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從改革全域看待建立三個中心

陳觀生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中國與葡語國家論壇部長級會議上指出,中國政府支持澳門建立葡語國家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和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特區政府官員更公開表示,爭取3年內在建設3個中心做出成績。事情引起本澳社會熱議,有人認為可帶來更多商機,亦有人質疑特區政府建立三個中心的成效。筆者認為,由國家領導人首次對一個地方政府已經明確的發展方向,再提出具體的方法和目標,可見國家對本澳發展的重視,需要從國家改革開放的全域來解讀。

中葡平臺細化為三個中心

澳門定位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臺,舉辦中葡論壇已十年,橋樑作用十足,惟經貿作用未見大進,尤其澳門仍未能充分把握我國與葡語國家貿易額躍升契機。汪洋在論壇開幕式中發表主旨演講,開宗明義力挺澳門建立葡語國家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和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三個中心”旨在將抽象的“平臺”具體化,更具針對性。

同時,本屆部長級會議簽署新的《2014-2016年經貿合作行動綱領》。進一步重申重視澳門平臺作用的發揮,明確提出推動在澳門舉辦面向葡語國家市場的專業化展會,探討在澳門設立論壇與會國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葡語國家食品集散中心,推動澳門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企業的商業糾紛仲裁地點。

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對此回應稱,特區政府爭取3年內在建設葡語國家中小企業商貿服務、商品集散、中葡經貿合作會展3個中心做出成績。

譚伯源表示,國家“十二 • 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澳門加快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未來,澳門將在新的起點上,一如既往繼續支持中葡論壇常設秘書處開展工作,積極配合落實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所宣佈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擔當好平臺,提供好服務,特別是在國家的支持下,全面落實建立葡語國家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及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為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經貿交流和合作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貢獻。

中央政府支持澳門建立葡語國家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和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在本澳社會特別是商界引起熱議,有供應商認為,集散中心助吸引葡語國家貨物經澳門轉口到內地,但仍要看具體政策支持力度。會展業者則認為,中央此舉再次支持會展業發展,希望未來爭取葡語國家會展項目來澳舉辦。

據傳媒報導,供應商聯合會會長葉紹文表示,現時葡萄牙、巴西等國家的肉類、奶類製品多數經香港轉口到內地市場,紅酒、乾貨等貨品則直接運往內地市場,未必經澳門轉口。此外,葡語國家中,規模較大的企業傾向直接與內地企業交易,不會經港澳市場。當地中小企則未必到人生路不熟的澳門尋找合作夥伴;同樣地,本澳中小企要獨自開拓當地中小企貨源也不容易。倘中央支持澳門建立葡語國家商品集散中心,不僅有助葡語國家商品經澳門轉口內地,提振澳門轉口服務市場,更可鼓勵中小企開拓葡語國家商品,豐富本澳貨源。不過,現時中央祇提出大方向,需等到具體支持措施出臺,才能估計實際幫助,始終具體政策才涉及業界商業操作。

會議展覽業協會理事長盧德華表示,中央支持澳門建立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再次顯示中央政府支持會展業發展的決心,業界感到鼓勵、雀躍。現時澳門會展項目未飽和,硬體上有條件接待多元化會展項目,軟件方面業界要同心協力提供優質服務。現時除中葡論壇,在澳門舉辦的葡語國家會展項目不多,業界會深化研究,期望未來爭取葡語國家會展項目落戶,如產品貿易展覽等。

“登高望遠”看三個中心

但亦有聲音質疑,今次中央提出建立“三個中心”,澳門若未能把握機遇,經濟適度多元化也是無法達成的。其一,以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為例,目前只有貿易投資促進局提供相關服務,若只以貿促局提供的服務就算是「中心」,難令人信服有「中心」這個高度,故當局宜思考還有甚麼工作項目來支持此「中心」。其二,本澳沒有大型港口,只有一個中型區域機場,葡語系國家更無定期航班來澳,大多只是利用鄰近地區的運輸口岸,把貨品運到本澳。故此,澳門有甚麼優勢吸引葡語系國家以本澳為商品集散地,而不是直接由鄰近口岸進口內地?如何吸引貨物進澳門這扇「門」,做到商品集散,當局能否端出每年的貿易進口成績證明?其三,至於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又是否每年的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設一個區域,又或獨立舉辦數天的會展,便算是一個「中心」?

筆者認為,解讀國家領導人首次對一個地方政府已經明確的發展方向,再提出具體的方法和目標,應從更高的角度來看。特別是要準確理解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提出的“特區政府要登高望遠,未雨綢繆,繼續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句話。

首先,從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來看,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是未來國家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在其中的作用會進一步看重。中葡論壇由中國中央政府發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辦,七個葡語國家(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三比克、東帝汶、幾內亞比索及維德角)共同參與,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部長級會議。預計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作為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以其顯著的獨特性,成為未來國家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擁有獨特的中葡語言文化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完備的金融服務體系和自由開放的商業環境等。澳門與葡語國家成員有著相同、相近的語言文化環境,並與這些國家保持著傳統的經濟文化聯繫,澳門與大部分葡語國家簽有合作協定,人員往來密切,相互容易理解和溝通,澳門也因此具備了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的獨特優勢,未來在中葡合作中的作用會繼續吃重。

其次,建立中葡平臺及三個中心與我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發展與創新密切相關。近期,關於粵港澳自貿區的消息層出不窮,也備受各界關注。粵港澳自貿區或廣東自貿區,是計劃在珠三角建立的自由貿易區。廣東自貿區的初步方案已成形,範圍擬包括廣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橫琴及廣州白雲空港,總面積可能超過1300平方公里。

關於“粵港澳自貿區”的最早官方證實是在今年9月16日,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參加“粵港澳合作聯席會議”時,對外正式宣佈,考慮設立融南沙、前海、橫琴三大平臺為一體的粵港澳自由貿易區。他同時表示,國家專題調研組已經離開廣東,將會向國務院彙報。

在上海自貿區獲批之後,一直作為改革前沿陣地的廣東就倍感壓力和焦灼。因此,在原有粵港澳合作和相關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推出“粵港澳自貿區”的構想。粵港澳自貿區,就是要把香港、澳門被證明行之有效的自由貿易的理念和精神推廣到廣東,具有先行先試的條件。而南沙、橫琴、前海三個國家級新區,事實上一直以來被承載了當地政府過重的發展的期望,錯位成了地方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而沒有真正起到改革的戰略平臺的作用。因此也迫切需要自貿區帶來的改革和制度紅利。

有專家指出,上海自貿區定位為國家之間的貿易協定,有助於提升中國的出口貿易及經濟增長。粵港澳自貿區則側重粵港合作優勢,做好功能定位是粵港澳自貿區獲批及發展的關鍵及最大難題。

據內地傳媒報導稱,粵港澳自貿區尚在綜合調查和研究論證階段。粵港澳自貿區提案或許要數年的時間才會取得成果。筆者猜想,中葡平臺的成效對粵港澳自貿區的發展作用,是國家考慮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因素之一

第三,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橋樑作用遠遠未得到發揮。在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把澳門建設成為中國和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平臺的戰略定位。一方面,這有利於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為澳門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提升澳門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以澳門作為平臺,積極發展我國與葡語國家關係。同時,葡語國家也迫切希望利用澳門這一特殊平臺,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尋找更多互利共贏的商機。

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資料說明瞭中國與葡語國家雙邊貿易的增長。2012年中國與葡語國家進出口商品總值為1284.97億美元,同比增長9.6%。其中中國自葡語國家進口874.45億美元,同比增長10.74%;對葡語國家出口410.52億美元,同比增長7.26%。另有媒體文章指出,中國和葡語國家雙邊貿易額過去10年來以倍數增長。

本來,與葡語國家的天然聯繫,是澳門成功扮演橋樑的真正資本。澳門擁有會講葡語和普通話的各類專業人士,他們協助葡語企業和內地企業“無縫”接軌;澳門與全球120多個國家和經濟體保持聯繫,是眾多國際協定和組織的參與者,集納著海量的國際資訊。澳門與多數葡語國家簽署了金融合作備忘錄,澳門的企業已活躍在所有葡語國家,澳門的商品經由葡語國家進入歐盟、南美、非洲市場。更重要的是,澳門“管道”可以協助內地企業借道葡萄牙進入歐盟市場;通過巴西,進入南美共同市場,通過葡語非洲國家打入非洲市場。另一方面,澳門也成為葡語國家廠商打入內地市場的橋頭堡。

但是,澳門在其中的作用遠未得到發揮,中國與葡語國家進出口商品大多與澳門無關,澳門的中葡平臺只是停留在論壇階段,未能給澳門本土經濟帶來更多商機,對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作用仍是有限。其關鍵是澳門未能理解中葡平臺的具體內涵和目標何在,因此中央唯有再予以明示。

建立三個中心非易事

當然,要成功建立葡語國家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和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並非易事。中葡論壇成立以來,儘管澳門在中國和葡語國家之間的知名度有了顯著提升,發揮了較好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但從實踐效果來看,由於澳門的經濟規模和整體實力有限,對平臺的綜合支撐力表現較弱,澳門缺乏大量商務仲介服務者,中葡雙方業務目前較少利用澳門的仲介服務,澳門的通用葡語環境正在淡化,中葡雙語人才的儲備有待加強。

分別就三個中心進行分析,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一般是金融方面的概念,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