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既想有所突破卻又瞻前顧後

馬英九前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專訪,回答了十四個問題,其中九題涉及兩岸關係及美國對台軍售議題,五題是有關台灣內部政局發展及馬英九的執政政績,也包括「九月政爭」後國民黨內部領導問題。就兩岸關係部份而言,馬英九表現出既想有所突破,卻又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的極為矛盾心態。不過,馬英九既然已有希望能夠有所作為的想法,如何因勢利導,促使其「有所突破」的心理得以充分發揮,並設法將其瞻前顧後的部份心理盡量消減,從而在已經落實已被納進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的「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第一項「促進盡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第三項的「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第五項「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的基礎上,進而落實貫徹第二項「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和第四項「進協商臺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也就考驗著兩岸相關人士的政治智慧。

馬英九的這個專訪的背景,有幾個顯著的特點:其一、馬英九兩任共八年的「總統」任期,最後只剩下兩年多。當初他在競選「總統」時信心滿滿地高呼,「我們準備好了」,固然指的是經濟領域事物,但卻由於受到內外因素的桎梏影響,而且其個人能力也是「有限公司」,而一籌莫展,民調滿意度跌至穀底,甚至在某些指標項目還不如貪腐成性及製造台海緊張、挑戰美國兩岸底線的陳水扁。如果就此耗下去,不要說是無法建立其「歷史定位」,甚至有可能會以國民黨撤台後歷任領導人中,政績最窩囊的一位而載入史冊。因此,他將突破的希望,寄託在兩岸關係。但儘管兩岸已經簽署了十九項協議,卻因其未能使之充分發揮作用而令民眾「無感」,因而又希望能有所突破,依靠進行「習馬會」而抬升自己的聲勢,因而最近頻頻為此「做勢」,展現出一派「我已經準備好了」的姿態,其二、但是,馬英九的心魔甚重,這其中,既有源自於他本人對「中華民國正統性」的先天心障,也來自於受到島內外「台獨」勢力的阻撓,及部分民眾對「不統不獨、保持現狀」狀態自我滿足的阻。因而對兩岸關係進入政治對話的深水區,卻又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其三、受到對岸促談的壓力,尤其是習近平最近在「博鰲論壇習蕭會」時所說的「總不能把解決兩岸政治分歧這個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對他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壓力。

因此,在吳伯雄赴對岸出席第九屆「國共論壇」的前夕,馬英九繼多次公開表態「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台灣不會只經不政」之後,前日又籍著接受美國媒體專訪的機會,發表其對進行兩岸政治對話的思路和疑慮,就有著一定的意義。而吳伯雄與昨日與俞正聲會面時所說的「希望一代接一代,繼續推動兩岸和平關係,實現共同振興中華的任務」,估計也是源自於馬英九在其行前的特意授權,「巧妙」地回應了習近平的呼籲,既不予以拒絕,但卻又不能一蹴而就,必須謀定而動。

就此,馬英九對《華盛頓郵報》的專訪內容,就貫穿了這麼一個底線:「原意與對岸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但必須要有一定的時空條件」。故此,他在回答第一道題「習近平提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不能一代傳一代,您的看法如何?」及第二道題「兩岸有可能在您的世代進行政治對話嗎? 」時,就重複了「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並指出「當時機成熟了,有迫切性了」,也可以提前進行政治對話。但是,馬英九卻又以「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手法,強調「台灣民眾會有一點擔心,擔心會不會變成討論統一的問題,所以兩年前我們提出來的時候就說,最好是經過一次公民投票,確定大家支持這樣做,才比較容易展開相關討論」,並聲稱兩岸進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協商,「目前在台灣內部還沒有取得共識,但是由於兩岸關係不斷地發展,也許到了某些時候,這項議題不再那麼敏感且民眾有共識時,並不是絕對不能討論。」 另外,對進行「習馬會」,也提出了「在我方國家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同時是在一種對等尊嚴的狀態下才有可能」的嚴苛條件。

總之一句話,就是「兩岸政治對話雖好,吾也有此意,惜惟目前條件尚未成熟」,一副「惟條件論」的樣子,卻又不願發揮主觀能動性,一味靠「等」。表面上看,是「時勢造英雄」,合乎自然規律。但既然如此,還要領袖做什麼,還需要你馬英九嗎?有了條件,其他也可以做嘛。實際上,領袖就是要善於發現契機,並充分利用此契機推動有所突破,以推動歷史的發展。過去台灣地區就有不少「英雄造時勢」的例子,都是成功的。比如,蔣介石在叫喊了二十多年「反攻大陸,還都南京」之後,接棒的蔣經國發現與歷史潮流相悖,就緊緊抓住當時的首波亞洲經濟發展機遇期,將中心工作專為經濟建設,並推動了十大建設,促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在北京頒布《反分裂國家法》,民進黨發動幾十萬人大遊行,氣氛頗為肅殺之際,連戰卻看到了轉機,先是派遣江丙坤以國民黨副主席身份首訪大陸,進行「國共交流」的試探,然後親身進行「和平之旅」,與胡錦濤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並將之收納進國民黨的政策綱領,因而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並為馬英九的勝選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這就是「英雄造時勢」,這並非是在宣揚歷史唯心論,而是強調作為領導人,必須要有比一般人敏銳得多的政治洞察能力,一旦發現有新契機,就「春江水暖鴨先知」地帶出「春消息」,引領人民去迎接春天的到來。現在,有利於馬英九「建立歷史定位」,更有利於台灣人民可以永久享受和平,並過上更富足日子的契機出現了,但曾聲稱「準備好了」的馬英九卻是瞻前顧後,不要說是比不上他的恩師蔣經國,而他在黨內的「潛在政敵」連戰也遠遠不如。

實際上,如果按照馬英九所說的必須經過「公投」才決定是否進行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協商,恐怕因為實施「公投」需要不少時間,而使得任期只剩下兩年多的馬英九無法享受有此而得的「建立歷史定位」成果,而且也將使得他頗有興趣的「習馬會」失去歷史意義。因為他在啟程時將是兩手空空的,為會面而會面,而不準備解決「習馬會」應當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具體問題,只為獲得一個「習馬會」的虛名。既此,相信習近平寧願將此機會留給能帶領歷史潮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