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連會」共同願景將三進國民黨政策綱領

原定於 九月二十九日 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已決定延期於十一月十日在台中港區綜合體育館召開。國民黨中央對「十九全」籌備幕僚作業中的重要議題草案,包括了《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草案)》,將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提交「十九全」通過。該規範未來四年國民黨政策方向的「政策綱領(草案)」,共開列了十大項綱領,以「強化經濟動能,健全財政金融」打頭陣,「扶助弱勢族群,建立安和社會」緊隨其後,折射了國民黨急於襄助馬政府以拼經濟及關顧弱勢族群的手段和政績,挽回人心,爭取實現國民黨長期執政的願景。在這份「政策綱領(草案)」中,兩岸關係也佔據了重要位置,並單獨成為一項政策綱領,就是第七項的「創造兩岸互利,開展互惠關係」,並分為八個小項。其中第一小項就是「落實二零零五年『連胡五項共同願景』,持續推動兩岸交流,促進臺海永久和平」。其餘各小項則是:二、推動兩岸「ECFA」後續協商與海基海協兩會互設辦事處,實現兩岸互利共榮。三、促進兩岸藝文交流,推動簽署兩岸文化協議,共創中華文化新局。四、停止兩岸外交惡鬥,促進兩岸共同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五、加強兩岸司法互助機制,落實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保障人民安全及提升人民權益。六、推動兩岸環保、綠能技術之交流合作及新能源之開發,協力因應未來能源需求之議題,及調適氣候變遷之影響。七、兩岸就周邊海域之資源開發及生態維護展開交流合作,促進海洋資源之永續利用。八、推動兩岸金融往來合作,發展兩岸特色之金融業務。

這是國民黨第三度將「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五項工作任務,列為其政策綱領。第一次是在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開列了五項新任務之後,在當年八月十九日召開的「十七全」上,經過卸任黨主席連戰與新任黨主席馬英九的共同努力,並經「十七全」全體代表審議同意,將其納入了國民黨的政策綱領。與此同時,作為「胡連會」先頭部隊的「陳江會」所達成的「十二項共識」,也列入了黨的政策綱領。在連戰的建議之下,大會在發給每位黨代表的資料袋中,還特別加入了三項禮物──《歷史的轉捩點──連戰大陸行》一書,由以「連震東文教基金會」名義贈送,連方瑀著的《半世紀的相逢──兩岸和平之旅》一書,及由國民黨文傳會印製的《和平之旅》小冊子。第二次是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七日 舉行的「十八全」,同樣也將「胡連會五項願景」寫進了黨的政策綱領。  在「十七全」召開後,國民黨由於仍是在野黨,因而只能執行「胡連會五項共同願景」中的第五項——「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透過國共兩黨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尤其是國共兩岸領袖的定期會晤,每年都舉行「國共論壇」,進行有關改善兩岸關係議題的研討,舉行有關兩岸同胞切身利益議題的磋商等,  為二零零八年國民黨的重新執政,及馬英九就職後迅速恢復海峽兩會的協商,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馬英九於 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日 開始了其第一個「總統」任期,果然認真執行已被納入國民黨政策綱領的「胡連會五項共同願景」。但由於他的眼睛緊盯著謝長廷手中的五百多萬張選票,希望能做「全民總統」,並擔心基本盤選票會流失,因而只是落實了其第一項的「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及第三項的「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而不敢啟動第二項的「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和第四項的「進協商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不過,他也提出了「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政策路線,並在軍事領域上也表現了一定的善意。

前年十月間,正在「總統」選舉中爭取連任的馬英九,在南部競選過程中得知其對手蔡英文在訪問美國時,私下表態將會與大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擔心自己手中的「獨門優勢」將會被奪走,因而從救災前線的南部趕回台北,在匆忙中舉行記者會,發表其「黃金十年」競選政綱的最後一部分,推出未來十年內倘條成熟不排除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但當遇到「台獨」基本教義派反彈後,卻又「缩」了回去,改口聲稱必須將之付諸「公投」。因此,馬英九在其第二個「總統」任期開始之後,又再回复到其第一個任期過程中「只經不政」故態。

現在,馬英九的任期只剩下兩年多,但其民意支持度竟然跌破兩位數,而從內外環境及其個人的能力和魄力看,未必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全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從而實現其「建立歷史地位」的雄心壯志,那就只能是盡地一博了。何況,他的「總統」任期即將過半,也已不再存在「影響連任」的問題。反正是已經無所顧忌,而且他的民意支持度已跌到谷底,有如烏龜,伸首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那就不如乾脆伸頭,或許還有生機,推動落實「胡連會五項共同願景」中的第二項和第四項,或許還會有從谷底反彈的可能。或許,這就是馬英九近來頻頻放風不排除「習馬會」的背景,因而成事的機會將會較高。

但馬英九是否又會像「天橋的把式」那樣,「只說不練」?仍有待觀察。而且,以馬英九目前的思維定勢,仍然存在著盲區。其中最主要的是、雖然他一再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但仍堅持「中華民國」的主體性,甚至傳說正在召集學者研究以「次主權」的模式,作為參加國際組織活動的策略。那就是台灣爭取參與只有主權國家才可以成為其成員的國際組織活動,但將不奢望成為其領導機構成員,也可以不享有表決權和選舉權。而且,也不願意按照「胡連會五項願景」所指,在與北京協商後解決台灣的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而是希望能透過美國或外國的協助而達到標的。另外,馬政府一旦願意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也希望大陸能夠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政治地位,亦即是在「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前提下進行。

當然,大陸方面也宜靈活些,畢竟一九四九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未完全實現政府繼承,亦即蔣介石政府並沒有完全被消滅,也沒有逃出國境以「流亡政府」的形態存活;而在政治協商會議商討國號時,也聽從了某些偏「左」代表的意見,取消了國號中的「括號中華民國」,而致釀成了兩岸分裂分治的事實。現在為了促成兩岸政治對話,似是需要考慮到這個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