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建立粵港澳自由貿易區的意義

博言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已正式掛牌成立,而廣東省及港澳地區近期不斷有經濟學者及政府當局都提出期望中央政府能給予建立粵港澳自由貿易區,粵方政府當局已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請,但至今還沒有確定及得以審批,此概念也引起港澳地區學員及政府的重視,各地傳媒也廣泛地報導及關注事件的進展情況。或許正是因為“三中全會”的召開,粵港澳地區爭取更多有利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機遇。同時,會對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會有更大的發展及促進的作用,並會推動粵港澳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與發展,若粵港澳地區自貿區得以建立,相信也可加強中國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所謂自由貿易園區指在某一國家或地區境內設立的實行優惠稅收和特殊監管政策的小塊特定區域,類似於海關合作理事會所解釋的“自由區”。自由貿易園區是從保稅港區或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演變而來的,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功能之外,還可增加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開展工業加工、旅遊服務、金融保險等多項業務,是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和外匯收入的綜合自由經濟區。 國際上的“自貿區”最初作用是為了促進貿易。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了刺激對外貿易發展,美國各州紛紛設立對外貿易區。到1980年,美國境內的自由貿易區已有77個。1994年底,自由貿易區更達199個,貿易分區285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有1200多個自由貿易區,其中15個發達國家設立了425個,占35.4%。67個發展中國家設立了775個,占65.6%。比較典型的自由貿易區有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也有廣義上的自由貿易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包括美洲34國)、中歐自由貿易區(CEF)。在概念和實際運行上,“自貿區”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的“自貿區”,指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准入限制,開放投資,從而促進商品、服務和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有時也用來形容一國國內一個或多個消除了關稅和貿易配額、並且對經濟的行政幹預較小的區域。狹義的自由貿易區,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單獨關稅區內設立的用柵欄隔離、置於海關管轄之外的特殊經濟區域,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如德國漢堡自由貿易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由貿易區或上海自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的一個自由貿易區,也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並將為上海帶來十年發展紅利。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該試驗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並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 該專案立項的過程中曾遭遇阻力,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力排眾議”努力促成該專案通過。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依據國務院通過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上海自貿區試點將有以下規劃與政策:先行試點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及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金融措施,並採用循序漸進的開放政策,優先開放企業法人的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自貿區試點也有望成為中國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首個對外開放視窗,為中國加入該協議發揮重要作用。該方案最終將可能落實到金融、貿易、航運等五個領域的開放政策,以及管理、稅收、法規等五個方面的改革措施。上海自貿區的主要任務包括: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以及完善法制領域的制度保障等五個方面。此外,特別在金融領域,上海自貿區試點還將試點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匯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產品創新等,也涉及一些離岸業務;在貿易領域,上海自貿區試點將實現“國境線放開”、“國內市場分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監管服務新模式,這是上海自貿區試點與目前上海綜合保稅區的主要區別。上海自由貿易區內7家銀行已經開始試點幾乎等同離岸帳戶的FTA帳戶。

有外界評論說,由國家總理李克強領導的國務院對經濟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改革,目標遠超外界想像。以上海自貿區為例,外界原本以為只是一個經貿實驗特區,對於勞動、進出口等法規予以解禁。但是從已經出臺的政策指導來看,上海自貿區的配套改革措施,將涉及“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這一重大金融改革。這無異是改革開放30年來最重要的金融開放政策。有評論也指出,在自貿區內允許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體現出改革先行先試的大思路,對於經濟結構轉型,以及金融系統整體改革的推進,意義重大。一句話,上海自貿試驗區從地方層面上升到“國家戰略”時,其核心就從原本的爭取“優惠政策”轉變為“制度創新”。目前上海自貿區已經規劃出98項試點任務,涵蓋範圍甚廣,如果逐一向全國推開,將會極大地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可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它將遠遠超越”特區”與“新區”那種僅僅限於爭取優惠政策的層面,而是會在探索要素市場開放、政府邊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開方面,成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貿區試點如火如荼,廣東及港澳區亦想推出自貿區新概念。其實,廣東申請建立粵港澳自貿區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國家相關部門正在橫琴、前海、南沙進行調研,上述三地均有望納入粵港澳自貿區範圍。建立該自貿區的重點是擴大服務業開放,尤其是服務貿易開放。其中,橫琴有望成服務貿易先行先試區。有學者則認為,如果粵港澳自貿區最終得到批准,這將是在半年內批准的第二個國家級自貿區,將會打破改革開放以來所實行的先試點後推廣的常規,因為上海自貿區才剛剛啟動,相關政策優惠還未公佈,更不用說試點效果的評估。與立足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自貿區側重于金融改革試點不同,粵港澳自貿區更多側重於對外,著眼於廣東省與香港、澳門兩地的經濟聯繫,更加側重於珠三角地區經濟整合。與上海在長三角城市群的獨領風騷相比,粵港澳自貿區更像是三大發達地區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因此,與其說粵港澳自貿區是上海自貿區的延續,不如說這兩個自貿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試點。 粵港澳三大地區能實現強強聯合主要是由於三地經濟發展水準、經濟結構、資源條件所決定。2012年廣東省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570美元,雖然仍然遠遠落後香港的36660美元和澳門74914美元,但是毗鄰港澳的廣州、深圳、佛山、珠海都已經超過了1.5萬美元,更何況當前廣東省年增長率超過8%,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當經濟差距巨大的時候,落後地區可以為發達地區提供廉價勞動力和初級產品,也能成為發達地區工業品的市場,實現縱向分工。當落後地區逐漸趕上發達地區時,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的關係就由縱向分工向橫向分工轉變;每個地區都生產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互通有無。粵港澳已經發展到了這一階段,廣東省的技術水準已經可以承接高端製造業的部分外包,也可以成為港澳服務業的潛在消費者,能夠與港澳地區實現平等對話,粵港澳自貿區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了。

對於港澳地區,粵港澳自貿區的意義更是重大。2012年廣東省對港澳地區出口占總出口的34%,來自港澳地區的進口還不到4%。香港澳門地區未來的發展必然要依託於大陸的經濟增長,更直接地要依賴與廣東省的經濟聯繫,通過自貿區實現的區域經濟整合將充分利用規模優勢、範圍優勢,極大促進港澳地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限制港澳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有限的土地和昂貴的勞動力,而這些資源廣東省都有。自貿區的設立就相當於間接擴展了香港、澳門地區的行政區域,並且為港澳提供了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港澳地區將獲得新的活力。廣東省省長朱小丹日前則透露,粵港澳三地正向中央爭取建立地區性的自由貿易區,打造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有報導指該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國家相關部門正在橫琴、前海、南沙進行調研,上述三地均有望納入粵港澳自貿區範圍,其中橫琴有望成服務貿易先行先試區。朱小丹並表示,當前粵港澳合作正處於非常關鍵的階段,服務貿易自由化正逐步成為三地經濟領域合作的主題,CEPA先行先試取得新進展,同時三地正積極向國家爭取建立地區性自由貿易區,這些都為粵港澳合作邁上新臺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他希望港澳工商界人士推動三地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促進已確定的項目儘快落地,讓粵港澳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邁進,成為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前3季度內地與香港雙邊貿易繼續保持25.6%的高增速。朱小丹曾公開表示,初步地講,考慮中的粵港澳自貿區將會涉及到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貨物貿易自由化、金融合作與創新以及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也就是逐步建立跟香港接軌的營商環境。他透露,已建議在廣州南沙設立自由貿易區,由廣東與香港及澳門合作興建。他說,自貿區的具體內容仍在商議,初步涉及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商品貿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創新合作。廣東期望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特性,實現貿易自由化,創造高端服務業合作平臺,提升華南區域發展。粵港澳自由貿易區與上海的自由貿易區定位不同,上海是國際性多邊貿易區,而粵港澳可以設立是區域性自貿區。

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日前表示,上海自貿區定位為「自由貿易實驗區」,料其他類似的自貿區需待滬試點後才能推開,廣東為儘早獲批,必須另闢蹊徑。他預料,粵港澳地區性自貿區的新提法,將擴大廣東自貿區的概念,融入「一國兩制」新內涵。此前廣東提出的自貿區僅包括省內部分區域,而以粵港澳合作為特色,今次廣東省卻將粵港澳三地共同融入一個自貿區範圍,是一個新亮點。粵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