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移民:讓中國人互相“火併”

想移民?你不是要比當地人優秀,而是要比一大批自己的同胞更優秀。

前情回顧

在不少移民國家,唐人街的興盛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

1990年代下半葉,高學歷人才不准出國留學或工作等一些硬性規定被取消,隨著放寬人才流動政策,中國掀起過一股技術移民熱潮,這是除了親屬移民以外中國人去海外謀發展的一條新出路。1999年,3萬多中國移民進入加拿大,其中技術移民就有2萬。

這一波中國技術移民趕上了二戰以後國際勞工潮的尾巴。為了維持迅速繁榮起來的戰後經濟,歐洲、美國、澳大利亞需要大量勞動力,許多土耳其移民到德國工作,不少北非人到法國和比利時工作,約100萬英國人遷到澳大利亞,被稱為“10英鎊移民”,因為澳大利亞政府為其支付路費和10英鎊贈金。國際勞工潮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主力是來自亞洲的移民。

中國技術移民的出現恰好填補了北美、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勞動力空缺。1999年,35200人遷離澳大利亞,人數創之前26年最高,其中技術人口流失15413人。這促使澳大利亞下大力氣留住本土人才外,更加大力度在全球範圍內爭奪技術人才。“與澳大利亞有關技術”(Skilled-Australian Liked)類的設立,使得家庭移民與技術移民的比重由上一年度的60.3%比37.3%,調整到46.7%比51.7%。

1999年,澳大利亞所有的35000多人技術移民中,來自英國6989人,南非5704人,中國內地以2918人排第三位。但來自印尼的技術移民2326人中大多數也是華人,再加上來自臺灣、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移民,大中華意義上的技術移民人數很可能居首位。

而在另一個移民國家加拿大,從1998年開始,中國內地取代香港成為加拿大移民排名第一的國家和地區。根據加拿大移民局數據,從1998年到2005年,有274338名中國移民抵達加拿大,包括主要申請人和家屬,比排在第二位的印度高出40%。2006年,每100名技術移民有16人來自中國。

然而近幾年,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動機緩了下來,技術移民被指從低迷的就業市場分走一杯羹,填補人口赤字的呼聲過去,搶飯碗的棒子又打在了移民身上,各國開始收緊移民政策。

澳大利亞中左工黨政府今年提出了收緊457技術移民簽證,原因是有人抱怨雇主濫用技術移民,導致澳大利亞本國公民陷入就業劣勢。目前澳大利亞職業列表剩下180多種,只有過去三分之一,申請者眾多的律師和金融分析師也被剔除。而在加拿大,去年一刀砍掉了30萬積壓的技術移民申請,不少受牽連的亞洲申請者在香港加拿大領事館前抗議遊行。

隨著技術移民市場江河日下,中國的投資移民從2008年開始崛起,成為移民市場的新主力。由於國內房地產大幅上漲,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居民身家水漲船高,投資移民門檻不再是不可跳躍的龍門。

和第一代打工的技術移民不同,投資移民的生活重心不再是刷盤子、制衣廠打洋工,而是在海外置業和消費。可以使用漢語的香港地區、新加坡更受投資移民青睞,趕超老牌移民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

在移民中介行業裏,技術移民變成“旁系”,技術移民業務占大比例的移民公司逐漸減少,轉向投資移民。中介為富裕的客戶開闢出獨立空間,在私密的環境中聽顧問講解移民政策。這並不奇怪,中介可以從投資移民的投資額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而技術移民中介的費用則是定額的,在人民幣兩三萬元左右。

不過,技術移民這條路依然是財富積累有限、專業背景良好的年輕白領的唯一指望。前不久,澳大利亞公佈了2013-2014年移民計劃,移民人數將保持在19萬,技術移民占本年度移民計劃名額的三分之二。關閉了一年的加拿大也掀開一角幕布,重新開啟了技術移民新政,今年配額只有5000人,但人們很看好明年會進一步放開。

這些可貴的配額一如既往會引起激烈的角逐,而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競爭的對象也是中國人。

澳大利亞:向金字塔頂層和底層招手

澳大利亞移民論壇裏充斥著大量有關電焊工、汽車技工等藍領工種的招聘和求職信息。澳大利亞457簽證申請的職業列表包括180多項,其中木工、石匠、管道工、電焊工、泥瓦匠等藍領職業占到近40個。

“這些職位大部分在西海岸和一些邊遠地區,比如珀斯(Perth)。”中智國際教育咨詢上海公司副總經理查隸君說。珀斯正是前段時間熱傳的山東電焊村移民澳大利亞落腳的地方。

藍領工人在技術移民群體中普遍年紀偏小,但從業時間長,一般英語水平偏低。他們多是通過勞務輸出形式出國,由外包服務公司找到雇主,先拿工作簽證到澳大利亞,再申請永居。

藍領移民從事的工作在勞動力市場中行業工資水平低、安全保障狀況差、社會地位不高,本國勞動者對其避而遠之,因此移民工人就佔據了主導地位。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人道問題研究員Khalid Koser在自己的專題研究中將這些工作歸納為“3D”——髒(dirty)、險(dangerous)、難(difficult),集中在諸如農業、伐木業、種植業、重工業、建築業和家政服務。即使在經濟低迷時期,本國勞動者也不願意幹這些活兒。不論經濟發展如何,這些行業對移民工人有持續需求。

除了底層的技工,澳大利亞更青睞的技術移民是擁有工程師、精算師等金字塔頂層專業背景的人才。“移民幹的工作,一是當地沒人願意幹的,二是沒人幹得了的。” 查隸君說。

富國捲入了人才爭奪。新西蘭研究、科學和技術部部長霍奇森曾說,“我們不再認為移民政策的作用是把守門戶,而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吸引人才的途徑。”美國不再像20世紀那樣自信必定能吸引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和工人。歐盟放寬高技術工人進入本國的門檻,考慮向高技術人才頒發求職許可證。澳大利亞也在向高技術人才示好。

移民局為了讓澳大利亞雇主在當地聘請不到技術人員的情況下能從海外聘請,設立了457簽證,是期限為4年的臨居簽證。持457簽證滿2年後,申請人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永居簽證(PR)。457簽證是澳大利亞技術類移民簽證類別中門坎最低的一種。

457簽證的特點在於雇主擔保,技術移民在提交申請時必須找到合適的澳大利亞雇主願意雇傭,後者必須向移民局證明,難以從本地就業市場滿足人才需求。因為普通的技術移民申請耗時漫長,成功概率很低,所以很多申請人轉向有雇主擔保的457簽證。

2010年澳大利亞一共有168623人成功移民,其中技術移民人數107868人,雇主提名移民人數比例達到38%,上兩年的比例依次為33%和22%。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間,持有457簽證的人數又增長了21.5%,達到10.75萬人。

但為了防止457簽證被濫用,移民局對雇主的審核很嚴格。雇主進行提名之前,要成功取得擔保資格,移民局考察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能力,以及是否滿足給員工培訓的要求。雇主取得擔保資格後,可以進行提名具體員工的申請,要向移民局證明付給員工的年薪滿足市場工薪,不低於澳大利亞本地員工工資水平,還要證明提名這個海外員工的必要性和對公司發展的好處。最後申請者才可以申請簽證。澳大利亞移民局規定從2010年7月1日起,457工作簽證最低工資標準從原來的每年45220澳元漲到47480澳元。

為了保證被擔保的移民足夠“稀缺”,今年457雇主擔保簽證又做了更改,提名申請中增加了就業市場測試,雇主必須調查澳大利亞本地市場中可否找到同樣夠資格並有經驗的人選,需要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已經試圖招聘澳大利亞本地人。

被澳大利亞撇去的這層奶油,很多是國內跨國公司的技術精英。因為最容易找到雇主的方式,就是向本身所在公司的澳大利亞區申請職位。另外,一些澳大利亞雇主為了開發中國市場,也會需要有中國經驗的員工。當然,申請者還要提供雅思成績以及技術方面的資格證。

查隸君說,技術移民一般在28-35歲,工作5-10年,多在四大這樣的全球性公司任職,10年內爬得快的員工更容易申請成功。

在全球性公司任職多年、上升迅速的員工為何還要去海外另謀發展?大部分答案是為了孩子。查隸君接觸過一對技術移民夫婦,丈夫是別克汽車高級工程師,妻子是名教師,在國內生活優裕,但夫妻倆計劃要個孩子,決定移民去澳大利亞,妻子甘願放棄職業,在家做全職太太。“他們即使不移民收入也很好,但覺得中國污染太厲害,為了下一代健康,還是去那邊從頭打拼。”這樣的例子在技術移民群體中比比皆是。

技術移民3000多澳元的官方費用,以及2000 -10000澳元的移民律師費,擋不住中國人的腳步。澳大利亞2012年吸納了18.5萬名移民。在澳大利亞前十大移民來源國中,中國永久移民人數為2.5509萬人,僅次於人數為2.9018萬人的印度。

技術移民的申請變成一場中國人之間的競爭。以會計師行業為例,2012年共有近7000名會計師獲得了澳大利亞永久簽證,是最大的單一職業群體。這些人當中,有超過2000人來自中國,占第一位。隨著會計師市場飽和,政府提高了移民門檻,申請人必須達到雅思四個7分。“你不是要比澳大利亞人優秀,而是要比自己的同胞更優秀。”

隨著澳大利亞離岸申請技術移民(offshore)越來越難,很多人轉而走在岸(onshore)這條路,先在澳大利亞留學兩年再移民。澳大利亞、加拿大都允許外國學生更加便利地進入勞動力市場,而不是要求他們回國。

各國對外國學生的爭奪日益激烈,2004年美國招收了56.5萬外國學生,半數以上來自亞洲國家。一方面外國學生學費遠遠高於本國學生,二是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技術移民。但隨著澳大利亞學校裏中國面孔氾濫,學位也成了同胞之間的爭奪。

加拿大:拒絕“高分低能”

當越來越多工業化國家同時面臨人口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