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行政院秘書長”陳威仁

台“行政院秘書長”由臺北市副市長陳威仁接任,成為此次“內閣”改組中首波確定的人事案。陳生於1953年,畢業于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並取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及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工學博士學位元,具有深厚的工程專業背景。輿論認為,陳善於溝通協調,擔任“秘書長”一職正是人盡其才,被寄予厚望。

深受各方認可

陳威仁初任公務員,進入台灣省政府都市計劃委員會,歷任省建設廳股長、科長、主任秘書。1992年10月,陳進入臺北市政府,擔任工務局都市計劃處副處長。翌年中,該處獨立為都市發展局,陳升任副局長。

1995年8月至1998年12月,陳從臺北市府返回省府,歷任建設廳副廳長、新聞處長、副秘書長等職,成為末代省長宋楚瑜的得力助手。1998年3月,前新聞處長黃義交因緋聞事件下臺,宋也受到這一事件的強烈沖擊。陳臨危受命,接任新聞處長一職,此事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馬英九任臺北市長時,陳於1998年擔任臺北市都市發展局長。此後,陳的工程專業背景成為其轉換仕途跑道的重要助力。2001年,工務局長出缺,一時難以找到合適人選。陳憑其專業背景從都發局長轉任此職,接下燙手山芋,解了馬燃眉之急。在此期間,馬經常致電陳詢問有關工務的意見,二人逐漸形成了高度默契。陳從“宋家班”一員一躍成為“馬家軍”幹將。2005年12月,周錫瑋擔任臺北縣長,因缺乏工程專業出身的副手而向馬團隊借將,延攬陳為副縣長。2009年初,陳被擢升為“交通部常務次長”,與時任“交通部長”毛治國共事。2010年12月,在臺北市長郝龍斌缺少合適副手時,陳再次出線,回鍋臺北市府並擔任副市長,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市政人”。

可以看出,陳除在“中央”和省政府任職外,還三度進出臺北縣、市政府,行政歷練完整;跟隨的“老闆”除周錫瑋和毛治國外,還包括宋楚瑜、馬英九和郝龍斌等重量級人物,深獲各方人士賞識。

務實與圓融兼具

陳做事的基本態度是“務實”。正如新北市議長陳幸進所說,公共工程出身的陳威仁是一個“實務型”人才。陳對待工作嚴厲認真、巨細靡遺。只要被他盯上的案子,絕對打破砂鍋問到底,連細節也不放過。若屬下做得不好,還會開口罵“搞什麼鬼”、“為什麼拖這麼久”。因此,部屬對他關心的事項,絕對繃緊神經,不敢有絲毫差錯;面對長官的指示,也是使命必達。這種高標准、高要求的工作作風,使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陳曾獲得“2012年‘國家’卓越建設獎一‘國土’建設特別貢獻獎”獎項。“卓越建設獎”是由世界不動產聯合會台灣分會舉辦的有關“國土”建設與建築的最高榮譽獎項。陳之所以能獲得此殊榮,主要是因為其精益求精地致力於都市建設,除大力升級臺北的硬體設施外,更持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和環境質量。

陳做人的突出特點是“圓融”。陳個性圓融、口才良好,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和相對柔軟的身段,善於處理各方關系。陳任省府的新聞處長時,與媒體和議員都相處融洽。陳還善於在不同的陣營之間周旋,從未因“馬宋心結”而受到影響。在臺北副縣長任內,縣府高層和議會的溝通幾乎全由陳一手打理。郝龍斌指出,陳在臺北市的工程督導、府會協調與行政管理上都有傑出的表現。陳因其“圓融”的性格在“中央”與地方之間來去自如,屢見“老闆”,任期尚未結束就高升其他職位。有官員評價道,陳不像一般工程背景出身的人,在人際處理上有細膩的一面,在30多年的行政經歷中謹守分際,可以說是個“看不到面孔的人”。

身負重任的“秘書長”

“行政院秘書長”的職責--方面是要對內溝通協調,提高跨“部會”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要爭取“立法院”的支持和民眾的理解,推動“行政院”政策的落實。馬執政以來,溝通問題屢被詬病,陳上任後擔負著改變這一局面的重任。陳表示,未來主要的工作,對內是加強互動,使各“部會”步調一致;對外是做好政策上的溝通,順利推動法案過關。

陳擔任這一職務具有獨特的優勢。陳的工程專才,對于“行政院”主導重大工程的協調有相當助益。陳歷經各級政府,具有相當深厚的人脈關系,有利於藍營內部協調。更重要的是,陳在複雜的政治場域中能從容面對各色民意代表和媒體的批判監督,擔任公職期間鮮少出現負面評價,具有藍綠通吃的能力。2年多前,陳接任臺北市副市長,藍綠議員幾乎沒出現反對意見,其人際關系之融洽可見一斑。陳的這一特質有利於與“立法院”的協調與互動。陳也坦言,自己不是第一次當幕僚,對未來的工作有信心,並表示將盡快惡補和瞭解“行政院”的重點工作。

當然,外界並非沒有質疑之聲。有人認為陳是苦幹實幹型的公務員,過於純樸、憨厚,不懂包裝,也不懂得和“立委”“搏暖”,將很難推動法案與政策通過。新任“秘書長”如何在人們的質疑下恰如其分地扮演好“幕僚長”的角色,外界都拭目以待。

(胡本良/文)