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令中國人權發展內涵昇華 改革路線勾勒中國與世界共贏前景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題】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當日,中國以176票的高票當選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兩者雖然時間巧合,卻存密切內在關聯。

十八屆三中全會繪製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其中,提出了“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重要改革目標。

這是中共首次提及“人權司法保障”的概念。相關改革安排也寫入了黨的重要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會還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說,這意味著,中國將充分發揮司法制度在保障人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建立和完善相關審判機制,“這是中國對人權保護的制度強化”。

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基本觀點認為,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站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歷史新起點上,中國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等人權在內涵上發生了重大飛躍。

全會強調,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改革研究專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均圍繞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展開,全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中共新改革觀。

“這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內涵的一次高度昇華。其中,‘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將是最有形、最可靠的人權事業保障之一,以堅決維護‘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王偉說。

貧困是妨礙人權充分和有效享受的主要障礙。在過去35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使數億人口擺脫了貧困。而在今後的全面深化改革歷史進程中,還有近2億人口也終將脫貧。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教育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永和說,全會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體現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保障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每個人的發展權利、人格尊嚴,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實現根本性進步。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人權保障制度和理念持續發展。“人權”先後被載入憲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及中國共產黨章程。

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又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內容。此外,中國還制定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

隨著改革開放推動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的權利意識和要求相應快速提升,人權內涵、標準也隨之昇華。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很好地解決了內涵提升和方向路徑的問題,今後的關鍵是‘落實好’。”王偉說。

全會指出: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同時,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準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中國的執政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及自身的建設制度,全面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全面維護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王偉說。

改革新路線圖勾勒中國與世界共贏前景

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的發佈,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的改革路線圖已經描繪完成。

這次以中國自身改革為主題的會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關注度。從海外媒體對三中全會的關注和期待可以看出,它們關心中國的下一步會怎麼走,更看重未來的中國會對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通讀全篇,可以很明瞭地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份新的改革路線圖既為中國描繪出了一個大有前途的發展藍圖,也勾勒出了與世界共贏的美好前景。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檔中有明確闡述中國與世界合作與交流的內容。

儘管字數不多,但其透露出的資訊卻極為豐富。相信任何對投資中國或與中國合作感興趣的海外人士都能從中看到贏利的機會和發展的空間。

其實,除了這段文字,那些中國國內改革的關注點,也將對世界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幾乎所有分析人士都注意到公報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變化,此前,市場被定位為起“基礎性作用”。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果說政府和市場將互換角色尚屬誇張的話,那麼市場將扮演更大的角色,而行政幹預將越來越少顯然是確定無疑的。

這對看重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和國際投資人士極其重要。對他們的有利之處不僅僅是更快捷的項目審批和流程簡化,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據市場運行情況做出的決策將更加有效,他們在中國的競爭環境也將更加公平。

對市場的闡述在公報中佔了相當大比重,比如“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等,無論是對中國企業還是跨國企業來說,這些都將對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運作帶來全新的體驗。

公報將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並列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中國宏觀政策的又一重要信號,不僅將使中國經濟更加充滿活力,對屬於非公有制經濟範疇的在華外資企業來說,其“利好”程度不言而喻。

公報還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這些領域的進步無疑將拉近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使中國與世界在各領域的合作與溝通更加順暢高效。

改革開放35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加,其對全球經濟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大。近幾年全球經濟危機期間,依然保持穩步發展的中國為穩定全球經濟作出的巨大貢獻已得到廣泛承認。如今,踏上新一輪改革征程的中國與世界已經前所未有地高度融合,此輪改革的成功,不僅將續寫中國成功的故事,帶給世界的,也將是一個共贏的前景。(

十八屆三中全會國際反應:海外媒體聚焦中國市場轉型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市場在中國經濟活動中的功能將由“基礎性”向“決定性”轉型,迅速成為海外媒體熱議的話題。

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說,在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可持續性的疑慮加深之際,中國領導層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承諾改善政府治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為了更有效推動改革,中國共產黨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個決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改革形勢的複雜性和長期性。

日本《每日新聞》報道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重視經濟增長品質、重視市場作用的方針。中國今後將通過理順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向外資開放市場、激發民間企業參與、創造新的就業等方式,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認為,中國共產黨關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到“決定性”的界定,反映出希望借助市場為企業提供更為公平的競爭平臺,同時完善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及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外界對市場化改革的期盼。

泰國《曼谷郵報》報道說,中國共產黨承諾在10年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意味著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通過徹底革新實現經濟增長。在中國以往的政策聲明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一直髮揮基礎性作用。此次市場角色的轉變,意味著中國尋求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這是一個革命性突破。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報道說,中國領導層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啟動了範圍廣泛、影響深遠和雄心勃勃的經濟社會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讓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決心在2020年前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西班牙《國家報》報道說,十八屆三中全會讓中國向前邁出關鍵一步,加速推動這個國家30多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事業。中國領導人承諾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私人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國領導人強調將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智利《信使報》報道說,“2020年目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在本屆政府任內進行更加徹底改革的決心。中國共產黨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令人鼓舞的舉措。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第一步將是建立一個開放和統一的經濟,引入有序的競爭機制,消除壁壘以促進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

南非《商業日報》報道說,受到全世界關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簡政放權的全面改革方案將決定中國未來的走向,使這個國家經濟更為穩健,人民更加富有,政治改革也將得以更為順利地推進。這次三中全會與1978年、1993年那兩次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三中全會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