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要參選臺北市長是老姑婆心態作怪?

民進黨的黨名既然是「民主進步黨」,就應名符其實。但該黨的一些元老級人物,曾經出任過高官,卻在卸任後不甘蟄伏,又要參選比其此前職務位階低一級甚至幾級的職位,雖然勉強可以「民主」自況,但卻毫無「進步」可言。其實只不過是「做官狂」,開歷史的倒車,哪談得上「進步」。

實際上,就在今次「七合一」選舉中,有幾位「天王」級的人物,就是「開倒車」的現實範例。比如,曾任「副總統」八年的呂秀蓮,卻要參選臺北市長;而曾在陳水扁時期出任「行政院長」時間最長的遊錫,也要選新北市長。而在四年之前,曾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參選臺北市長;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參選新北市長。不過,蘇、蔡二人的「屈就」臺北、新北兩市,是要為兩年後衝刺「總統」大選而積蓄能量,尚屬「可以理解」;但年紀已有一大把的呂秀蓮,已經斷了參選「總統」之路。因而民進黨內就有「祖母綠」之譏,而民進黨外也有「老處女心態」之說,蓋其不願看到比她年輕的蔡英文,有可能會撲滅其要當「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的美夢也。

可以說,呂秀蓮和遊錫之要跳出來分別參選臺北、新北二市,離不開以下的幾個原因:一是不甘寂寞,二是「為稻粱謀」,三是「看死」民進黨青黃不接,還需要繼續他們這些「老餅」繼續為黨的事業貢獻心力。但對呂秀蓮來說,還有一個「不服氣」的情緒在作崇。實際上,她在卸任「副總統」後,就曾為未來能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作準備,包括成立基金會延攬人才作為自己日後執政的輔政班子,她創辦《玉山週刊》為自己作輿論平臺,她聲稱自己將是「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因此當蔡英文闖過黨內初選關被提名為「總統」參選人,且初次參選的民調居然與爭取連任的馬英九不相伯仲之後,簡直就把她氣炸。因此,當時就有不少人論斷,不願看到蔡英文當選的,除了馬英九及國民黨人,以至是北京之外,在民進黨內就是呂秀蓮了,因為將會奪去「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之名號。

現在,呂秀蓮要參選臺北市長,其表面理由是「民進黨沒有權利輸掉臺北市」,必須「光復首都」,而目前已宣佈代表民進黨參選臺北市長的,都不是民進黨的「王牌」,甚至尚未入黨。因而在民進黨未有推出「王牌」人選之前,她就只能是披掛上陣了。但人們都不相信她的這一說法,反而認為她希望也能緊跟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的腳步,從凱達格蘭大道的東端(臺北市政府大樓),直奔西端(總統府)之路。但她似乎也明白,以她的年齡(六十八歲),她在民進黨內外的人望,她的人脈關係,是根本不可能再走這條路的了。單有主觀願望是不足夠的,還需有客觀條件了配合。

因此,她要選臺北市長,可能已不是為了圓「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之夢,而是其他的一些原因了。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甘寂寞。她在卸任「副總統」後,為了維繫人氣,也是為了避免被人們遺忘,是極力表現自己,但總是不能如願。辦個《玉山週刊》,在還未按原計劃轉為日報之前,就因虧損甚巨,難以負擔而不得不宣佈停刊。而且《玉山週刊》希望能達到的「造王者」形象,也不成功。其中,曾經極力鼓吹許添財參選民進黨主席,就無法實現。更弔詭的是,就在她宣佈參選臺北市長之時,許添財卻也來湊熱鬧,聲稱參選臺北市長。

其次,可能是「為稻粱謀」。本來,按照《卸任總統副總統禮遇條例》規定,曾任兩任共八年「副總統」的呂秀蓮,在卸任後的八年內,可以享受禮遇。包括按月致送十八萬元禮遇金,並隨同公教人員待遇調整之;提供處理事務人員、司機、辦公室及各項事務等之費用,每年四百萬元,但第二年遞減為三百五十萬元,第三年為新臺幣三百萬元,第四年新臺幣二百五十萬元,第五年以後不再遞減;供應保健醫療;供應安全護衛四人至八人,必要時得加派之。另外,還有二十七萬元的年終獎金,不過她已宣佈放棄這項禮遇。

如今,八年期限即將過去,屆時就如平民,必須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而二零一四年的「七合一」選舉,倘能當選,就可以避免「真空」,繼續「吃財政飯」。但「有辣有不辣」,倘她「萬幸」當選臺北市長,「重疊」的頭兩年,就將按規定喪失領取「卸任禮遇金」的資格。

但她所謂民進黨不能只是由「二線人物」參選臺北市長之說,確也凸顯了民進黨「青黃不接」之憂。如果說,民進黨還有較高資質的「王牌」參選臺北市長,呂秀蓮還無話可說,她「願成全並全力支持」的話,現在跳出的一堆人,包括柯文哲、顧立雄甚至許添財,都是屬於「二線人物」,難以「光復首都」,這就迫得呂秀蓮急不可耐,跳將出來了。

但呂秀蓮就是可以「光復首都」的「王牌」乎?真是「自我感覺良好」了。她以為,陳水扁兩次挑選「總統」,在千挑萬揀之下最後都找到她,就證明她是民進黨的一張「王牌」。但她卻偏偏刻意忽略了,並非是她有「能耐」,而正是因為她在民進黨內沒有「能耐」,陳水扁在民進黨內各個派系都在相爭之下,為了避免「得了哥情失嫂意」,破壞黨內派平衡,而找了在黨內沒有派系實力的她,只要是不失分就行,實際上她也沒有任何加分效果。這正是民進黨「一線人物」不願參選臺北市長的悲哀。

實際上,臺北市的選民結構向來是藍大於綠,民進黨內曾流傳,國民黨即使推出一隻貓來參選,都能當選;除非是泛藍陣營分裂,如一九九四年的黃大洲、趙少康「鷸蚌相爭」,陳水扁才能「漁翁得利」。但後來在臺北市泛藍選民已經懂得掌握「棄保」策略之後,即使是「人氣王」宋楚瑜也打不破這「鐵律」。正因為如此,民進黨人一直將臺北市長選舉視為畏途,無人願意在此「陣亡犧牲」。除非是另有目的企圖,如在二零零二年的臺北市長選舉,民進黨面對爭取連任的馬英九無人敢於出戰,但又必須為陳水扁兩年後爭取連任「總統」而維繫住臺北市的選民,及「母雞帶小雞」地帶領民進黨臺北市議員候選人的選情,因而民進黨秘書長李應元才跳出來參選,為黨作犧牲;或是蘇貞昌希望能像陳水扁當年那樣,雖敗猶榮,反而獲得參選「總統」的「入場券」。

而呂秀蓮既沒有「母雞帶小雞」的能力,又不可能獲得民進黨提名參選「總統」,但卻要參選臺北市長,只不過是「不服氣」及「不甘寂寞」而已。倘民進黨連這個機會也不給她,而只是圍繞著柯文哲、顧立雄這些「二線人物」團團轉,可能將會令她更為鬱卒。實際上,由於人們並不把她放在眼內,因而民調機構在進行臺北市長人選的民調時,並沒有將她開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