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將「僑務休兵」議題提到國共平臺討論

在國民黨黨代表向「十九全」提交的十九個「一般提案」和「臨時提案」中,還有一個「一般提案」是涉及兩岸關係的,那就是由蔣方智怡、趙川三等七十六名黨代表提交的第十四案「關於外交、僑務工作之建議」。與第十二案建議在大陸地區設立「精神黨員」制度的主提案人王應文沒有上臺引介提案內容一樣,該提案會的主提案人蔣方智怡也沒有上臺引介提案內容。但不同的是,王應文是因為已經知道該提案事涉敏感將會被壓下,因而在主持人多次叫名後沒有上臺,等於自動放棄向大會引介提案內容的機會;而蔣方智怡則是為其寶貝兒子蔣又青因恐嚇美國學校而遭逮捕,可能是擔心會遭黨代表們關切及媒體追問,而沒有出席會議,因而更是沒有上臺。不過,與第十二案和十三案「金廈大橋」都被壓下不同,第十四案卻獲大會決定送交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研處。而第十三案的主提案人陳天成雖然明知該提案遭「保留」的下場,仍是上臺引介提案內容,因為這是一個對兩岸均有利的正義議題。而「精神黨員」議題固然是將會引致國共兩黨尷尬,但「外交僑務」議題也未必會得到北京諒解,但卻是「同案不同命」,獲得了大會接納立案。

第十四案的案由是:一、僑務委員聘任要慎選,當僑社發生重大不利於我國事件時,僑務委員要挺身而出,勇於捍衛國家。二、現在許多傳統僑社已失勢斷層,挽救無力。三、「僑務委員會」的經費大少,無法做質與量的改進。四、「外交」可以休兵,「僑務休兵」喊了這麼多年,就是辦不到?五、對岸政府邀請本黨同志或僑胞組團回大陸參訪,利誘僑團改變立場。

由此,第十四案提出了如下建議:一、聘請僑務委員應依該僑胞平日發言、出錢出力、犧牲奉獻、配合各類任務、累積工作成效為推薦、審查準則,並徵詢當地駐外首長公平、公正之意見。二、「僑務委員會」要積極發掘海外社團人才、培訓輔導,參與社團,領導統禦,定愛國信心。三、「僑務委員會」的經費與中國大陸相比較相差甚遠,不論駐外官員如何努力工作,其成效仍然無法與中共抗衡。「政府」應大幅增加「僑務委員會」預算,以加強僑務活動,鞏固愛國僑團。四、營譽主席們每次去大陸,應該與中國領導人認真談「僑務休兵」,以良性服務品質為競爭,而不以撤旗、換旗來惡鬥。趁我方還有點籌碼的時候,早談早好,越晚越虧。五、堅守「國旗」、「國格」,絕不容退讓,正式談判當然一定要堅守等原則。本黨對於同志以組織身份去大陸參訪,應有一套完整明文規範。六、民間活動應鬆綁,不要刻板死守「對等」,各地各種不同場合,彈性活潑運用方式,應付不同之局面,只要我們能爭取到僑心民意,這才是我們的贏面。

湊巧的是,就在「十九全」舉行翌日,差點在「政府改造」中就與「外交部」合併的「僑委會」主持的二零一三年度僑務委員會議,也在臺北一連舉行三天。會上一些僑務委員(其中一些人具有海外黨代表身份)也提到了「撤旗」等問題,指出馬政府「外交休兵」五年多,僑界頻傳「倒戈」,繼舊金山僑社中華總會館撤除「國旗」、藝人白嘉莉參加中國大陸十一國慶不參加「雙十國慶」後,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也打破慣例只邀中國駐菲大使參加。而「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則回應說,舊金山中華總會館內部,大陸新移民越來越多,主席兩個月輪流一次,碰到大陸新移民任主席,就主導、通過表決換掉「國旗」。僑社此一現象,不能解讀為中華總會館全部支持中國大陸,「僑委會」將持續與支持自由民主理念的友我僑團繼續保持聯繫與服務。

這種情況,反映了在僑務領域,分別親近兩岸的僑領仍然存在著惡鬥的現象,似是與馬英九、「僑委會」前任委員長吳英毅「僑務休兵」的說法,有某些出入。實際上,「僑務休兵」是一位僑領提出的,先後得到馬英九和吳英毅的響應。而從實際事態觀察,在「外交休兵」和「僑務休兵」的議題上,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地區外事部門與僑務部門,都有著明顯的不同步的狀況。兩岸外事部門確是堅守「外交休兵」,避免互挖牆角,甚至有巴拿馬等國家主動向北京提出建交要求時,北京也予以婉拒,就是為了避免毀壞「外交休兵」的承諾或默契。但在僑務領域,卻是出現了「陸進台退」的現象,這對台灣地區的僑務部門和海外僑領,形成了較大的壓力。

這當然有多種原因做成。其一、是在陳水扁當政的八年間,既是因為陳水扁大搞「台獨」及提出「僑分三等」,嚴重傷害顏色偏藍的「老僑」,而令僑社普遍反感,也是因為大陸統戰及涉台系統推動各地僑團舉辦「反獨促統」大會,獲得親台僑社共鳴,積極參予,而致海外親台僑社紛紛轉向。

其二、是近十年來,大量大陸居民移居海外,其中一些人加入了當地親台僑社,甚至有人當選為領導機構成員,而在他們的運作之下,僑社逐漸轉向。這種情況,令到某些頑固不化的老僑領認為是北京有計劃的「奪權」行動。

其三、是大陸市場龐大,吸引原親台僑社成員前往投資;相對地,台灣的投資市場及經營就會較少,而令僑社成員逐漸疏離。

其四、台灣地區的中國僑聯總會自與大陸的全國僑聯結盟後,對也是該會海外理事及顧問的全球各地僑領產生了積極正面的影響作用,導致他們紛紛轉向,積極參加僑聯總會組織的與大陸全國僑聯及各地地方僑領的交流活動,或是「反獨促統」大會。

但這些有利於紅藍僑社交流合作的情景,自然發生就好,不要外力介入,親台僑社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倘是外力介入,過於急進,可能會適得其反。這連作為曾參加過「國共平臺」活動,堅決「反獨」並「促統」的海外黨代表蔣方智怡,也對某種現象滋生反感情緒,就有所反映。那些仍然抱殘守缺的老僑領,可能就將更是持抱對立情緒。

看來,北京僑務系統也宜參考外交部的做法,積極推動「僑務休兵」。為了避免兩岸僑團纏鬥,宜將「僑務休兵」也列為「國共論壇」上討論的議題,這也將有益於營造兩岸和平關係發展的氣氛。盡管台灣僑聯總會每年都也獲邀請出席「海峽論壇」,但仍未能參與「國共論壇」,是不足夠的。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