影如《大決戰》等來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共高層領導人之間的稱呼,除毛澤東、朱德是分別被稱為「主席」、「朱總」或「總司令」之外,其他各人都只以名字相稱,如毛澤東就稱周恩來為「恩來」等,而從來不稱其姓,也省了一個「同志」,反而顯得親切自然,親密無間。

直到現在,在大陸官場上也還保留著這樣的習慣。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中下級幹部,在平級領導人、負責人之間也是互稱名字,很少加上「市長」、「書記」的官銜;也很少使用姓氏,即使有也是冠以「老」字。而領導人在圈閱文件後,批示給其他領導人批閱時,在批示中的稱呼也是「名字+同志」。這已是習慣成自然,甚至是成為一種範式。反而是下級見上級,或下級呈送上級的請示報告,才使用「姓+官銜」的方式。

因此,張志軍稱王郁琦為「郁琦主委」,顯然是經過一番審慎研究後才決定的,既要體現承認其官銜的最新政策態度,又能反映張志軍是以「親切、平等」的態度來與王郁琦會面。試想一下,倘若張志軍稱呼的是「王主委」,雖然確能體現「互不否認治權」的政治立場,但卻是採用了制式化的稱呼,冷冰冰的,完全無法表達「親切」的熱情推動,多沒意思。當然,張志軍直呼王郁琦其名,也有可能是他在國台辦工作中,平時與其同事打招呼方式的自然習慣,就如中共官場上同事之間往往互呼其名那樣。實際上,筆者就曾親耳聽過王毅稱呼孫亞夫為「亞夫」。

何況,倘若張志軍對王郁琦的稱呼是用姓,可能會有若干姓「王」的主委、部長或其他職銜人員。當時現場就有不少人姓「王」,包括媒體。反而是名字,帶有一定的「個性」,如「郁琦」,雖然也有重名者,但卻不多,就更顯得這個用名的稱呼的「專門適用性」。因而稱呼王郁琦的名字,就比稱呼其姓更顯得「專為閣下一人而定做」,何況還加上了官銜。

因此,張志軍的這一稱呼是比「王主委」具有更高的誠意和善意。如是「王主委」,就是硬綁綁的,只是「行禮如儀」而已,欠缺了親切感;而「郁琦主委」,不但是承認了王郁琦的官方身份及其背後的「陸委會」的政權地位,而且還凸出了親切感,兩人是一對合作的夥伴,就像中共官場上的同事那麼。

這就反襯了「陸委會」這邊的考慮不週了。當然,這與「陸委會」中人仍未能全然熟悉掌握中共官場上的稱呼習慣有關。但如果「陸委會」能以陳雲林一聲「幸媛」中悟出甚麼,也能充分瞭解中共官場的稱呼習慣,王郁琦能以「志軍主任」來VS張志軍的「郁琦主委」,可能會使得北京更感覺到台灣尋求「互不否認治權」的誠意。不是說,在「張王會」前,「陸委會」曾與國台辦直接溝通聯絡過的嗎?為何卻連「張王會」中,最主要的「互稱官銜」這一關節點,在幕僚作業上也忽略了這一點,沒有打聽張志軍對王郁琦的具體稱呼是什麼?這也怪國台辦沒有向「陸委會」說清楚。因此,使得這個「張主任」之稱,與「郁琦主委」相比,就顯得給「比下去」了。試想一下,倘若那些「紅二代」稱謂習近平為「習總書記」,那就太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